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文本解读的策略
——以《昆明的雨》为例

2022-03-17 13:45朱雪松
语文天地 2022年5期
关键词:牛肝菌汪曾祺桂花

朱雪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昆明的雨》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编者意图,我在执教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时,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环节一:写什么。请同学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思考:作者具体描写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事?环节二:为什么写。请同学读阅读提示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什么写这些?环节三:怎么写。请同学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通过朗读品读课文的具体语句,品味汪曾祺对昆明生活的喜爱和想念。在三个层次的教学推进中,我把第三个环节作为教学的重点,带领学生一起立足课堂,去探寻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 细读文本——在想象中还原画面

文字是人类用来交际的符号,是记录语言的书写形式,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读者我们要想解读这些符号的意义,就要充分调动想象还原的能力,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形象,还原成鲜活的意象,还原成具体可感的物象。让语言文字成为场景,成为画面,去丰富和感染孩子的精神世界,去实现语言文字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在赏析缅桂花之前,我让孩子们想象,如果你去写缅桂花会写什么?孩子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缅桂花的形状、颜色、味道。这么好的写作角度和语言作者不用,仅写了一句“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子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为什么这么写?到这里“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的特点。”就不言而喻了。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还原了房东母女送缅桂花的场面,想象了人物的对话,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受“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而是善良、热情、温暖、满满的人情味和苦难岁月中,依稀留存的对生活的热爱……

在处理这个教学环节时,孩子们通过想象,还原了缅桂花的形状、颜色、味道,还原了房东母女送缅桂花的场景。这样,孩子们就不难理解昆明的雨季明亮、丰满的特点和昆明人满满的情意。从语言出发,通过想象,再回到语言,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个画面,更是一种情感,一种思想,这就是文本细读的魅力。

二、细读文本——在朗读中咀嚼标点

王安忆说:“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锤炼都是蕴含深情的。”但走进今天的语文课堂,很多语文老师在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借助教参、教案和课件这些现成的资料在文字表面滑行,站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文本解读时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沉入文本,沉入语言,沉入每一个不起眼的字词,甚至标点符号中。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身体,以及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全部都沉入进去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朗读。比如,在解读“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这一处时,我就用多媒体出示了两个不同的句子:“A.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B.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我说:“同学们,老师用和汪曾祺先生同样的食材,也做了一道蒜炒牛肝菌。大家尝尝看,你喜欢那一道?”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仅品尝到牛肝菌的质地、口感和味道的鲜香,更通过停顿时间的长短感受到时光留给舌尖的记忆——悠远、绵长。文中除此之外,还有“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可是下点功夫……入口便会使你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孩子们细细地琢磨,反复地推敲,耐心地咀嚼。从停顿到重音,从语气到语调,从走近到走进。终于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声情并茂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可见,标点符号是会说话的文字,而朗读不仅让文字复活,更让情感绽放。

三、细读文本——在删减中比对细节

我在教学“莲花池边的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时发现,如果不写酒店里的那几只鸡和那一架木香花,其实这段文字整个事件的叙述倒是衔接得更加天衣无缝。可汪老在作文时为何要在这天衣无缝的叙事中插入对“鸡”和“木香花”的描写呢?在教学中,我该如何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去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呢?于是我做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把文中写鸡和木香花的文字删去,然后让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去掉“酒店有几只鸡,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这段文字,上下文的衔接依然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可细细品来却少了一份诗情画意,少了一团生活的烟火气,更少了汪氏散文独有的趣味和情味。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细读文本就是要通过删减比对,在一次次的与文字的对话中,去品味,去比较,去琢磨其中的秘妙。正是透过一次次的比较细读,我们才真正领悟到汪老是在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不论生活得意还是失意,我们都应该用心去活出生活的诗意,不仅要爱生活,更要爱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四、细读文本——在留白处补充空白

文章的留白,往往可达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效。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保留对文字的敏感,能够快速、及时地捕捉到文章当中的留白,并利用文章当中的留白给学生创设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文本的内容,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地补上空白,即“补白”。

文中有一处描写卖杨梅女孩的语句:“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课堂上,当有一个孩子读到这处时,我相机而问:“你觉得这个女孩子会长什么样?”孩子们调动了对美的所有想象,七嘴八舌地诉说着卖杨梅女孩的美。我紧接着追问:“卖杨梅女孩那么美,作者为什么不写呢?”学生回答说:“汪曾祺写的是一群人,不好进行外貌描写,同时,不写也给我们留有想象的空间。”

于留白处补白,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相信在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在想象中还原画面,在朗读中咀嚼标点,在删减中比对细节,在留白处补充空白,我们的散文教学定会向更深处漫溯,定能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猜你喜欢
牛肝菌汪曾祺桂花
桂花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咸菜慈姑汤
云南发现4.2公斤野生牛肝菌
做桂花糕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桂花蒸
打桂花
牛肝菌的功效
最好的老年人食谱——牛肝菌扒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