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卢辉
(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支撑。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导向下,如何实现大学生“好就业、就业好、就好业”无疑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2020 年9 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明确指出:“完善职业学校评价制度,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可见,在“大众创新 万众创业”的时空场域下,高职院校如何围绕就业和创业“做文章”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对其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今世界,是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大力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是时代所需、发展所求。[1]故而,在高职院校创业就业教育中,如何强化“互联网+”与创业就业的深度融合,对于推动创业就业教育的变革和创新,构建与时代同轨、与学生同步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历来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以2022 年为例,高职院校毕业生将达460 万人,如何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事关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文件,在推动就业创业方面,以实施创业就业发展为长远战略,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2]“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加速了传统产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衍生出跨境电商、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网络营销等诸多产业新业态,如此,培养与时代接轨的高素质、职业化、技能型人才必然是高职院校创业就业教育的重点任务,对就业创业教育变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培养创业就业优质人才的应然。进入“互联网+”时代,产业革命开始围绕经济和科技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科技革命正席卷全球,谁能在科技革命中占有优先地位,谁就能实现科技发展红利的最大化。科技发展的竞争从根本上而言即是人才的竞争,科技人才的厚度直接决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3]对此,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必须要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优势,顺势而为、顺势有为,围绕知识的转化、产业的发展、人才的培育发挥效用。那么,在创业就业教育中,必须要迎合时代的需求,将“互联网+”嵌入具体的人才培养实践中,推动创业就业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培养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和专业技能,如此,才能彰显高职教育的时代特点,并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厚实根基。
其次,提高创业就业教育目标定位的必然。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新常态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的变革,还有认知偏差和理念的纠正。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育人模式,将人才培养定位于“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维度上来。对此,高职教育必须要从如何更好服务国家中心任务的视角出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做好创业就业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建立创业就业孵化器、创业就业平台等方式,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人才需求保驾护航。
最后,推动创业就业教育实践改革的实然。“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孕育新机的时代,这一时代,“新知识分子”将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新知识分子”是指具备厚实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个体能力对外展示的逻辑应变为:创意→表达→展示→订单→生产→客户。[4]那么,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必须要谋势而动,坚持能力本位的育人特色,在具体的创业就业教育中,要坚持面向市场需求,构建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教学体系、实训体系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实践体系,如此,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在校期间便获得行业企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形成融合专业学科知识、创业就业知识以及互联网知识的能力,不断拓展未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互联网+”时空场域下,传统经济模式嵌入“互联网+”的“翅膀”,生成诸多经济发展新业态,诸如:网络直播、线上会展、外卖、线上医院、网络教育等等,这些经济发展新形态,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时空梗阻,孕育更大的知识经济活力,创业就业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各类创业就业主体得以涌现,形成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早在2014 年,我国便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战略,旨在让人民群众成为创业就业的主体力量,让创业创新成为时代潮流,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势态。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化、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必须要将就业、创业作为重要的考量,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内生动力,然而,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成绩值得肯定,但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教育,即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育中,应突出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思维,通过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创业就业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灌输式、理论式教育思想的桎梏仍然采取理论讲授+实践教学为主的方式,并未真正针对“互联网+”的特征和优势开展“互联网+就业创业”的平台教学,如此,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托。同时,高职院校,“互联网+创业就业”的宣传力度不足,校内关于“互联网+创业就业”的项目过少,学生参与校外“互联网+创业就业”项目积极性不够,以至于学生在选择创业就业项目时,囿于传统行业,未能有效分享“互联网+创业就业”的时代红利。
高职院校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办学特色,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多主体办学、多主体育人的优势,实现“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高职院校“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实践中,却存在自主式发展的尴尬。高职院校“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一般是由校内就业创业部门或二级学院来开展,缺乏“校企政社”的深度协同,无法有效调动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的力量来推动“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难以与企业、政府、行业、社会等在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相互合作、平台开发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如此,不仅不利于教育效果的呈现,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特色的发挥,对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带来掣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旨在通过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推动人才培养的供给平衡,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就业创业教育作为实现职业教育功能的重要维度,经过多年发展,成效显著。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率偏低,仅为5%~1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为20%~30%。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076 万人,创历史新高,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已然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但是,目前就业市场呈现人才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具体表现为人才培养类型与市场需求错位、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脱节,尤其是创业就业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对此,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改善就业创业教育来造就更多培养类型、层次结构、专业技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双创”重大战略的部署和实施,“互联网+”行动在各行各业全面铺开,深化“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已然取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实施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无疑是高职院校彰显办学特色,实现办学宗旨亟须解决的现实性、迫切性问题。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实践路径。
正确的创业就业教育理念是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一大批“能创业、善创业、创好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义,更是推动创业就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坚持理念创新,就是要在教育理念上实现由传统“素质提高”转变为“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的双向发展,把创业就业教育注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促进创业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嵌合。因此,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必须明确创业就业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积极对接“互联网+”的新业态,把“专业教育+创业就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积极构建“专业+创业”“导师+项目+团队”“分级递进式”的创业就业教育模式,加大实践教学分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活力,确保学生能够紧跟时代及时更新知识,形成互联网的思维。同时在创业就业实践中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我发展的正确方向,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首先具备一支具有创业就业精神和创业就业技能的精英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名师工程”,要求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及时将互联网技术和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整合,并在课堂上进行呈现。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利用聘请创业导师、兼职教授的方式把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聘请到教师队伍中来,让学生能够学习最新的管理理念和行业发展动态,为创业就业教师队伍加入新鲜血液。
“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应突出“内容为王”的原则,努力开发与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调查发现,一些高职院校对创业就业课程建设并不重视,只是邀请名家开展创业讲座,举办校内创业大赛等等,由于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支撑,大学生只能获得碎片化的创业知识,不利于创业就业人才的培养。对此,高职院校创业就业课程建设必须要围绕“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打造与创业就业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辅导平台、微创业培育平台等相关联的一系列课程内容,让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有所依托,为其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变讲授式教学为项目化、行动导向、启发式、任务式、问题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凸显高职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此外,要注重创业就业校本经验模式建构,围绕在创业就业教育中的特色案例和教学经验在校际进行推广,促进高职院校的创业就业课程资源分享,形成高职院校创业就业教育合力。
“互联网+创业就业教育”必须坚持“理实一体化”的理念,不能步入“纸上谈兵”的俗套,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加大基础设施配套的投入力度,重视对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的强力整合,积极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搭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创业就业支撑和应用学习平台,搭建理论知识丰富和实战能力强的创业平台,让大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利用创业平台来举办“创青春”创业大赛、工商管理模拟实践周、SAB 创业大赛等,确保学生能力得到锻炼。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校企共建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优化创业就业的项目载体,打造一条“创业教育→创业引导→模拟创业→全真创业→实际创业”的实践路径,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双创”提供实践技能支持。此外,要整合本地区的创业就业实践教育资源,注重网络资源建设,构建微课、慕课等创业就业资源体系,建立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创业教育资源联盟,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的校校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