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雪,白杨,刘薇,姜添悦,黄冬霞
(白城师范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吉林 白城 137000)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1]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而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就是高校毕业生。各省市如何引才、育才、留才,成为重要议题。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留在吉林省就业创业,事关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2]事关企业发展,事关学生和家长的利益,既是国家大计,也是民生,更是省情。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近5年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吉考察,始终强调人才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对全力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家和各省市制定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吉林省也相继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工作仍面临严峻的考验。
吉林省拥有高校62所,其中985、211大学3所,普通本科院校34所,专科院校25所,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为了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留在吉林省就业创业,省内相关部门、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持续出台和落实助力高校毕业生在吉安家落户、创业就业等工作的政策举措,使人才安心在吉林创业就业,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为更好地发掘吉林省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创业的政策优势,省委组织部牵头,统筹力量、形成合力,在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重点高校高层次毕业生等方面,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持续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支持力度;吉林省教育厅联合6部门制定出台《吉林省鼓励高校做好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绩效评价实施办法》,首次将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工作纳入对高校绩效评价范围;省人才开发资金专门安排300万元,对达到目标、成效突出的高校予以奖励;省人社厅针对高校毕业生特点,引导扶持创业创新,强化精准招聘服务,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拓展就业见习,扎实做好困难帮扶,[3]可以说从各方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留在吉林省就业创业的基本问题。
从目前看,吉林省高校在引导大学生留省就业创业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举措具有针对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到2021年8月底,通过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三支一扶”计划等渠道吸纳2.2万名高校毕业生留省就业。吉林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含研究生)留省就业近9万人,留省就业率达到53.6%,留省人数同比增长2.02万人,提升28个百分点,[4]其中,研究生、本科毕业生、专科毕业生分别增长18.9%、21.9%、
39.9%。[5]
近年来,吉林省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但部分政策仍需进一步完善。首先,吉林省部分就业创业政策对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吉林省第三产业、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数据等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新兴产业滞后于国内其他发达省市,而占主导地位的农业、老工业可以带来的就业岗位有限,加上吉林省在新基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等方面的发展与发达省份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对新型人才吸引不足。其次,吉林省部分就业创业政策对人才的分层设计薄弱。吉林省的人才政策分层更多定位在学历上,对于人才特别是本科毕业生的分层设计有些薄弱,没有明确划分各行业、各学科的重点人才和普通人才,致使高层次、高质量人才流失。最后,吉林省部分就业创业政策复刻度高。吉林省吸引人才留省就业创业的政策更多集中在编制与补贴上,这符合了吉林省的省情与人心,但与国内其他省份特别是国内同地域省份,例如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这些政策极易被复刻,未体现出吉林省就业创业政策的独特性。
相较于国外,我国就业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受地域、经济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限制,我国高校特别是吉林省各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制并不完善。首先,就业创业教育师资薄弱。多数高校将就业创业作为教辅部门设置,没有专职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多是本校经管类教师或者从事学生工作、就业工作、创业教育的教师,或者是企业外聘教师,没有形成梯队化的就业创业师资队伍体系。其次,就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匮乏。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仍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够契合的问题,各高校虽然已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但并不能完全覆盖全部学生,多是针对部分学科专业,致使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应用性差、针对性弱、形式单调。最后,就业创业教育政策宣传不到位。特别是吉林省本地一些高校对于吉林省的就业创业政策宣传不够深入,政策解读不够到位,宣传方式不够灵活有效,没有做到各类群体政策宣传全覆盖,存在部分学生群体对政策知晓度偏低的情况。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时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机遇、平台、未来发展、家长期望等,部分大学生留吉就业创业的意愿并不强。首先,缺乏留吉就业创业内驱力。因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国家政策的诸多方面原因,吉林省经济发展低于国内部分其他省份,而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到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就业创业,致使部分高校毕业生外流到其他相对发达的省市,大学生留吉就业创业的内驱力不足。其次,部分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资源更多更广,价值观也更加多元,就业地域流动性也更强。很多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地域选择上,更容易受到同辈、知名人士等群体的影响,未能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职业规划。同时,也存在毕业之初选择去经济相对发达的省市就业创业,而三五年后选择回到吉林省就业创业,这从数据层面上显示出大学生在最初毕业时留吉意愿不强。最后,吉林省内的就业岗位有限,无法提供给毕业生充足的就业岗位,致使高校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流失外省市。
扩容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多方位强化相关政策,扩大就业容量,培育持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提质就是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留吉就业创业的竞争力。当前,各省市为争夺人才制订了各种吸引人才的政策,吉林省可以结合省情,加大对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为吉林省在人才市场中增加竞争力。首先,增强对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共建,以企业带动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吸引新型人才留吉就业创业。其次,加强人才的分层设计。按照学科专业、学术水平、学历、能力等方面将人才划分为不同类别,享受不同的薪资、福利等待遇,精准引才、用才,引导重点高校、高层次人才留吉就业创业。例如,可以在住房、子女教育、交通补贴、就医服务等方面建立和完善人才保障制度。最后,构建长效的引才机制。对吉林省各城市进行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摸底,确认哪方面人才比较紧缺,适当提高这一类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为省内就业的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人才食堂、人才医疗等福利待遇,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
培训主要是对大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高校应不断加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服务就是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积极引导毕业生留吉就业创业。首先,加强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选配与专业培训,努力培育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在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选择方面,以教学质量优秀为先,挑选具备一定专业素质、富有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演讲等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以助力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其次,多渠道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高校要组织切实有效的就业实习,依托“大企”“大院”、大学打造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建设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最后,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宣传。各高校应加强对吉林省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引导,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报告会、宣讲会、座谈交流会等,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留吉就业创业的重大意义与政策优越性,让高校毕业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吉林省就业创业不但可以解决个人就业需要,而且还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保重点就是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这个重点群体的就业,兜底线就是统筹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完善就业统计工作,因人施策。首先,搭建就业对接平台。搭建以企业和学生为主的就业对接平台,实现企业和学生无障碍沟通,让企业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让学生了解吉林省企业所需的人才,吸引大学生留吉就业,提高大学生留吉就业内驱力,提高高校毕业生留吉就业率。其次,加强省情教育。把省情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把留在吉林省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引导大学生服务吉林、振兴吉林,为吉林振兴发展贡献力量。最后,拓宽就业渠道。依靠“老工业基地”,增加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占比,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来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引导和鼓励更多毕业生留省工作。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吉林时说过,“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6]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有朝气的力量,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关系着民生改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的未来。高校毕业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对高校毕业生应该制订专项的就业创业支持计划,不断拓展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创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7]总之,无论是政府、高校还是大学生,都应该竭尽所能,为新时代吉林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未来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