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路径探索

2022-03-17 14:08贾玉凤杨朝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贾玉凤, 杨朝升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a.社会科学部;b.信息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学校既要开好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也要强化各类学科课程的育人作用,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本研究通过辨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关概念,分析二者协同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着力探索协同建设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 “社会和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各门课程,努力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4]。思政课程致力于在学生重要的人生阶段培养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规范道德行为,提升爱国情怀,确立报国志向。课程思政注重专业课程中历史文化的积淀,主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有其可能性与必要性,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有助于育人成效的进一步提升。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育人方式,旨在为国家和社会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高校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为目标,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依靠思政课程,也需要发挥其他专业课程教师的育人作用。课程思政致力于使各类课程皆可做到智德共栖,实现人才“双育”[7]。

道德、理想、信念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知识的输入,更需要潜移默化的熏染,也就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如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爱国主义、科技创新内容时,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信息技术时,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例子,凸显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科技强国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科技报国的意识。二者的融合,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都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契合时代要求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断丰富。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对青年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至关重要,完成这一时代使命不仅需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也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课程整体育人效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陆续印发了课程思政相关文件,如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8]《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9]《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0],从教材编写、教师队伍、教学设计、课程设置、经费支持等多方面提供了建议与指导,有力地促进了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共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既符合时代要求,又顺应时代潮流。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

1.落实主体责任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院长负责、教务处主导的责任体系,从决策把关、监督保证、组织实施等方面落实主体责任。以规章制度的形式为全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指明方向;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各系(院)专业课教师结对子,为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作奠定基础;建立监督体系,组织督导组对各系(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纳入教学评价、绩效考核中,激发各学科教师协同育人积极性;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全院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搭建比赛平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2.制定实施方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5]。比如,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教学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还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教学管理部门要结合《纲要》,鼓励相关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建立联系。系院要制定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建设计划实施方案,定期组织教研活动,邀请思政课教师参与研讨;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课程育人方向提供指导;依据课程特点,制定课程思政标准,将课程思政目标具体化;共同设计教学内容,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互相听课制度,在听课中发现问题,找到协作的基点;在教学比赛和课题研究、精品课建设中深化协作。

(二)联结两支队伍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效果。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锻造高质量的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11]。因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要把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联结起来,形成思政教育育人合力。

1.以点带面促进两支队伍联结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而且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但是对于非思政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跨专业的领域,各系(院)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由学术水平高、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结对子,在教研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自己的学科、专业、课程融合,深入解读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使命担当,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融入意识和融入能力。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找准融入角度,确保融入效果。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省市级课程思政比赛,在比赛准备、交流、展示过程中推动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提高。让这部分教师发挥示范引导作用,进而在系(院)内部逐步推广,由点到线到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2.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

思政课程的育人是“惊涛拍岸”,但课程思政的育人是“润物无声”[8]。需要明确的是,不能把专业课讲成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章节,结合合适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达到育人的目的。在与系(院)部分教师教研时,思政课教师要将新的政策和指示精神与专业课教师深入交流,帮助专业课教师选择思政育人素材,找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首先,思政课教师要了解计算机专业课程特质。可以通过座谈的方式由专业课教师介绍本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人才培养目标、教学重点、实施计划,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这样,思政课教师才能对专业课程有一个整体性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深入了解专业课程。除了座谈、会议、教研活动,思政课教师还要走进课堂,以听课的方式了解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

3.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积极性

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从专人向全员的转化。专业课教师要助推思政课程拓宽教育资源。专业课教师要通过培训和交流等对课程思政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还要努力提升自己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立足自身专业特色充分利用多种思政资源,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学科特点,在教学案例、课堂互动、实践活动中与思政课教师一起总结并分享授课经验。

(三)推动课程改革

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要从学生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模式。

1.不断推进课程改革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以小见大。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小事入手,通过分析人物、故事背后的原因,导出理论,如在思政课教学中可以从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中运动员的事迹入手,分析其成长轨迹和取得成绩的原因,进而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二是与时俱进。新技术层出不穷,教师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最新科研技术成果及时创新教学方式。三是贴近生活。把思政课中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如把远大理想的树立与脚踏实地的学习相结合,用身边人身边事论述理想并不是遥不可及;把道德品质的培养同身边人身边事相结合,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2.搭建育人平台

新时代背景下,将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重组。一是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以网络为媒介,将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融合,利用微课、 慕课、网络直播等方式,系统传授思想理论和专业知识。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二是构建“校内+校外”教学平台。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校要积极拓展实践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可以先建立试点,积极探索,逐步推广。

3.开展第二课堂

要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构建协同育人的新课堂。第二课堂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要充分利用好社团、学生会、班级、宿舍等第二课堂的阵地。可以通过主题团日、优秀班集体评选、文明宿舍评选等活动,将团结、协作、积极、争先等元素融入活动规划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互帮互助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第一课堂”的课堂教育,融合“第二课堂”的活动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专业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