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浅析

2022-03-17 13:22范瑞滨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保守主义民族性儒家思想

范瑞滨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贵阳 551400)

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从西方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基础上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不仅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区别,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别。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表现,西方文化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表现。对于中西文化之争,近代中国有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保守主义者以民族性坚持传统文化,反对西方文化,自由主义者则以现代性传播西方文化,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来说自由主义者体现出中国文化进步发展的诉求,但是也存在否定中国文化割裂中国历史的错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形成了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它既超越了中国传统文化,也超越了西方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之争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有如此大的冲击并不是由于西方文化是一种外来文化。实际上,中国儒家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的,具有比较强的包容性。在中国古代,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进入过中国,但是并没有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相反儒家思想还注重吸收这些外来文化以发展自己。特别是佛教已经成功的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中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还不断同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即使在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情况下,中国的儒家文化的地位仍然没有削弱,反之,少数民族为了巩固其政权,还进一步维护和发扬儒家文化。因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造成中西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中国古代外来文化并没有对中国儒家文化造成冲击,反而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文化与儒家思想一样,都属于封建文化,这些文化进入中国不会威胁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也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而且中国的封建文明的发展程度高于其他民族,因此,中国的儒家文化不但不会被其他民族文化冲击,反而能够同化其他民族的文化以发展自己。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是在于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一种封建文化,适应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封建生产方式的发展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是封建主义社会形态的文化表现。西方文化不是一个地理概念,不是指欧洲的文化,而是特指产生于近代的文艺复兴,经过启蒙运动后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文化,代表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观念。资本主义文化的核心是科学和民主,它一方面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为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准备了理论基础,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文化表现。因此中西文化之争实质上是传统和现代之争,是落后与进步之争。儒家思想注重维护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压制人的个性,强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西方文化注重人性的解放,强调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注重法治。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的统治地位必然日渐动摇。另外,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虽然是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结果,但是用西方文化来批判和取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不是西方殖民主义者,而是为了追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的中国人民和进步人士。外国侵略者虽然带来了西方文化,但是为了便于其在中国的统治,仍然默许甚至鼓励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用儒家文化控制中国人民的思想。相反,中国人民为了求得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不断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儒家思想在中国人民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越发削弱,中国人民对于学习和接受西方文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多数中国的进步人士都用西方文化批判中国的儒家文化,以此来给中国人民以思想上的启蒙和教育,促进中国人民的思想觉醒。特别是新文化运动至五四运动期间的中西文化之论争,为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这些进步人士用西方文化批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国儒家文化,才为中国的社会变革,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虽然在中西文化之争中,中国的进步人士有彻底否定中国文化和全盘西化的倾向,但是这并不能否定其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西文化之争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涉及中华民族命运的现实问题。不彻底批判封建文化,就不能推动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全盘西化论虽然有所偏激,但是其抓住了中西文化之争的主要矛盾,在当时的情况下符合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

二、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对中西文化之争的两种认识

近代中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存在两种相互对立的认识。一种是保守主义,体现为维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反对西方文化取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包括了几种类型。第一种是中国封建统治集团中的顽固派。他们坚持“夷夏之辨”的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绝对的排斥和反对西方文化,将西方文化看做是洪水猛兽,坚决认为传统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中华文明优越于西方文明,把西方国家看做是蛮夷,反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第二种是以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排外主义。它体现了中国农民的落后思想,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的情况下,中国农民的经济利益遭受了巨大损失,中国农民对西方列强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意识;另一方面,中国农民又受到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思想束缚,具有强烈的民粹主义思想,利用宗教迷信的手段来对抗西方列强,排斥西方国家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第三种是辛亥革命后的复古主义。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持续动荡,一些坚持顽固思想的人士打着复古主义的旗号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并借儒家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来实现国家的统一,维护中国的专制统治。第四种是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新儒家,新儒家继承了“中体西用”的衣钵,企图调和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文化保守主义中的折中派。他们认为西方国家无论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思想方面还是社会生活方面都确实优越于中国,中国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但是西方过度追求物质文明而导致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因此,要用中国的伦理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医治资本主义的弊病。他们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也要有选择的继承儒家思想,推动儒家思想与世界各国思想的对话,主张以儒家思想为本,通过吸收近代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以建设中国的新文化。另一种是自由主义派,他们赞同用西方文化来取代中国传统文化。自由主义思想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发展到新文化运动,其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大,直到最后形成了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想。他们认为中西文化相互对立,非此即彼,不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他们不仅反对顽固派和复古主义,也对新儒家的折中主义思想采取否定态度。

综合来看,无论是保守主义还是自由主义都具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存在诸多的缺陷。保守主义强调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文化的继承性,反对对中国文化的彻底否定,特别是折中派既看到了西方文化的科学性,又注重它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此外,部分保守主义者坚持反对西方文化,维护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维护民族的独立,反对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蚀,具有反侵略的作用。同时,他们也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并不赞同对于西方模式照搬照抄,企图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这些思想都带有科学和合理的成分。但是,保守主义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动的。他们是从维护中国封建制度的角度来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反对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坚持用儒家思想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奴化和控制,无论是像顽固派那样连同西方的科学技术也一并否定,还是像折中派那样主张中国文化和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中体西用。其根本目的都不是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而是阻碍中国的现代化,维护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反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和人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自由主义强调科学、民主、自由和平等,主张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实际上是企图推动中国的现代化。除了少部分洋奴推行西方文化是为了帮助帝国主义殖民中国以外,大部分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推行西化思想不是为了让中国被殖民,而是为了推动中国的现代化,为了用西方文化来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虽然他们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辩证认识,用形而上学的观点把西方文化绝对化,难免会成为帝国主义的文化殖民的帮手,但是自由主义相对于保守主义仍然是一种进步。二者之间的矛盾也不是坚持民族性还是世界性的关系,而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封建主义社会形态的关系。无论保守主义的具体思想如何,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如何,其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封建社会,反对用西方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实际上是阻碍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现代化发展。自由主义虽然存在全盘西化的不正确认识,但是其目的在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改造中国社会,即使是强调全盘西化,也是为了彻底否定中国封建文化对中国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为了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符合当时中国要实现民族独立,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因此,要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把握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正确分析不同思想之间的本质矛盾和冲突。保守主义总体上是维护封建传统和开历史倒车的,而自由主义是进步的,是有利于推动现代化的。不能对二者采取折中主义的态度,认为二者都存在合理性,也都存在缺陷,就否认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二者分别代表了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代表了现代和传统,不能相互兼容和调和。用西方文化取代中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的中国来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发展在文化领域的表现。虽然由于中国当时的社会矛盾使得这种转变没有真正实现,但是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才在自由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以后,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文化从封建文化向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跨越式发展。

三、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现代性

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争,但实质上是传统和现代之争,是不同社会形态的文化之争。文化保守主义者打着维护文化民族性的旗号维护封建传统和反现代。文化自由主义者则打着反传统,推动文化发展的旗号进行反封建的斗争,但是过激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又抛弃了文化的民族性,割裂了中国的历史,本来是作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却容易被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实行奴化教育和思想控制提供了方便。因此,自由主义思想的缺陷导致保守主义者用民族性来掩盖其反现代性,并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市场。其实保守主义把民族性和传统性等同起来,似乎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就不能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将文化的民族性与现代性相对立。其实民族文化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其实并没有放弃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来探索文化发展,他们其实是想通过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来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国新文化。这种新文化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文化,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也是推进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但是由于自由主义者缺乏唯物辩证地分析,形而上学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保守主义者借此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而使中国文化发展无法有效地推进。

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建设解决了这个问题,新民主主义文化既是彻底批判传统文化的,也是立足于中国现实社会的,推进中国文化发展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符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文化。它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主的、科学的、能够符合现代中国发展需要的部分,同时坚决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的封建腐朽文化。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进步的科学的部分,特别是注重吸收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以构建现代文化为基础又赋予了现代文化以中国的特色和内容。因此,它既反对保守主义对中国传统腐朽文化的坚持,又反对离开中国国情的全盘西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现代性,代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发展方向,构成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文化。这里要将新民主主义文化与保守主义的折中派做个比较。表面上看,折中派似乎也注重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因素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好像折中派既坚持了现代性,也坚持了民族性。实际上折中派继承了中体西用的思想,他们并没有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的主体仍然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只是在不损害中国儒家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实用主义的吸收。新民主主义文化则是彻底抛弃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切腐朽的东西,特别是彻底打倒了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它的核心是超越自由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同时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的民主的、科学的成分。虽然新民主主义文化注重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反对全盘西化,而且也一定程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的成分,但是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更不是继承中国的儒家思想。它的民族性是建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上,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矛盾发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是建立在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上。绝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东拼西凑的混合物,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思想为引领全新建造的中国现代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也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超越,开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新阶段。

四、合理吸收古今中外文化,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提出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针。这些原则和方针包括“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两用”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双创”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这些原则和方针的提出既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指导思想,也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条件,按照这些方针和原则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既保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又注重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来创造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实现了文化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文化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和时代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推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实践方面,一个是各种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方面。从实践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有助于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二为方针实际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来源是社会主义的实践,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建设是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同时,群众是一切文化产品和精神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一切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创作都离不开群众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改造社会的实践中寻找和发现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创作的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提炼和加工。一切科学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离开了对群众社会实践的考察,离开向群众和生活进行学习和了解,就缺乏了文化创造的第一手资料。此外,文化作品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文化创造离不开社会实践,就是在于文化作品必须反馈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如果脱离了社会实践,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脱离了一定的时代,任何文化产品都不可能被群众所接受,也无法在群众中进行宣传和传播,这也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除了将社会实践作为文化创作的第一手的来源以外,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也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养分。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国外各种外来文化都有其进步的和合理的部分,也存在腐朽的或糟粕的部分。不能对各种文化不加辨别的全盘吸收,必须辩证地对待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我们常说要弘扬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文化,但是,何为优秀,何为先进,这就需要用一个标准来分析和辨别,这个标准就是社会主义原则。我们当前建设的文化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对待一切文化都必须要符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对于不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不符合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需求的都必须予以弃之,对于封建和资本主义的腐朽和落后文化,必须通过文化斗争和理论批判的形式逐步消除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让人民群众接受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符合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制度。但是这些文化不仅不会促进反而会严重阻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不能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继续宣扬和传播这些腐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优秀的和进步的部分。而这些部分是来自于中国各个朝代人民群众的生产创造,来自人民群众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成果。这些文化是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文化的反抗和斗争的表现,带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应该为社会主义文化所吸收。同样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是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所创造的文化等上升期所反映的各种反封建的文化具有进步性。但是当资产阶级夺得统治地位,特别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就开始逐步走向了反动,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的腐朽制度。因此,资本主义早期的进步文化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具有学习和借鉴作用的。

此外,对于中外文化中的优秀和进步的部分也必须辨别分析,有些思想和文化是当时的劳动人民和进步阶级所创造的,符合当时社会进步发展需要,但是并不符合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也不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因此,要按照“双创”原则其加以改造,这种改造实际上是在创新而不仅仅是继承,是在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对那些中外优秀文化进行重新创造,建设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宣扬爱国的思想,但是中国古代的爱国既有中国人民反抗外族侵略的内容,也带有维护封建统治的忠君思想。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用于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而是对这些爱国思想进行改造,使其具有社会主义的内涵,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爱国思想。对于中外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既不能以维护中国文化民族性的名义宣扬中国的封建文化,也不能以借鉴外来文化的名义实行全盘西化,而是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建设的特点,根据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按照文化建设的几个原则和方针,对古今中外文化进行现代化创新,创造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坚持中国文化的历史延续性,又不能自我封闭,要主动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进行交流,并建设超越世界资本主义文化的先进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按照这些原则所建设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现了民族性、现代性和开放性。

猜你喜欢
保守主义民族性儒家思想
柏克的法律思想探究——保守主义者的节制与审慎
现象保守主义与塞拉斯两难——显像的规范化解读
儒家思想与书法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俄罗斯保守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