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恒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正悄然发生变化。语文教学本身内容庞大、完成语文素养生成任务艰巨,而语文课程的课内教学时空资源极为有限,学生精力有限,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这一问题,不少语文教师都纷纷琢磨、实践。语文学科独有的若干特质,当代少年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启发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转换教学策略与思路,将语文学习通过多个途径联动,实现课内外的语文素养生成过程一体化,大幅度减轻学生语文学习压力,实现语文学习在课堂之外开花、课堂之内结果,让学生学得趣味盎然,素养更好提升。
在语文课堂中,不少语文教师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在字词句知识的讲解、字词句常识的熟记与默写上,并且这种默写是经常性的、周期性的,教师批改或者学生分组处理默写结果。更有不少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数十遍抄写语文基础知识,惩罚性要求学生订正。师生双方都较为疲惫,不少语文教师为此感到心累,学生久而久之产生厌烦情绪,导致字词句等的基本的文字与语言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引起社会反响较大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不少家长对教师要求学生放学之后在家庭中完成巨量的抄写,导致学生半夜晚睡,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双减”之后,上述的这些做法有悖于新时代的要求。
鉴于语文字词句等基础语言知识的重要性,语文教师显然需要转换思路,针对初中学生对游戏互动型的活动有着强烈兴趣,不妨借助于网络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交互的、实时在线与线下体验结合的方式,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整合为趣味游戏环境下的交互式活动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在课内入手联系场景的语言互动游戏,课外在家庭中升级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和个别或者群组学生进行互动,及时鼓励激发学生兴趣。化枯燥、冗长的抄写为主动的积极参与,化简单的识记过程为多样性语言环境下的记忆与运用相结合的过程,提升语言文字的掌握效率,缩短课堂内外学习的总时长,并做到识记更牢、运用更准。
诚然,这里有两个基本工作需要教师刻苦、到位:对需要学习的语言基本材料内容具有高度的认识与统合能力,善于将知识概括、辨析与归类,善于联想,经过适当分解、组合之后嵌入互动的游戏程序之中。这一点毋庸担心,目前游戏互动式的教学软件越来越多,便捷性越来越高。
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初中语文教学的天地广阔,视野应该是开放的。这一优势应该得到充分彻底的发挥。但由于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导致部分语文教师疏于精研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导致目前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部分机械式学习环节具有抵触情绪或者负面感觉,以至于语文课堂中情感体验不好,学习心理较为消极,语文学习偏弱形成偏科。解决这一困局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让学习过程灵动起来,将语文学习彻底转化为课内外丰富的实践性活动。
在非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中,教师其实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辅资料的限制,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死板的文本的讲解,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非文本教学的需要,将语文学习转化为课内外丰富的实践性活动。譬如,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具有特色的各类购物街、步行街,可以直击各类商业广告的语境语体和文字功夫的妙处;游历各交通枢纽、街口,可以感知各类交通用语以及公益安全广告的功能,观察各类交通出行的行车里程表、旅游时刻表等;参观各类文化体育场所,可以品味各类文化体育健身广告的意蕴;亲临银行、公立机关、医院的服务环境,可以领悟特定服务行业的各类提示语、服务用语的创作与使用精髓,学会阅读各类以图示、表格或照片呈现的信息。
再如订正常见错别字,除了通过特定语言训练材料进行纠正之外,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后休闲之余,比赛收集各种场所出现的各类错别字案例并在班级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错别字带来的不便与尴尬之处。此外,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短信、微信和电子邮件中出现的错别字,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某些错别字的正确使用规律。
我国是文化大国,两千年来文化血脉绵延不断,产生了大量文化遗产,同时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丰富的文化土壤。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可资利用的一方平台,初中语文教学可以藉此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帮助学生在课内外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行为中达成语文核心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激发更高的语文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通过语文课程学习育人的目的。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参与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戏曲、手工艺等活动中承载着大量的文化元素、生活气息,这些元素及其对生活环境打下的烙印往往在语文课堂中出现过,或者在两者之间具有丰富的联系,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掌握文本,提升语文能力。学生亲自参加泥塑、陶艺、乡土绘画、秧歌土戏,那些戏文、饱含文化元素的图案、塑形的立体感与生活感,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真实理解语文课内的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极大提升学生阅读写作的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工具性,这也就注定了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拓展提升核心素养,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看起来充满公式、数字的学科,其实大量的学习材料仍然以文本形式、图表形式呈现。不少理科教师反映学生学习理科的过程中,有时学习的困难在文本阅读、归纳的能力不足,而非逻辑或计算能力欠缺。这就提醒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不必限于语文课程之内的狭小范围,可以结合数理化生地等学科的学习活动,进行丰富的语文课程拓展。
例如,可以截取一段数学学习的材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文本的解构、归纳与自我重构,形成自己对文本材料的认识,并学会如何与其他伙伴沟通、修正自己的认识结果。通过呈现一段经典的物理学家对某个物理现象、规律的实验笔记、思想日记、演讲片段,指导学生学会如何通过文本阅读,学会理解、掌握别人的观点,学会如何从事实出发演绎归纳,理解事实证据、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表述,这实际上也学会了议论文与论说文写作的技巧。再如,阅读钱学森、杨振宁等科学大师的著作片段,也能感悟其中丰富的科学文化色彩,理解大师的科学情怀。而普通科技文本的阅读中,学生更可以体会到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会如何运用字词句表达精微的含义,锻炼扎实、朴实、厚实的文风,一辈子受用。
总之,语文课堂长期以来阈于课内的偏见值得破解,如果在课程内外有无形的墙,不妨墙外开花墙内结果,这也是语文教学创新的一种格局,一种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在双减形势下大胆尝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