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2022-03-17 13:46祁玉孙明娟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常态心理健康情绪

祁玉,孙明娟

(黑龙江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 150028)

自2020年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对公众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公众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要将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与日常学习、生产、生活结合起来。中小学生面临环境、生活、学习方式的巨大改变,由于其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容易出现学习能力下降、人际适应能力减弱、冲动易怒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甚至有些中小学生出现了焦虑、抑郁、绝望等情绪问题。同时,又由于疫情,中小学生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心理健康老师的指导,心理方面的问题无法及时有效地疏通排解。[1]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常见问题及其生成原因的基础上,就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征

(一)学习焦虑问题严重

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中小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与之前快节奏、高强度的学习方式相比,新冠肺炎流行期间的学习逐步从过去的集体学习转变为在家独自学习,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有较高要求。由于一些学生对于网络授课的方式不能良好适应,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并且在家中学习很容易放松自我,成绩出现了明显下滑,学习焦虑问题日益凸显,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即使在疫情阶段性稳定、学校复课之后,学生也不能在短时间内顺利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极易产生思想波动。

(二)人际适应能力减弱

在线教育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的学习问题,但由于线上形式的延迟性,很多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长时间居家独自学习,缺少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沟通,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下降。即使在恢复线下教学之后,一些学生也不能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减弱,孤独感、自卑感等问题接连出现,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而中小学正是同伴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疫情的影响,同伴关系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情绪不稳冲动易怒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学生出现了情绪不稳定和冲动易怒等情况,且由于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巨大变化,很多学生也会存在角色转换困难问题,情绪波动大,容易引发冲突,而这些问题又会反作用于学习与生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即使疫情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中小学生仍需要时刻准备应对突发的区域性疫情,学习生活不能良好有序地进行。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

(一)外部原因

1.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的环境压力

虽然我国疫情已相对得到控制,但个别地区仍时有发生,引发民众恐慌。一些城市在进入疫情紧急状态后,选择将整个市区进行封闭管理,表明该疫情的危机发展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在面对疫情反复的不稳定状态时,容易出现异常的心理变化,特别是一些学生独自学习时,更容易出现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学生的身心压力巨大,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节,学生就会受困于负面的情绪,从而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缺少应有关怀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学校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疫情防控与线上教学秩序的维护方面,缺少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应有关怀。一方面,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管理体制上,缺少相应的完整体系;另一方面,不仅仅是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关注不足,很多家长也会高估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此外,如果学生的异常心理外显性不大,父母也极有可能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

3.疫情期间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

疫情期间,在与父母相处方面,不同于上学时,学生与父母的共度时间大幅度增加,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的摩擦也会相对增加,矛盾的激化也会使学生的负面情绪更为严重,进而积聚成为心理问题。[2]同时,由于长时间的居家线上教学,中小学生缺乏应有的人际交往,即使在恢复线下教学以后,由于长期交流的缺乏和对疫情的过分担忧,很多学生也无法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

(二)内部原因

1.学生个体信息辨别能力缺失

在疫情期间恐慌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恐慌指的是遇到意外性事件时所产生的应激性反应,常伴随焦虑情绪和攻击行为等,在恐慌之中,个体的判断很容易失去理性。[3]疫情期间,部分中小学生由于心理尚不成熟,不能对网络信息清晰地辨别,因此极易被虚假信息所干扰,表现出过度担忧,影响心理健康。

2.学生个体抗压能力不足

中小学生还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心理认知还不成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异常,许多人在非正常事件后,往往会承受不同的心理压力。如在认知上,一些学生可能会因过多接收疫情相关信息出现灾难化的想法;在情绪上,一些学生会出现恐惧、焦虑、抑郁、愤怒、担忧等心理;在行为上,一些学生也会因为对于疫情的过于恐惧而采取过度的重复性的清洁、强迫消毒等行为。即使在疫情缓解复学期间,抗压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也很容易出现情绪不良等异常反应,不能很好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这是心理压力造成的,其要经过较长的恢复期才能达到原来健康的状态。基于此,在疫情的大背景下,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当被关注,学校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及时、合理的心理指导,防止出现由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不良后果。

3.无法适应学习与生活环境变化

由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缺乏教师的监督管理,加之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严重的成绩下滑,并伴随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不能维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缺乏有效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无法进行有效的规划,进而厌学。个别学生在居家上课期间,生活作息不规律,也很容易产生失眠等方面的问题。即使复学以后,也需要很长时间恢复到正常的学习状态。在生活方面,疫情使得中小学生生活规律被打乱,活动空间大幅度减少,缺少良好的户外活动,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4]并且由于网络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达,很多学生缺少自律因而容易沉溺电子产品。在复学阶段,疫情防控仍然处于常态化,中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老师与家长的关注,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环境的转变都容易引起学生适应不良的问题,无法有效进行正常的校园生活。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一)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独立处理事务,增强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心理压力,学会排解与自我调适。同时,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教会学生正确看待疫情等突发性事件,做好心理建设。学校也应当组织学生集体观看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课程视频,让学生懂得焦虑等情绪属于正常现象,不需要过度担忧。

(二)发展学生之间的互助关系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组织班会等活动让学生之间增强联系,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帮助学生从居家学习期间的无序状态走出来,构建团结向上的班级文化,发挥同伴效应,让学生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战疫小组”等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联系,构建互帮互助的班级团体。

(三)培养学生信息鉴别能力

在网络信息极其发达的当下,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学生能够快速有效获取有关于疫情等方面的各种信息。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教师与家长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指导学生通过正规官方渠道去了解信息。帮助学生学会信息鉴别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会鉴别疫情信息的来源是否权威、正规,学会从官方渠道获取疫情的相关信息;二是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甄别,弄清作者是否对疫情的相关信息加以夸大或虚构;三是学会判断文章的内容是否真实合理,[5]发挥正面信息与科学知识的作用,建立积极的防疫信心。

(四)构建“家校社”联合共育体系

学校应建立“家校社”共管体系,发挥学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积极联系家长与社区,作好教育的纽带,必要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传授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如何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家长学会正确引导学生独立学习与生活,保持情绪的稳定,进行自我调节。帮助家长增强对疫情防控的信心,减少焦虑情绪,将积极向上的心态传递给孩子,形成信任安全的良好氛围。[6]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也需要养成规律有序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定期进行交流、游戏等活动,共同学习,减少对网络及电子设备的依赖,共建积极的生活环境。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家长与学校应当积极沟通,正确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寻求学校方面更为专业的指导,与孩子共同学习,建立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在社会方面,学校也应当积极与各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沟通,通过建立“家校社”联合公众号等方式,进行正面的信息输出,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和防疫知识的认知,同时,与专业的医疗防疫部门联合传播科学的防疫知识,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健康的心理,从而减少学生的焦虑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出现焦虑、担忧、烦躁等情绪属于正常现象,面对中小学生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心理,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及家长及时给予支持和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中小学生及时摆脱疫情引起的不良情绪,避免产生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当前,国内外的疫情形势仍旧不容乐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有针对性地作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常态心理健康情绪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