■福建省霞浦县第二小学 郑淑姬
科学实验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掌握科学原理,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分析和把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能让孩子从小树立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认真求实的观念,为进入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让学生亲身经历、主动探究,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笔者从具体教学实践出发,分析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探究实施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探寻有益的实践对策,从提供科学实验素材、选取科学实验方法、设计合理的科学实验架构等层面进行阐述,以期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实效。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不少学校非常重视基础学科教育教学,却常常忽略了小学科学教学,认为科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对学生升学没有实质的意义;有些小学学校始终沿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不重视科学实验室建设,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时设备条件简陋,所需的各种器材不够齐备,实验材料简易粗糙,无法满足小学生探究科学实验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科学学习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在开展科学教学时,缺乏专任的科学教师,科学课程多数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代上,科学课有时还被随意挤占。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实验教学必然是低效的,根本发挥不了科学实验应有的教育效果。
有些教师习惯于利用书面讲授的教学方式,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认识不清,缺乏充分的教学设计和实验准备,对所要开展的新实验内容并没有预先向学生演示,缺乏专业的教导和讲解,只会照本宣科、粗略解析一下实验基本过程,然后直接向学生展出实验结论;有些教师缺乏专业细致的实验精神,实验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严谨性,常常忽视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造成了科学实验教学效率低下,实验课堂枯燥无趣。
小组合作是保障科学实验活动获得良好成果的有效形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教师明显缺乏创新科学实验的意识,无法为小学生创新设计形式多样的合作探究实验,科学实验方法单调,流于常规,缺乏新意,只能照搬教材中现成的实验案例,使学生难以通过开展实验探索而获得满意的实验学习成果;有的教师无法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创造性地提出、设计一些富有生活趣味、生动精彩的实验项目,只能以讲解来替代实验演示,或只能让小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取代实验操作,造成实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凸显。在具体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引,他们往往只能单独进行实验操作,缺乏科学实验严谨性和创新性的训练,影响了他们实验探究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科学实验课主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非常契合小学生富有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心理,深受他们的喜爱。而在小学科学实验课中,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培养尤为重要,兴趣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首要因素。教师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优化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能有效激发小学生参与探究实验的兴趣,促使他们真正投入科学实验活动,让他们尽情地在“做中学”,掌握基本实验知识和原理,尝试进行各种创新实验,积极开阔自己的眼界,拓宽学习思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的时期,他们有着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科学实验就是训练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是指导他们探求科学现象、揭示科学本质、追求科学真理的重要学习形式。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阶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创造能力是开展科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实验教学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正符合了实施科学实验教育教学的目标,真正凸显学生在实验探究课堂中的主体性。教师优化设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高科学实验效率,指引小学生融入科学实验活动,指导小学生细致把握好实验重难点和关键节点,学会观察、模仿、尝试、学习,学会与组内学伴的协作探究,踊跃参与科学实验小组互动活动,既能让他们尽情体验探索科学的过程,获得丰富的实验知识和技能,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顺利完成实验,又能激励他们主动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尤其在实验课堂中,教师引领小学生共同做好实验流程设计、合理组合分工、加强协作探究,灵活掌握实验操作要领,能进一步锻炼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实践能力等,促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培养,从而为深入探索研究科学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精神的本质是实事求是,要求学生能乐于探索研究,勤于参加科学实验活动,学会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树立起求真务实的实验探究态度。科学与教育密不可分,科学实验是培育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意识、树立科学学习态度、涵养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路径。优化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科学实验课中,教师创设科学合理的实验教育教学,指导学生积极尝试做出猜想和假设、参与探讨交流、开展实验探究、总结得出结论、验证结论成果,有利于激励他们坚持探知求真,不断提升科学思维水平,促进科学精神的有效培养。
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高效细致,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用实验活动来带动、启发、开拓科学思维,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形成严谨、细致、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科学实验的趣味性是引导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有效手段。有趣的实验课题,是吸引学生的先决条件,在指导科学实验时,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的放矢,选择有趣味性的实验材料,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会激发学生的心理期望值,提高学生探究欲望。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导体和绝缘体”观摩课中,课前设计一个游戏环节,通过手拉手,让导电球亮起来,由于简易电路检测器电池电压小,电阻大,实验中检测不出人体是否容易导电。本课创新性改用导电球作为电路检测器,相比较传统的电路检测器,导电球检测性能更高,能精准地测出水、人体是导体,再通过引导对比检测结果,在课堂上有机地融合安全用电,掌握电流原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能力,并学以致用。如果说好的题材是科学实验切入点,素材则是实验的基础,素材的选取直接决定着实验效率的高低,也是学生获得科学课堂知识最有效、直观的手段。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实验是科学课堂精华所在,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来获取知识要点,在实验过程中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实际要求进行科学实验,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和适当可行的科学实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准确掌握知识要点,从小培养科学兴趣,但是应着重把控以下几个方面。
1.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中大量的实验现象需要通过目测观察,其精彩现象转瞬即逝,所以在课程设计中要提前明确要点、难点和精彩点,告知学生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才能捕捉到这些精彩的瞬间。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中,实验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裕的时间观察化学反应现象,通过假设、验证、推论、总结,让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科学概念。具体操作中学生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反应剧烈,不容易将观察到的气泡与气体相联系;二是两次用手触摸玻璃杯,不仔细体验,感受不到温度的差异;三是由于剧烈反应气体容易溢出,杯中的气体不足以让蜡烛熄灭,学生倾倒气体时,常会连带液体倒出。针对这些现象,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仔细体会、认真揣摩,充分发挥手、眼、耳、鼻的感知,多角度观察实验现象,这样的观察才更具体、更深入,印象也更深刻。
2.借助网络资源,丰富实验手段
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集文字、图像、音频、动画于一体,产生逼真活跃的动态画面,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科学实验的要点、难点;有些科学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复杂深奥,很难用准确语言表达清楚,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就非常直观。例如,在四年级上册“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动漫演示,展现了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经历运输、消化、吸收的全部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内容更充实、生动,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又如,在“为什么一年有四季”一课,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四季变化与地轴倾斜、太阳照射角度变化有本质的关联,所以实时播放实验操作视频,用影子变化的特点“立竿见影”推测出四季的成因。这种生动、具体、清晰、直观的画面,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使学生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也启发学生借助多媒体平台,广泛了解有兴趣的科学课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丰富了科学知识储备。
3.明确实验定位,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需相辅相成。由于小学生人生阅历所限,往往只看到事物表象,没看到问题本质,甚至出现“操作实验时兴趣盎然,提出问题幼稚可笑”这种“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流于形式的结果,因此,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归纳、分析,这个过程对确保科学课堂的高效尤为重要。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点亮小灯泡”一课,教师设计魔术点灯引入探究有关灯泡的问题,经历了认识器材、大胆猜测、绘制线路、实验操作、动手验证过程,进入汇报交流,系统分析阶段,投影展示会发亮的连接方法,找出共同点,正确定义回路概念,断路和短路是学生在点亮小灯泡中常见的问题,因此要拓展总结安全用电知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操作性失误是难免的,“节外生枝”更需在实验后分析归纳找原因,这样的实验课堂才会有效高效。
在一节四十分钟的科学实验课中,要完成已学知识的复习、新课程的讲解、实验要点的引领,观察、体会、领悟、探索、研讨,部分实验结果无法在一节课中生成,还要布置后续的拓展和总结,所以小学科学实验架构的设计变得尤为重要。应该从上课伊始就从内容、时间上合理编排,整合课堂结构,要把握重点有的放矢;能在实验课堂完成且学生兴趣点大的课题,可以设计为实验课重点,对于一些学生自己可以动手,简单易操作且没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操作,可以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琐碎中,在丰富、神奇的大自然中,自主完成探究过程,这样取得的效果也尤为明显。例如,在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观察土壤”一节的设计,以追寻袁隆平爷爷科学研究为主线,引导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通过“眼看、手捏、搅拌、分筛”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实验,深入探究土壤的特点。本课有三个实验,首先初步观察,认识土壤成分;然后筛子过滤,给土壤颗粒分类;第三个实验静置观察,认识土壤分层。上课进程到此时大约剩十五分钟,尚未生成分层现象,怎么办呢?我们就设计在课堂的伊始阶段,搅拌融入第一个观察实验中,接着静置二十分钟就有分层现象,这样探究起来就更直观、具象,整个实验时间有节奏、不拖沓,课程结构更加优化合理。
在小学学习阶段,科学实验课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越是实验条件完备、任课教师重视的学校,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树立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科技兴趣、养成科学实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特别突出。这些能力对进入中学阶段相关科目的基础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既要发挥小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天性,让他们边实验、边学习,做到寓乐于教,又要严谨严肃地对待科学实验课程。而打好这些基础的先决条件是科学教师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精深的专业能力,并熟知课程进展和课题重点,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有宏观把控课程进展的能力,高度重视优化实施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讲究教学手段和实践对策,有目的地控制科学实验课知识点在科目扩散、拓展、延伸的能力。当然,着重点还是要抓住科学实验课本质,让科学实验课的时效性、有效性在科学课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就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