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二中学 黄柳春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共通之处,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之间可以构建相互支撑的关系,这使两者融合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实现融合的策略是在内容上把握两者的契合点和整合度,利用多种有效融合形式,对实施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渗透在学校的每个层面和每个环节之中。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通过一系列自发自觉的行为活动,实现德育的功能,达到德育的目标,可谓之班本德育课程,它们是校本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承国家、校本德育课程,下接学生德育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发挥着桥梁和载体的作用。班本德育课程是围绕国家中小学德育目标,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来实现的,其中学科知识和核心素养是其支撑点之一。下面以初中历史学科为例,谈谈班本德育课程与学科的关系及两者的融合策略。
初中班本德育课程在内容构成、实施途径等方面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德育课程资源有目的甄选、课程主题有针对性设置和课程形式多样化有效开展,直接影响班本德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厘清两者的关系和定位,才能在德育中发挥学科优势,更好地实现德育和学科并举的学校育人功能。
2017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总体目标提出:“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参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可知,德育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涵养积极良好品格方面目标是一致的。《指南》关于初中学段德育目标有这样的表述:“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历史课程思想性表述是:“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两者在爱国情感、中华文化、社会主义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最终培养目标都是立德树人,这是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班本德育课程“是指向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人格健全发展,因而更具有生成性、灵活性和差异性”。它是根据班级管理的特点、学生发展的需求而实施的,可以通过各类课程、班级文化建设、班级主题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班级常规管理及日常突发问题的处置等,达到不同程度的德育目标。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有丰富的德育课程素材。七年级学习中国古代史,学生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学习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中外交流、社会经济生活、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进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青铜器与甲骨文、百家争鸣、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等内容都可以成为活动素材;八年级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从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等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探索中,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努力中,可以体会近现代中国从追求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这些是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九年级学习世界历史,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培养世界视野、确立正确的国际意识等,这些也是德育的内容和素材之一,如在班本德育课程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微观的现实身边事,也可以联系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从宏观的人类文明发展角度认识科学技术进步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对学生来说,因为融入熟悉、具体的历史学科知识,在德育中更容易产生共鸣并乐于接受。因此,在班本德育课程的习惯养成、传承传统文化、理想信念等系列主题中,在黑板报、上墙的名人名言等班级环境建设中,包括班级常规管理、处理班级一般性突发问题,都可以把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历史人物等融合其中发挥作用,这也符合《指南》关于德育实施途径和要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要利用课程中语言文字、传统文化、历史地理常识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从班本德育课程的特点、需求和历史学科内涵丰富的资源来看,两者的融合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通过班本德育课程中各种形式的活动,把相关历史知识融入活动实践、应用体验中,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对历史由表及里的认识,初步学会理性分析历史,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对社会的责任等。这是“深刻地掌握学科核心知识,并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学习过程,也是把历史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班级举行主题班会或出版板报,绝大部分主题的内容选材都可以与历史知识有关,或需要运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如时空观、历史解释等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如指导学生制作教师节主题板报,除了介绍教师节、表达对自己老师的祝福等内容,也可以通过对教师节历史的追溯,对历史上著名教育家如孔子的介绍等,传递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班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中加入一些历史成语接龙、你说我猜历史故事或人物等环节,可以增加活动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问题的解决和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地看待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团结的精神品质,对家国、学校及班级热爱的情怀是活动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便是班级常规管理、日常教育,历史学科仍有很多生动、鲜活的事例或人物的内容可以巧妙运用,如班级开展帮扶活动,运用雷锋的故事,延伸和拓展雷锋精神,其动员效果会强于空洞的说教和强制执行。以上种种班本德育课程形式和内容,更多是现实问题的解决和事例认识,但历史学科知识的运用和渗透无处不在,教师组织和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历史学科资料,并在最后呈现出对历史的理解,这种知识的运用来源于历史课本但通过拓展又丰富于历史课本,对学生加深学科知识领悟和历史认识大有裨益,体现出深度学习掌握核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特质。从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两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后者为前者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前者一定程度上承载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中内化过程。
在班本德育课程中,学科只是落实德育的手段之一。历史学科只有融入多种形式的德育课程活动中,利用恰当的时机和适合的学科知识,既不轻视也不夸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历史学科资源丰富,基本涵盖了学校德育所需的各个角度和层面。因此甄选出历史学科中开展班本德育课程的资源,并正确判断两者契合点和整合程度,是历史学科与班本德育课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在班本德育课程开展中,从德育目标和需求出发,选择、整合和拓展历史学科知识,如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可以结合统编版历史七下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关于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的习俗,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来历和习俗,让学生在德育主题活动中通过这些历史知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再如弘扬时代精神专题,可以结合统编版历史八年级的人物,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抗日英雄群英谱、黄继光等“最可爱的人”、雷锋和王进喜等英雄模范人物,学生在收集、整理、展示这些历史群像的过程,体会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风貌。
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实践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教育内容会从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走向以及教学工作在实践落实过程中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影响,想要将历史学科与班本德育课程有效融合,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下足功夫,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思考德育课程和历史学科两者之间的共同性,总结和分析教育内容中可以促进两门课程有效融合的内容,让班本德育课程和历史学科融合得更加顺畅更加自然。
班本德育课程形式多样,除了专题主题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也包括学校的教育日常工作,如班级常规管理、学科融合、解决突发问题等。在这些德育形式中,历史学科可以发挥资源优势,结合到各种形式和途径的班本德育课程中。一是实践类课程,包括各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纪念、公益性等活动,校本传统活动以及各类拓展性活动等,运用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在活动前准备背景资料,在活动中运用知识,活动后总结收获提升认识,增加班本德育课程的趣味性和有效性。二是主题式或专项课程,如不同阶段的系列班会、青春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讲座、各种知识性或纪念性的主题活动等,可以把历史知识、历史故事人物或者历史影视作品等结合其中,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也使班本德育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三是德育日常课程,如班级常规管理和班级建设、处理日常突发问题等,融入历史元素,可以增加问题解决的宽度和深度,有时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形式会从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当中所能达成的效益和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充分融合,教师在教育形式上最需要做出优化和改良,而教育形式的优化需要充分考量受教育主体的主体特征,包括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育内容,并根据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力求在教学实践展开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主体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欲望,进而激发教育工作的综合效益和影响,用更短的时间达成更高的效益,促进学生更加综合全面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效益和影响,让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教育和引导。
对中小学教育而言,德育永远在路上,教师在实施和开展班本德育课程系列活动中要重视评价反思环节,“过程性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德育活动以过程的形式存在,以过程的方式展开,以过程的变化而实现功能。”尤其注重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的反思改进,做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运用,有利于鼓励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正向成长空间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有利于各项活动不断趋于完善发挥德育的功能和成效。在班本德育课程与历史学科融合的过程中,班主任或历史教师对两者的融合点、融合内容和方式、融合效果可以一边实施一边进行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在知识理解、实践运用等方面做得更好,使历史学科从知识、运用、体验各层面深入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如班级出版传承家风的板报,从历史学科角度看,家风与时代背景的结合,家风的传承与发展,学生从中得到的体验和感受,在评价中不仅看见历史知识,也要看见学生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提升,还要察觉他们在实践运用中提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德育落实到学生个体之中。此外,对班本德育课程活动的评价的多维度还表现在评价主体和方式,除了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还可以是学生和家长,通过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再结合教师评价及家长参与评价,使活动实施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符合学情,当然有可能不同的声音对课程实施造成干扰,这需要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教育主题的把握和调控。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所形成的德育合力,更能促进班本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发展。
在落实国家中小学德育目标和学校德育工作中,班本德育课程发挥着目标实施的具体作用,而历史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可以使班本德育课程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使学生产生更深入的体会,两者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都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