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人性美
——谈《平凡的世界》中的孙氏兄弟

2022-03-17 13:46杜淑娟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孙少安孙少平加林

杜淑娟

(阜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路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北黄土高原作家的杰出代表。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从《优胜红旗》到《人生》,从《平凡的世界》到《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始终关注着生他养他的这片黄土地上的人和事,用他的才华一次又一次地书写着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处处流露出作为农民儿子的质朴和深厚的黄土地情结。陕北是一片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路遥在这片土地上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愚昧走向文明。作为农民之子,路遥身上既有家乡文化的塑造也有农民美好品质的熏染,这一切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其扎实的创作功底能有效地触摸到人的灵魂深处,并以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创作出不少感人至深的作品,刻画了许多勤劳、善良、淳朴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孙少平兄弟,更是这片黄土地上人性美、人情美的典型代表。

一、倾尽路遥心血的生命之作——《平凡的世界》

(一)创作历程及社会背景

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可以说倾尽了路遥毕生的心血,历经六年的苦苦写作,路遥奔波于陕北各地,体验各种生活,“路遥体验生活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身体力行。他在山上放过羊,在田野里过过夜。”[1]甚至还和弟弟王天乐去延安东关揽工,到铜川鸭口煤矿和陈家山煤矿下井采煤。正是这种亲身经历,才有了《平凡的世界》中对孙少平在煤矿生活的故事安排。颇多艰难和坎坷,使路遥终于看到了那束照耀在终点的曙光。他曾写道:“在我的一生中,需要记住的许多日子都没能记住,其中包括我的生日,但是,一九八八年五月二十五日这个日子,我却一直没有忘记——我正是在这一天最后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全部创作。”[2]这部融入路遥全部劳动的巨著,让我们读到了一九七五至一九八五这十年间中国西北城乡生活的历史性变迁,也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农民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的“不平凡”经历和“平凡”生活。

(二)历久弥新的影响力

《平凡的世界》刚发表时并未引起文坛很大的轰动,但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读者并没有被各类媒体的文学作品、网络小说等迷失双眼,人们越来越在《平凡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像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怀揣时代梦想、渴望自立自强的孙少平,踏实苦干、带领全村人致富的孙少安,老实、善良、隐忍的孙玉厚等。路遥对农民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以及对全景式社会生活的再现,奠定了《平凡的世界》注定不平凡的文学史地位。读着这部长篇巨著,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了当时农民的社会心理。路遥的创作善于把农村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凄苦和心酸,同家庭、伦理道德、社会生活等关系之间美的因素融合在一起,让苦难的生活、坎坷的人生经历充满着人情味、人性美。作为黄土地上长大的农民儿子,路遥的成长伴随着苦难和贫穷,千沟万壑的黄土地,没有满足路遥物质上的需求,却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让他一次次把创作的目光投向贫瘠的土地,编织着一段段在这片黄土地上发生的让人感动的故事。是黄土地给了路遥创作的灵感,是生活的磨难成就了《平凡的世界》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隐忍的孙玉厚、温情硬汉孙少安、精神斗士孙少平、贤妻良母秀莲、乐观英勇的田晓霞等。”[3]苦难并没有压倒他们,反而铸造了他们的坚强。一九九一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影响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充满了社会正能量,焕发着无穷的精神动力。

二、立足于黄土地的奋斗者——孙少安

(一)扎根农村,关爱村民

小说中的孙少安勤劳稳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追求者。家境贫寒,只读了高小的他就辍学回家务农了。在家里,他是一家的主人,父母岁数大了,弟弟妹妹要上学,罐子村姐姐一家人要生活,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奶奶卧病在床,面对家里的老老小小,他担起了重任。由于过早地步入社会,孙少安多了几分成熟和持重,在遇到重大问题拿主意时,他更倾向于“求稳”,常常反复思考、斟酌,和妻子商量或请教于老父亲,最后才能下定决心。但他又有聪明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敢于破除旧规,打破集体“大锅饭”,并率先在他们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带领农民致富,是立足于贫瘠黄土地上的奋斗者,以至于村里的“大红人”田福堂都暗暗地敬畏他几分。生活的重担没有压倒他,反而让孙少安更加坚信:贫穷只是暂时的,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让家人和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父辈的优良传统和耳濡目染,使他更多继承了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洋溢着人性美、人情美的闪光点。

孙少安是农民式的“白手起家”,生活的苦难、砖厂的倒闭、情感的波折,没有让他对现实低头,而是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为了办砖厂,他历经波折,日夜操劳,砖窑办好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让村民们都富起来,过上好日子。他雇佣了村里许多人,“政策是政策,人情是人情,作为同村邻居,怎能自己锅里有肉,而心平气和地看着周围的人吞糠咽菜。”[4]这种朴素的乡情意识,让人们看到了少安内心对父老乡亲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就是人性美的一种体现,使其人格得以升华。后来砖厂倒闭,孙少安一度承受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舆论压力,受到村民的怀疑和冷落,但他最终挺了过来。砖厂的重新开张,让他成了令村里人刮目相看的“名人”。《平凡的世界》中的双水村,有着同心协力、攻克苦难的温情,但也并非是人人善良淳朴的“世外桃源”,也有着目光短浅、在砖窑倒闭时向孙少安要工钱的人情淡薄。在这种交织着矛盾的复杂关系中,人们看到的不是少安与村民的矛盾冲突,而是彼此情感冲突的弱化。当“人情”在贫穷的双水村被视为村民评判一个人是否善良、有人情味的重要标准时,孙少安似乎自觉不自觉地在“工钱”和“人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个体利益的追求同社会义务的履行混合在一起。最高水平的算计必须在经济回报和富有人情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5]当然,在这里“算计”不是一个贬义词。

(二)双水村的改革者

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已脱离高加林式的幻想,显得更加稳重成熟,敢于面对生活贫穷的现实,热爱劳动,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农民。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在成长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承担着一家人的重要责任,让他无怨无悔成为农民,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是孙少安立足于黄土地奋斗的动力。可以说《人生》是《平凡的世界》的前奏,《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创作历程中的一大重要转向,“它既是对《人生》主题的进一步回应,又是对《人生》叙述方式的反叛。”[6]高加林未走完的路写入了孙氏兄弟的人生奋斗历程中。如果说高加林在命运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后趴在黄土地上痛哭,代表的是那一代农村青年苦闷、彷徨的复杂情绪,那么孙氏兄弟在社会转型期的挣扎、开拓、奋斗则展现了一代青年艰难的心理扬弃、渐变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孙少安如鱼得水,在改革的浪潮中成为了新时代的农民、勇敢的开拓者。并以农民企业家的魄力和顽强的毅力,自觉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使封闭保守的双水村变成了逐渐摆脱贫困、相对开放文明的村庄。当然,他的创业道路仍在艰难中延伸,无论是替中学拉砖牛马般的劳动,还是砖厂倒闭后的心灰意冷,抑或是生活好转后妻子的重病爆发,少安一直在负重中艰难前行。他没有像弟弟少平那样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他只是城市的一个匆匆过客,但他却把自己的劳动成果——砖移入了城市的高楼大厦。他扎根于黄土地,立足于农村,城市反而留下了他难以抹去的痕迹。这个在双水村最有威望、最受人尊敬的年轻人,对村民的帮助、关爱,对家人的体贴、付出,是中国传统美德中人性美、人情美在贫瘠土地上绽放得最美丽、动人的精神之花。

三、向往城市的出走者——孙少平

(一)对抗苦难的精神斗士

作为贴近大众生活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路遥固守着现实主义的传统和手法,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但带给人们的远远不只是对苦难生活的描绘,而是面对苦难,却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为个人理想的奋斗。“土生土长的路遥,一直渴望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以实现自己干一番大事业的理想。”[7]在孙少平身上,寄托着路遥的抱负和奋斗,与《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孙少平高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了民办教师,后因生源不足学校无法开办,不得不离开了能施展理想抱负的岗位。但对于接受过教育的青年来说,农村毕竟是落后、闭塞的,城乡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如何,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8]书本知识已帮他们打开了城市之窗,“虽然出身是农民,骨子里已经有了城里人的气质。他们注定要背井离乡,改变面朝黄土的命运。”[9]然而,孙少平与高加林又是有区别的,在进城的路上,生活似乎跟高加林开了一个玩笑,让他走了一个圆圈又回到了起点。而孙少平则不同,苦难的求学经历似乎已经锤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吃着坚硬的黑高粱馒头,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生活的苦难对一名只有十七岁的学生的打击是无情的。强烈的自卑并没有掩盖他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在城市这片天地里,他经历了一次次“灾难”性的洗礼,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城市的挖煤工人,这其中的酸苦和付出是任何人无法想象的。但他坚信:“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10]

《平凡的世界》历来被读者视为励志性作品,除了孙氏兄弟在苦难中的奋斗感动着我们,还有他们身上所闪现的人性美、人情美也在温暖着我们。学生时代的孙少平孝敬父母、疼爱家人、乐于助人,每星期回家要把省下来的钱给卧病在床的祖母买眼药水和甜品,当妹妹兰香考上大学后,少平给妹妹准备的生活用品连女孩所特有的用品都考虑到了,这不仅感动着在场的田晓霞,也感动了每一位读者。“闯荡世界”的孙少平开始并无明确的目标,来到城市,他无依无靠成了这个城市的“飘浮者”。在揽工生活中,他看不惯有钱的包工头对贫穷弱者的凌辱,曾因憎恶包工头胡永州在工地上对打工姑娘小翠的欺负,就不顾老乡情面,毅然辞去收入相对高些的工作,解救了农村姑娘小翠。他的正义、勇敢、人性的光辉,在这里闪现出火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路遥执着要表现的,正是这苦难生活里流淌的人性、人情之美,整部作品到处都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与贫苦生活的对抗中,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官民情都洋溢着令人向往的美好”[11]。

(二)心系城市和农村两大精神家园

孙少平的心灵世界里涤荡着城市和农村两大世界,这个矛盾的统一体决定了无论他的一生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都充满着对双水村父老乡亲的牵挂和对城市文明的向往。在《平凡的世界》里,路遥没有让孙少平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也没有让他成为地道的庄稼汉,而是给他预留了一个既可走出去又可回得来的双水村,并代他选择了归宿和爱情。孙少平还将继续他的人生追求,他一直在成长,这是《人生》中的高加林所没有完成的。可以说,路遥在孙少平身上寄托了太多他对黄土地的感情,黄土地情结贯穿路遥的一生,也蕴藏在他作品的方方面面。路遥在小说的卷首语中就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12]《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时,一九九一年三月三十日,路遥从西安到北京领奖,“车过三门峡,路遥望着整个中原大地白茫茫的一片,他想到了贫瘠的老家陕北,想到了连绵起伏的黄土地……不由得泪流满面。”[13]打开路遥的小说,人们会感到有一股黄土地的气味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困难生活的抗争所带给人们的感动。在这块被视为“精神家园”的黄土地上,孙少平人性的光辉以及他身上所蕴藏的自强不息、乐于助人、自尊自立的优秀品质,正是黄土地的精髓和精神力量。一部《平凡的世界》,路遥是用心灵在展现这片黄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挖掘苦难生活背后的人性之美。

四、结语

“文学是写人的,人是文学的核心。文学不仅是作家自身的一种精神表征,更是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把握、一种表现。”[14]在路遥的文学世界里,他始终关注着黄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以独特的视角和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人们面对生存困境的挣扎和奋斗,以及在这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性、人情之美所带给我们的感动。“文学的和精神的遗存,是路遥留给我们的最好的财富。”[15]《平凡的世界》在时隔三十多年的今天,仍然体现出时代的价值,一次又一次燃起重读原著的热潮。读《平凡的世界》,我们读到了孙氏兄弟的坚毅奋进、自强不息,更读到了他们正直善良、乐于助人的人性之美。这种人性、人情之美是对生活在黄土地上人们的眷眷之情,更是弥漫在人间的温馨与芳香。

猜你喜欢
孙少安孙少平加林
《谁赋丹赭染鹊华》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孙少安的承袭与超越
《平凡的世界》与崇高美
乾坤清辨园中音——读何加林山水
永远在路上的高加林们——读路遥的《人生》
《平凡的世界》与崇高美
《骆驼祥子》中祥子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比较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