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观研究

2022-03-17 13:26刘伟杰卢姿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调研少数民族

刘伟杰,卢姿悦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引言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1]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生态旅游是新时代的健康产业、幸福产业、美丽产业,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领跑功能”[2]。发展生态旅游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对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大多数在真实的大自然中成长,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态旅游观,有利于将生态旅游向大众普及,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对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20年11-12月,课题组以东北林业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开展调研,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并回收了201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涵盖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认同和践行情况以及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调研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被调研的各年级学生中男生94人,占总人数的46.77%,女生107人,占总人数的53.23%,男女比例基本相当。这些被调研者分别来自33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其中蒙古族、回族、壮族的人数较多。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观现状调查

本文从生态旅游认知、认同和践行状况以及生态旅游影响因素四个方面,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观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认知状况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态旅游的认知情况,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旅游教育。

1.对生态旅游有正确认识

第一,普遍理解生态旅游的内涵和意义。生态旅游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两方面,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普及生态知识为核心内容的新型旅游。调研数据显示,94.03%的被调研者认为生态旅游内涵包括保护景区自然生态,90.55%的被调研者认为包含提高旅游者的环保意识,93.53%的被调研者认为包含尊重当地的文化风俗,78.61%的被调研者认为包含维护当地居民的生活,78.61%的被调研者认为包含发展低碳经济,77.61%的被调研者认为包含放松身心、获得美的感受。

在生态旅游的意义认知上,83.08%的被调研者认为是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72.64%的被调研者认为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82.09%的被调研者认为是利于保护生态环境,69.65%的被调研者认为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第二,能够正确区分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在问及“您认为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时,76.62%的被调研者认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旅游方式,8.46%的被调研者认为在于旅游对象,9.45%的被调研者认为是旅游地点,5.47%的被调研者认为是旅游途径。说明绝大多数被调研者能够正确认识到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的根本区别在于旅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正确区分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的不同。

由此可见,接受调研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过良好的生态旅游教育,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生态旅游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和意义,并能正确区分生态旅游和其他旅游,这为他们日后践行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具有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

调研数据显示,在问及“您认为在生态旅游中应注意什么”时,94.53%的被调研者认为应注意尊重当地文化,91.04%的被调研者认为应该爱护景区文物,90.55%的被调研者认为应爱护景区环境,84.08%的被调研者认为应遵守景区规则。

在问及“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者”时,85.57%的被调研者认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者需要在参观景区前了解当地的自然文化特点,86.07%的被调研者认为要尊重当地的风俗,84.08%的被调研者认为要自觉保护环境,还有83.58%的被调研者认为要遵守景区规章制度。

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态旅游知识,知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者,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观念意识很强,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绿色旅游方式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3.认为民族文化能够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调研数据显示,有54.23%的被调研者认为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有很大关系,38.31%的被调研者认为民族文化对当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有一定关系。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民族文化会影响当地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认同状况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态旅游的认同状况,有助于加强他们践行生态旅游的思想动力。

1.肯定生态旅游的作用

第一,生态旅游能够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始终把旅游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赢作为目标,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调研数据表明,88.56%的被调研者认同生态旅游可以改善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96.51%的被调研者认同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形式,这说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态旅游的作用有一定的认识,这为他们日后在生活中践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思想动力。

第二,认同生态旅游的发展。73.13%的被调研者表示生态旅游的发展值得提倡,4.48%的被调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势在必行的旅游方式,21.89%的被调研者认为生态旅游还不够完善。这说明,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生态旅游有客观正确的看法,有利于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完善发展。

2.具有强烈的生态旅游意愿

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生态旅游知识中发现,54.73%的被调研者表示非常愿意,34.83%的被调研者表示愿意。

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愿意成为生态旅游者时发现,77.61%的被调研者表示非常愿意成为生态旅游者,19.9%的被调研者表示愿意成为生态旅游者。这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生态意识和较高的精神素养,愿意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身力量。

3.普遍偏爱森林生态旅游

调研结果显示,喜欢森林的被调研者占87.06%,喜欢草地的占68.66%,喜欢湿地的占52.24%,喜欢农业的占38.81%,喜欢沙漠的占34.83%,喜欢海洋的占69.25%。

在调查被调研者的出游主要目的时发现,97.01%的被调研者主要出游目的是享受大自然,72.14%的被调研者是为了度假观光,55.22%的被调研者是为了休憩疗养,31.34%的被调研者是为了露营,41.29%的被调研者是为了户外运动。由此可见,相对传统旅游而言,森林旅游具有休闲、自由、经济实惠等特点,因而备受青睐。同时,由于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向往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体验山水风光的魅力。

4.认为生态旅游保护措施有待改进

第一,不赞成通过提高景区门票价格、限制游客数量来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调研结果显示,14.43%的被调研者非常赞成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限制游客数量,21.89%表示会理解这一做法,61.19%的被调研者不同意这种做法,2.49%的被调研者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认同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限制游客数量这种做法,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措施还有待改进。

第二,赞成处罚破坏景区的旅游者。调研结果显示,54.73%的被调研者表示非常赞同处罚破坏景区自然景观的游客,34.83%的被调研者表示赞同处罚破坏景区自然景观的游客,9.95%的被调研者表示不认同也不反对。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赞成处罚破坏景区的旅游者,文明旅游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这为落实景区处罚制度,保护景区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提供了思想保障。

(三)生态旅游的践行状况

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的践行状况能够反映他们对生态旅游的认知和认同状况。

1.愿意从事生态旅游宣传

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否愿意向周围人普及生态旅游的知识中发现,49.75%的被调研者表示非常愿意,35.32%的被调研者表示愿意。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非常支持生态旅游的发展,关注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说明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与生态旅游的意识很强。

2.具备很强的低碳出行意识

调研数据显示,在旅游时,有49.25%的被调研者表示经常会选择低碳出行,44.28%的被调研者表示偶尔会选择低碳出行,6.47%的被调研者表示基本不会或不会选择低碳出行。可见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旅游时会选择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绿色出行的意识较强。

3.注重保护旅游景区

第一,注重维护当地居民的生活。维护当地居民生活关系到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支持与认可。调研数据显示,83.58%的被调研者在旅游时会经常注意不打扰当地人民的生活,13.93%的被调研者表示会偶尔注意。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会尽量避免打扰当地居民,注重维护当地居民的生活。

第二,注重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79.6%的被调研者表示在旅行时经常会主动保护和珍视旅游资源和环境,19.4%的被调研者表示会偶尔注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旅游时会自觉保护旅游地的资源和环境,具备一定的生态观和环保意识。

第三,注重维护当地风俗文化。调研结果显示,54.23%的被调研者表示经常会在旅游前提前了解当地风俗文化,37.81%的被调研者表示偶尔会在旅游前提前了解当地风俗文化,5.47%的被调研者表示很少会提前了解,2.49%的被调研者表示不会提前了解。在问及“在旅游时发现当地风俗文化与您的民族文化相冲突时,您是否会尊重当地风俗文化”时,54.23%的被调研者表示经常会以当地文化优先,尊重当地文化,37.81%的被调研者表示偶尔会以当地文化优先,尊重当地文化。可见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旅游时注重维护当地的风俗文化,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意识,有利于各地生态旅游景区风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第四,严格遵守景区规章制度。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旅游时会严格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89.05%的被调研者表示经常遵守景区规章制度,8.96%的被调研者表示会偶尔遵守景区的规章制度,但也有8.96%的被调研者表示不会刻意遵守景区规章制度,偶尔会注意。此外,在面对他人违反规章制度时大部分被调研者会采取行动,59.7%的被调研者会告诉景区管理人员,19.9%的被调研者会立刻上前制止,10.45%的被调研者表示会采取其他措施。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态旅游责任感很强,在旅游时能严格遵守景区规章制度,并会阻止他人违反规章制度,这有利于减少景区不文明旅游行为。

(四)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

了解生态旅游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推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助力建设美丽中国,调研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受宣传力度和网络的影响。

1.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影响生态旅游发展

对于“您了解生态旅游吗”这一问题,仅有6.97%的被调研者表示非常了解生态旅游,47.26%的被调研者表示对生态旅游有所了解,有近一半的被调研者表示不太熟悉或者对生态旅游完全陌生,说明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力度还不够,需要加大力度宣传。

2.生态旅游的宣传主要受网络的影响

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生态旅游时,发现46.27%的被调研者通过网络了解生态旅游,25.87%的被调研者通过学校教育了解,8.96%通过电视广播了解,3.48%通过报刊书籍了解。由此可见,网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生态旅游的最主要渠道,但通过网络了解生态旅游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网络信息较为碎片化,无法对生态旅游有深入透彻的认识。

二、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观的实施路径

为了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态旅游观,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可以通过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将生态旅游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等路径,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保护和传承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各地政府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坚强后盾,通过发挥政府职能,能够有效地推进生态旅游宣传教育。首先,各市县可以设立生态旅游宣传部门,以便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和游客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教育。其次,各地政府还可以设立自己的生态旅游网站,介绍当地的生态旅游景区,以便向大众输入生态知识和环保意识。再其次,还可聘请高校专家和环保专业人士,在当地生态旅游景区设置宣传牌、LED屏,向旅游者宣传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最后,各地有关政府部门可设立奖惩机制,对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贡献的旅游经营者,通过发放奖金、表彰证书等方式予以肯定和鼓励,对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经营者予以罚款或教育等形式的处罚,从而调动他们学习和贯彻生态旅游的积极性。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无限性的特点,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多对多传播的效果,相对于其他普及方式,网络宣传还具有成本低的特点,符合生态旅游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一方面,可以注册专门的生态旅游微博,利用简单的图片和文字,向大众普及各种生态旅游知识,向他们推荐合适的生态旅游景点,激发大众对生态旅游的热爱。另一方面,开通生态旅游短视频公众号,讲解生态旅游的起源、内涵和意义,宣传各地生态旅游景区的优美景色,向大众宣传绿色文明旅游的观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使生态旅游观念入心入脑。

学校是普及生态旅游的主阵地,将生态旅游教育贯穿大、中、小学,有助于生态旅游宣传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充满好奇心,可以组织他们通过制作生态瓶、种植花草树木、变废为宝等活动,从小培养他们的生态观和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学阶段,可借助化学、生物、物理等课程,向学生灌输生态旅游知识,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生态旅游,以寓教于游的方式,向他们传递生态旅游的观念和意识。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开设生态旅游课程,使生态旅游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局限于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将生态旅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

生态旅游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将生态旅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各门课都应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各有重点、互相渗透地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潜藏着丰富的生态旅游文明内容,如社会公德中包含着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的要求,“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等。将生态旅游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大学生在严格自律、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在旅游中约束不文明行为,积极践行生态旅游。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时,要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旅游中如何保护旅游资源,辨别哪些行为符合生态旅游,做到文明旅游,从而在思考中深化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大幅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4]将生态旅游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行为,增强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思政教师在教授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可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如让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从而让他们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引导他们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主动保护环境、尊重大自然,为他们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提供思想动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拥有丰富的生态文明资源,包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等许多生态文明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十九大报告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带领学生认真研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点讲述当前我国生态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让学生意识到生态保护的迫切性,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道理,从而提升其生态文明素质,在旅游中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助力生态旅游发展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发展生态旅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将民族文化融入生态旅游教育中,不仅能够促进民族团结,还能推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旅游教育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各少数民族节日向学生介绍其民族文化,努力将民歌、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民族文化融入生态旅游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兼顾保护民族文化,探讨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增进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此外,还可通过举办民族歌舞表演、民族节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使他们在旅游中自觉尊重和保护各地民族文化。还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生态旅游景区参观游览,将生态旅游知识落到实践中,巩固他们的生态旅游观念。

三、结语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能够对国内外旅游者形成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是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共赢、预防返贫、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人才,研究其生态旅游观,一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生态旅游观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俗文化,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调研少数民族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