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成语对培育健全人格的启示

2022-03-17 12:08李琳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系辞校训周易

李琳

(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心理面貌,是“个体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健全人格是各种心理机能和行为机能都比较完善的状况,其基本特征是:有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诚信踏实的生活作风、勇于挑战的创新意识、富有弹性的适应能力、百折不挠的抗挫折精神、善于与人相处的社交能力等。《周易》是群经之首,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周易》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其思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灵魂深处。《周易》成语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悉。“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堪称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某个方面内容的经典概括,对后世影响持久而深刻。”[2]《周易》成语中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厚德载物的胸怀、卑以自牧的品性、通权达变的能力、诚实守信的品质、防微杜渐的能力、居安思危的意识、韬光养晦的谋略,对培育健全人格有积极的启示。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以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天道运行刚健不息,君子要效法天道,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后人提炼为成语“自强不息”。“乾卦以天的昼夜兼行、从不停息、刚健有为、高远明净来启导人要做一个像天那样的自强不息的君子。‘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本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精髓的名言警句和思想理念。乾天之像是整个宇宙自强不息的状态。”[3]“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许多大学的校训都包含了“自强不息”,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兰州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西南交大的校训“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东北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等。

《周易·乾·文言传》:“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其意思是,我们不仅要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而且还要像日月运转,永不停止。天之道在于“刚健”,人类要想克服怠惰,避免祸乱,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就要像天体运行那样强劲不息,永不休止。只有保持警惕,刚健有为,持续奋斗,人们才有安全感,只有通过努力奋斗,才能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二、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

中华民族能够延续数千年而屹立不倒,除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厚德载物”的涵容精神和包容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

《周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一个人要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容养万物。《周易·坤·彖》:“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意思是,广阔无际的大地生成万物,它柔顺而秉承天道的法则。“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是说大地深厚且载育着万物,它的功德无穷。“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是说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有,蕴藏美好。这些成语,有助于培养人宽容的胸怀。尤其是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人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和心理异常问题。西南大学的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含义深刻,浸润心田。

三、卑以自牧的谦逊品质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数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为人处世。

《周易·谦》:“谦:亨,君子有终。”该卦表明谦道美善可行。《周易·谦·彖》从多个方面对“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意思是谦虚可使百事顺利。谦虚宛如上天之道,能将光明照耀在人间;宛如大地之道,能使万物生长在地上;天道用充盈来补不足,地道用充足来润泽未有;鬼神也喜欢杀富济贫,人们也尊崇抑盈补亏。

《周易·谦·象》:“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句话表面上是说地里有山,即山到地下去了,实质上是指才高不矜,德高不矜,功高不夸,位高不威,名高不傲。《周易·谦》中表示谦虚的成语有“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谦尊而光”。其中“谦谦君子”是指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卑以自牧”是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谦尊而光”意思是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四、通权达变的革新能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新事物不断战胜并取代旧事物的过程,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周易》成语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变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指除去;“鼎新”指更新。《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意思是天地变革才能形成四季,汤武以变革而顺应天道人心。《周易》有革卦和鼎卦,后人从中提炼出成语“革故鼎新”。

《周易·系辞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意思是神农氏死后,黄帝、尧、舜、禹相继做了君王,他们研究器物的各种变化,不断更新各种生产工具,使百姓不感到倦怠;他们使生产工具更先进,百姓使用更加方便。穷困就会变化,变化才能通达,通达才能持久。因此,上天保佑他们,吉祥没有不利。后演变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周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段话教育人们不能拘泥于现状,必须具备非凡的改革气魄,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大胆开拓创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五、诚实守信的诚信品质

诚实守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我们从事任何职业应有的道德品质,因而古往今来受到贤哲普遍重视,在《周易》中亦时常出现。首先,《周易》中反复使用‘诚’字;其次,《周易》中先后十余次使用‘信’字。”[4]诚信是为人处世之本,一个人忠诚守信、言行一致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

《周易·乾》:“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意思是:具有龙那样的品德而又能持守中正之道的人,日常说话能守信用,日常办事能够谨慎虔诚,能够防止邪恶的侵入而保持内心的诚实,为世人做好事而又不去自我显示夸耀,道德博大又能教化世人。此卦中的成语“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诚、善世不伐、德博而化”等都强调了言行举止要守信、守正、防邪。

《周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这句话提炼出的成语“进德修业”是指不断提高内在的道德境界,净化外在行为。即内修道德,树立诚信,外树功业,积极进取。成语“修辞立诚”是指人们要注重文化教养,做到诚信立身。

《周易·中孚》:“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地。”意思是只要心诚,只要思想和行动诚信,就会吸引很多人,做事也非常顺利,即心怀诚信就能感化民众。“豚鱼吉,信及豚鱼”是说诚信无所不及,推行得彻底,甚至惠及小猪和小鱼那样微贱的动物。“利涉大川,乘木舟虚也”是指带着诚信出行,就像乘坐一艘空船过河一样,畅通无阻,非常顺利。“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地”是说要做到诚信,要坚守正道,这是上应天意的表现。此卦强调以守正、诚信而得到好处,是顺应天理的。

六、防微杜渐的预防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周易·坤卦·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履霜坚冰”是说霜是阴气刚开始凝结形成的,阴气凝结继续发展下去,就会有坚冰出现。成语“履霜坚冰”意思是踩着霜,就想到结冰的日子就要到来,比喻看到事物的苗头,就对它的发展有所警戒。

《周易·坤卦·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积累善行的人家,必定会有吉庆;积累恶行的人家,必定会有灾祸。臣子杀君主,儿子杀父亲,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长期积累逐渐发展的结果,是对这种恶性事件形成的原因不能及早发现并加以分辨而及时提防导致的。这段话提炼的几个成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履霜坚冰”,都提醒人们要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发现不好的苗头,要赶紧加以制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走得相对平稳。

《周易·系辞下》进一步强调善恶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意思是:“善行不积累,不足以成就美名;罪恶不积累,不足以灭掉自身。小人认为积累小善没有益处,而不去做;以为小恶没有害处,而不除掉。所以恶行积累起来不可掩盖,罪行大了而无法解脱。”[5]《三国志·诸葛亮传》中也有名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所以,我们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七、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

古代人类生存环境非常险恶,时时面临各种自然灾害和其他危险,因此人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如今生存环境虽有很大程度好转,但我们也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

出自《周易·乾卦》的两个成语“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启示人们只有时刻保持强烈的危机感,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发展自我。

《周易·系辞下》:“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从中提炼的3个成语“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强调了只有时刻保持危机感,才有可能保持长久的安全。

《周易·既济》中有“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后人提炼出成语“防患未然”,强调在灾难或者祸患还没有发生时就要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预防。

《周易·系辞下》中有“危者使平”“易者使倾”两个成语,意思是: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危险就有可能转危为安,否则掉以轻心必然会倾倒。它强调人们要时刻有戒惧之心,否则就有危险到来。

八、韬光养晦的谋略能力

《周易·系辞下》:“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其中包含了3个成语:“能屈能伸”“尺蠖之屈”“龙蛇之蛰”。“能屈能伸”比喻能忍则忍,能施展抱负则努力发挥作用;“尺蠖之屈”指尺蠖这种虫尽量弯曲自己的身体,是为了伸展前进,比喻以退求进;“龙蛇之蛰”指龙蛇冬眠是为了保全性命,比喻为了生存而引退。3个成语均指在复杂险恶环境下的生存法则。

《周易·系辞下》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句,其中蕴含成语“藏器待时”,强调人要韬光养晦,等待施展抱负机会;成语“待时而动”是说等待有利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周易·明夷·象》:“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其中“明入地中”指火在地下,光明被掩盖住了,这叫做韬光。“用晦而明”指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要用谦虚来收敛自己,这叫“养晦”。光明隐入地中,象征光明受到损伤。君子慎于治理众人,能自我晦藏明智而更加显出道德光明。这段话教育人们,有时人们要把光芒暂时收藏起来,才能和光同尘,修正自己的不足,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这样才会有大发展。

韬光养晦的道理在明代洪应明《菜根谭》里有进一步阐述:“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曲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强调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不可太积极前进。

除了以上这些成语之外,还有“持之以恒”(《周易·家人》),“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刚柔相济”(《周易·系辞上》),“改过迁善”《周易·益》,“洗心革面”《周易·革》),“触类旁通”(《周易·系辞下》),“数往知来”(《周易·说卦》)等,都给学习者以多方面启迪。

九、结语

《周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在中华文化发生和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原创性意义,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6]。学习《周易》成语并努力付诸实践,有利于培育健全人格。

猜你喜欢
系辞校训周易
校训展示墙
《周易》古经“幽人”诂正
校训展示墙
马王堆《易传·系辞》篇的形成与抄写
周敦颐《太极图说》哲学思想研究
体现“亲爱精诚”校训的三件往事
任正非捐款前先捐“校训”
“人品诉诸”在《系辞》中的应用研究
甜甜的“蝴蝶茧”
《周易》与《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