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吕东方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 杨浦区 200433)
现今,思政教育逐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围绕思政教育做好规律分析,并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特点,有利于更好地基于思政教育结构内核完善思政教育发展体系,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适应时代发展新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基于对学生思想认知水平、思维辨识能力,帮助学生在现有思想体系框架之内做好底层建筑思想铺垫,利用逐级递进的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使其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更好地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并以思政教育长效化发展为导向,为学生思想水平的提升构筑起坚固壁垒。长此以往,由于受思政教育氛围的熏陶以及专业教育的有效辅助,学生思想境界势必得到进一步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及感知能力也将达到更高层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心理防线脆弱及思想不成熟的基本问题,为其在未来阶段学习深造、岗位工作方面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行业建设发展建立良好的思想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政治在其专业教育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与传统意义上理论知识输出的基础学科不同的是,思政教育强调利用思想渗透弥补专业教育在思想、人格塑造等方面不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从思政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世界各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大部分是基于本国政治体系进行教育布局,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设计教育方案,使青年一代人才的教育培养可以在国家发展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加强政治思想输出至关重要,是世界各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根本,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发展水平及人才资源持续输入的核心关键。
纵观世界政治格局发展,各国政府在协调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进步发展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而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则是民族内部的发展团结,确保社会燃料能向统一的方向投入。但受到民族、文化及宗教等因素影响,大部分国家均是由多民族融合构成,如何协调不同民族及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解决以上问题,思政教育的应用应基于平等教育原则,开展对新一代的教育培养,消除文化、宗教及不同民族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强化民族发展凝聚力、内聚力,确保政府机构能在国家发展规划进程中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为国家发展建设助力。
1.教育内向循环
教育良性循环是保障教育高质量推进的根本基础,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亦是如此。思政教育本身,并非单方面的知识概念输出,而是基于对被教育者良好品质塑造、思想高度提高及政治文化学习,为其建立完整的逻辑体系,使其在这一体系中能够切实利用教育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加强自身在思想认识、德道品质及政治信仰的正面导向。该过程的实现,不仅被教育者思想水平得到提升,教育实施者、规划制定者也可在教育中得到充分收益,通过文化、知识不断浸染使其形成内部教育循环。在此过程中,施教者、教育参与者、规则制定者不再是互相对立的教育关系,而是相关个体之间将通过环境侵染在思想上产生共鸣,使其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达到相对较高思想维度,随着思政教育工作不断推进,教育内向循环能力将逐步提升,教育的受益范围也将随之扩大。从而,使思政教育得以利用内向循环,更好地在个人思想教育方面取得更为良好的教育效果。
2.知识多维度渗透
早期阶段,由于思政教育基本概念的兴起,尚未得到世界范围内教育界的认可,其教育形式并不规范,各国思政教育课程体系较为混乱。近年来,随着思政教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加强思政教育的体系化推进,成为各地区教育发展工作的重要方向。初期阶段,思政教育基本形式单一,虽然思政教育体系化得以开展,但是思政教育的教育引导能力并不能适用于全面化教育发展需求。后续阶段思政教育立体化开展的基本概念随之提出,并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运用。立体化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是基于对知识结构的进一步拆分,围绕多位一体教育机制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使原有单一维度思政教育模式被充分替代。最近几年,我国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建立,拉开了我国思政教育发展新序幕。多维度的教育发展模式仍然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导向,但在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方面,则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工作的各项细节中,使思政教育能在不同角度为人才教育培养提供帮助,充分强化我国思政教育能力,提高高素质人才教育培养发展水平。
1.教育时效性
思政教育基础理论必须依托于政治体系构架开展教育工作。从专业教育角度来说,围绕政治体系开展思政教育规划,有利于更好地推动思政教育长效化开展,使基层教育工作开展能有理可依。但需要明确的是,思政教育形式、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必须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改变,使思政教育工作能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新环境,保证思政教育在不同环境下均能取得良好教育效果。保证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开展的重要前提是确保教育发展的时效性。例如,在思政教育案例教学方面,常出现案例信息与当前教育背景不符的情况,教育信息滞后及教育内容陈旧,极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使学生对思政学习缺乏兴趣,难以在思政学习方面树立良好的自信心。长此以往,思政教育必然产生一定结构性问题,使其最终向教育发展形式化进行迈进。此时,紧跟时事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高思政教育体系化联动显得尤为必要,是其满足当前阶段思政教育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基础条件。
2.发展可控性
思政教育并非是对社会个体思想认知的重塑,而是基于社会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社会群体思想认知水平。因此,思政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教育发展本质,必须在合理框架内加以限制,确保思政教育能得到有效约束,使思政教育可以在合理范围内积极发挥教育培养作用。保持思政教育处于可控范围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需求,建立思政教育新生态的根本基础。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基于社会层面,需要时刻遵循教育发展规范化原则,以教育多元化开展、体系化建设为导向,不断基于内部约束及外部控制提高教育工作标准化水平,避免错误思政教育形式对思政教育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尽可能为思政教育高质量推进及高水平开展创造教育教育条件,使思政教育能在现有社会环境中发挥良好教育职能。
教育渗透是思政教育的最基本特点。随着我国课程思政教育发展不断推进,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才教育培养工作的各项细节中,已然成为未来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要求高校能建立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全面推进思政教育工作,也要求在高中、初中阶段要围绕课程思政做好思政教育元素在基础课程方面的融入,使思政教育能在充分贯穿初中、高中及大学教育,从根本上建立一条完整思政教育发展生态链。从这一点来看,思政教育渗透性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各项教学工作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使思政教育能深深嵌入青少年教育培养工作,为未来阶段思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教育发展新环境坚定坚实基础。
素质教育是思政教育工作的最基本构成,从思想教育角度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对思政教育高质量推进有着重要意义。2020 年6 月,我国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思政教育中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性。树立大学生优良个人品质、培养积极思想作风,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重点。在此《纲要》指导下,全国各地区均积极推动思政教育素质教育培养系统化建设,辽宁省更是基于教育部对思想教育的新要求,建立专业思政教育培养政府主导机构,其目的是将政府资源运用于思政教育实践,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素质教育水平,为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及思政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支持。促使素质教育工作切实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强化思政教育发展综合能力。
围绕大学生学习、生活开展思政教育科学布局,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思政教育生活化,并未基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将思政教育以知识概念形式融入其生活环境,而是从思政教育培养实践角度利用开展社会性教育服务及社区服务实践,满足思政教育需求,帮助大学生将概念性思政教育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思政教育发展形式化问题。为更好地契合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有关教育机构及院校必须做好思政教育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联动,加强思政教育生活化融入,使思政教育能充分发挥其人才教育培养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发展需要基于时代变革做好充分教育改革,以时代导向作为基础推进教育工作。因此,其基本规律必须要从个人角度及社会角度进行分析,围绕思政教育发展基本需求,做好对思政教育分析,使思政教育能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均能发挥其积极的教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