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镇郭园幼儿园 郭 秋
生活是数学的一座宝库。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本文从如何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的兴趣;如何抓住生活契机,激发数学的兴趣;如何拓宽生活视角,激活幼儿思维三个层次展开了论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鼓励教师着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理解、感受实物间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与趣味性。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基于儿童生活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数学家华罗庚认为生活中的事物之间一定存在着数量关系。幼儿所处的生活环境是让幼儿受到良好的数学启蒙的根本源泉。显然,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应基于幼儿的生活和认知经验,在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努力开发并利用好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资源,以让幼儿在拥抱生活中学习数学,从而让幼儿在生活中真正获取一定的数学经验,建构相关的数学概念,体会数学的趣味性与重要性。
生活是数学的一座宝库,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的原型。教师应鼓励幼儿联系生活去学习数学,鼓励幼儿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幼儿对数学的感知是建构在幼儿自身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而丰富的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幼儿学习数学的契机。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近距离或远距离观察自己所在幼儿园的不同建筑物的形状,让幼儿数一数幼儿园里有多少幢楼房,每一幢楼房又有多少层?每一层各有多少个教室等,从而让幼儿初步获取“形状”与“序数”的数学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数出幼儿园内某一棵树的花朵的数量,幼儿会发现这棵树上的花朵的数量无法数出来,此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明白到可以用“许多”表示。教师利用一棵树与这棵树花朵的数量,让幼儿在观察中感受到了“1”与“许多”。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说出公路上有许多车辆,景区内有许多游客,森林里有许多鸟儿,路边上有许多电线杆等。
教师让幼儿观察生活现象,其出发点与归宿是运用生活中“有趣”又“有用”的数学学习材料感知新的数学学习信息,从而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引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强烈的探究欲望。比如,幼儿通过观察会发现像乒乓球、篮球、足球之类的球为何可以任意向不同的方向滚动,而像娃哈哈饮料瓶、啤酒瓶之类的物品却不能?为什么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铁片制成圆柱体形状的铁桶等,幼儿的探究热情高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鼓励教师着力引导幼儿在观察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比如,让幼儿进行以“拼拼乐”为主题的闯关游戏时,教师可以为幼儿构建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先观察这样的情境,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玩“闯关”游戏,幼儿会从中体验到挑战成功的欢乐。又如,让幼儿认识“角”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或生活中哪里有角。教师应重点引导幼儿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幼儿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并逐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幼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内容,从幼儿这一受教育主体来看,想要让幼儿掌握一些抽象性和概念性相对较强的数学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很容易会对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带来一定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既可以强化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也较具有趣味性,较为符合幼儿阶段的认知规律。教师要从生活出发,帮助幼儿学会更好地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让幼儿学会将数学与生活构建联系,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好基础和保障。
数学就在生活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抓住生活的契机,引导幼儿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且合理地予以解决,以让幼儿自己能真正感受数学,体验到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比如,在“丰收的果园”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在让幼儿真正体会与感受到“丰收的果园”中可能发生的数学问题后,还应引导幼儿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将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解决,从而进一步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幼儿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幼儿对数学的亲切之感,让幼儿真正能利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应着力引导幼儿抓住生活契机,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趣味化”。在生活中激发幼儿兴趣、引发幼儿的数学思考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融入数学问题。比如,给了幼儿五个苹果,吃了两个苹果,让幼儿数一数还余下几个。这样,可以让幼儿明白到生活是与数学相互间发生关联的。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既要主动参与幼儿园生活,又要主动参与家庭生活,可以让家长在家庭生活中为幼儿提供锻炼数学技能的机会。比如,家长在家里的厨房烧饭时,可以让幼儿参与准备食材,让幼儿练习“称量”与“计量”等。
利用绘本、影片、玩具等材料激发幼儿兴趣,以引导幼儿多看看数学方面的书、绘本或影片,鼓励幼儿多玩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玩具。事实上,这些绘本、故事书比较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幼儿甚至在听或讲的过程中都可以意识到自己就在学习数学。幼儿伴随故事情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可以说是渐入佳境。当然,教师应依据幼儿的兴趣选择相关的绘本、影片、玩具等。
利用家庭小游戏激发幼儿兴趣。不少游戏中蕴涵幼儿数学的知识,家长切忌盲目地排斥游戏,而应巧妙地加以引导,对游戏的切入点与目的把握准确,便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投入更多的激情与专注力,从而让幼儿在游戏中迸发无限的创造力与智慧。比如,简简单单的“过家家”之类的角色游戏,家长完全可以构建与生活一样的情景,让幼儿扮演医生,给病人量体温;扮演收银员结算价钱;扮演司机检查仪表盘等。家长应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入这样的家庭小游戏,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不断“活化”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的兴趣,更让幼儿树立自信,幼儿变得更愿意探究“未知”。
不可否认的是,游戏是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利用小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抽象化的数学知识,能有效地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果能将数学知识融入一定的游戏活动或将数学学习活动设计成游戏的方式,则更会为幼儿所喜欢。这样的游戏化的数学学习方式能深深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幼儿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比如,让幼儿理解“序数与基数”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玩利用玩具搭建高楼大厦的游戏,并编上楼层与门牌号,再让幼儿扮演兔子、乌龟、小猴、鸡、羊等小动物,去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或让这些小动物玩“串门”的游戏,这样,幼儿会在游戏中学会“序数”与“基数”的概念。
利用数学故事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应精心挑选让幼儿喜闻乐道的一些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这样的故事给幼儿听,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数学的神奇与魅力。教师力求通过这样的“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幼儿理解数学,让幼儿体验数学,让幼儿感悟数学的独特与美妙。比如,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创编成一些小故事,再利用这些小故事让幼儿学习数学。比如,为了让幼儿区分“6”或“9”这两个数,教师可以编一些小故事,将小故事读给幼儿听,从而准确区分“6”与“9”。又如,让幼儿正确学习“1”与“许多”,教师同样可以为幼儿创编精彩的故事,让幼儿通过这些精彩的故事准确区分“1”与“许多”。
整合各大领域激发幼儿兴趣。《纲要》将幼儿教育内容划分为“五大”领域。为了让幼儿真正感悟数学的魅力,教师可以将数学融入各领域。比如,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画一画、去做一做、玩一玩等,通过这些学习与巩固数学内容。比如,数学课上幼儿学习了“里与外”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画一个池塘,池塘水面上画一些小鸭,而池塘周围画上小树等,引导幼儿说一说池塘里有什么,池塘外又有什么,想象一下池塘里外会发生哪些动人的故事,从而引导幼儿加深对数学学习“里与外”这一知识的准确理解。
兴趣是幼儿进行数学学习的动力之源,教师应力求通过多样化的策略,努力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在现阶段的教育研究中都更加强调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只有提升受教育者的兴趣,在实践教育展开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才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进而保障教师所传递的内容被受教育主体有效接收,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影响。教师在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意通过生活化教学的引入,有效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好情感基础,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数学学习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要想激活幼儿的思维,不能让幼儿仅仅局限于幼儿园内,而应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以让幼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努力调动幼儿的感觉器官,以充分地感知与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以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一些直观法,如参观、浏览等直接接触各种事物,以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与体验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幼儿的感性认识越丰富,越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因为在幼儿阶段数学知识对幼儿而言是具有较高的抽象性、概念性和逻辑性的,想要有效地学会数学知识,仅凭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十分困难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受教育主体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实现感官联动,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肢体接触效率和质量,揭开数学学习的神秘面纱,减少幼儿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帮助幼儿建立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要启发幼儿积极思维,为幼儿构建思考问题的平台。对幼儿能做的事情、能想的问题,应尽可能地让幼儿去做、去想,因为人的大脑会越用越聪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就是要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更加会动脑筋,更能适应新情况,更会解决新问题。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可以给幼儿提出任务,并精心设计、构建平台,鼓励幼儿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促使幼儿思考的问题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比如,幼儿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会提出小鸡为什么是两只脚,而小狗为什么是四只脚之类的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
让幼儿有自由活动的机会。教师应鼓励幼儿利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展开自由活动,让幼儿自由摆弄,通过自主探索去发现,从而建构数学概念。比如,在“六一”儿童节让幼儿排列彩旗来布置教室,教师只需提供不同颜色的彩旗,而如何排列彩旗,则可以启发幼儿调动自己的已有认知经验,鼓励幼儿自主摆弄,自主探索怎样进行合理排列彩旗才能使教室的环境更加优美。幼儿能从中学会不同的排列方法,体验到彩旗的不同排列方法产生的艺术之美。
教师应给足幼儿进行自由活动的机会,让幼儿通过动一动、摸一摸、拆一拆、装一装,引发幼儿对世界的探求欲望。而教师切忌责备幼儿,以免挫伤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因势利导,鼓励幼儿进行探索、发现、创造,从而让幼儿养成乐于动脑筋、想办法、勤于动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要重视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以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进行游戏、参观等机会,帮助幼儿正确认识事物,引导幼儿利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幼儿拓宽生活的视角,激活幼儿思维的发展。教师应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力求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幼儿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让幼儿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欢乐。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主动手、动脑,应力求给幼儿以独立思考的时机,让幼儿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着力引导幼儿体验、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幼儿在生活中做数学,以增强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欲望与热情。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的过程中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和习惯的培养,通过引入一个又一个生活问题,充分调动幼儿数学探索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能在探索创造分析的过程中得到学习和成长。
总之,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应引导幼儿融入生活,用自己一双发现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品味生活,引导幼儿观察生活现象,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抓住生活契机,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宽生活视角,激发幼儿思维,让幼儿在生活中真正感悟数学的独特价值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