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平,高千子
(1.湖北工程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湖北工程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国家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管理,积极推进学校、班级学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会议上提出,“好的校风和学风,能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润物无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智慧光芒、精神力量”[1]。刘延东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要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总结好的经验做法,研究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点子、新举措。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2]。受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手持终端普及化的影响,当前高校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不佳,学风建设面临着共同的现实问题,学风建设的路径需要更深入探究。
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研究,多数学者基于高校生存发展、办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自身成长成才需要等因素,进行理论或对策相关研究。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学风建设的内涵本质,以及背景现状影响因素。路径对策研究一般通过对学风建设的现状或是改进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学风建设的内涵不同学科视野有不同层面的阐述,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认识,归根到底学风建设是为了建设良好的学习风气而做出一系列努力的系列过程。通常来讲学风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外显形式。陈玉栋认为学风建设的实质是指学生在诸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纪律等方面综合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同时也离不开高校办学理念、大学文化及营造的氛围[3]。
良好学风的形成需要高校育人参与主体(学生、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和客体(学校、班级等)两方面共同起作用。高校育人参与主体承担着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管理、督促等重要作用,刘男等提出应壮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加强辅导员、任课教师、班主任三支队伍建设,提高三支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4]。高校育人涉及到的客体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部署执行、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身边榜样的示范等方面。王嫣认为高校党建工作与学风建设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应整合有效资源[5]。阚宝奎认为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是优良学风创建的基础[6]。李璟璐等认为朋辈榜样利于激活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学生主体的内生动力[7]。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涉及参与的主体,又有参与客体的影响因素,双方共同起作用。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过程,贯穿于学生从入学教育至毕业离校教育及就业指导,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活动等方面,多因素交叉发生作用,得益于潜移默化、日渐积累。随着不同年龄段、不同类型的学生进入大学,班主任如何开展班级工作,帮助学生快速适应、融入新阶段的学生群体,如何发挥“人生导师”的引领力和领导力,实现班主任主导、学生自主参与,打造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索、与时俱进的改进和不断地总结经验。本文拟从实验的角度,探索“LOVE文化”理念在学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如何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
“LOVE文化”理念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总结的一种经验,通过在班级中倡导“LOVE文化”,明确“班级等于家”的概念,引导全班学生认真经营班级这个“家”,作为“家长”的班主任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把学习获知(Learn)放在第一位,教育和引导学生懂得付出(Obligate),在班级生活学习中投入激情和活力(Vitality),生活学习中做到高效守时,提高学习效率效果(Effect)。
该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做到师生成为朋友,让学生信任班主任,在相处过程中,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以师长、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坦诚沟通,进行示范、引导。在班级课堂、自习课、主题班会课、第二课堂活动中,班主任要积极主动、有重点地参与其中、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引导,第一要突出学习(Learn)为先,鼓励学生多学习书本知识,多了解生活知识,多交流多发言,多谈自身的见解和感悟;第二要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和付出(Obligate),积极行动,克服懒惰、克服沉迷网络等不良习惯,鼓励学生付出精力和时间,在学习、实践中要勇于尝试和探索,通过实践探索获取真知;第三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不论是团队活动,还是个体实践,时刻保持一个上进的心,满腔热情、充满激情、满身活力(Vitality)地去做任何事情;最后要时刻给学生灌输时间观念的重要性,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守时,合理分配时间,做时间的管理大师,玩的时候尽情地玩,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提高学习效率,力求达到最优效果(Effect)。
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本研究选择某省属地市州高校S专业L班为实验对象,该班学生2014年9月入校,2018年6月毕业,共51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28人。通过四年的班级建设,将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学风建设成果放入“过程-事件”中分析,通过对比入校到毕业学习及学风变化,并跟踪调查本科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情况,来印证“LOVE文化”理念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L班入校时有59名学生,第一志愿非S专业的人数占比高达79.7%,在第一次班会调研中,23.7%的学生表示还可以接受,6.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71.2%学生表示对学校S专业不太感兴趣,其中有18.6%的学生咨询如何转专业,明确提出不想读该专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末,学校启动了新生转专业报名考试,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前提下,还有27.1%的学生报名,最终有8人成功通过考试,转离该专业,占比达13.56%。上述数据显示,L班学生对S专业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之一,可见该班的学风建设难度之大。
在新生入校后,班主任尝试开始在该班运用“LOVE文化”理念,探索学风建设的工作路径。实验的总体思路就是班主任付出时间和精力,融入学生,和学生们做朋友,发挥引领作用,让学生也付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自主参与班级活动、班级管理以及班级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活力,形成一种班级如家的氛围,从而达到促进学风建设的效果,而不是每个学生独立行事,自由活动,班级组织松散。
1.方法为主,制定各时段的学习任务和方法。一年级:重塑自我阶段。重在让学生了解、认知并接受“LOVE文化”理念。通过做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选拔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助理,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强学生考风考纪教育,以到课率、朝读、晚自习、主题团日、班会等为抓手,引导学生认同“LOVE文化”。二年级:充实自我阶段。引导学生学好专业课及公共课,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找准自己的潜能、爱好之所在,参加各种活动,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践行“LOVE文化”。三年级:提升自我阶段。在掌握专业课的同时,进行考研、考公、考证(以下简称“三考”)的教育引导与辅导,鼓励、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各项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完善创新“LOVE文化”。四年级:检验自我阶段。深入到学生“三考”帮扶、毕业论文、实习、就业指导等各环节,让学生用一系列收获印证“LOVE文化”效果。
2.多措并举,推动“LOVE文化”理念落地见效。一是厘清学生在校学习的本质,让学生明白学习获知(Learn)贯穿大学的全过程。通过周日点评,师生见面会、主题班会等所有能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二是开展精品活动,学、赛、实践结合,丰富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付出(Obligate)过程中,见微知著,潜移默化,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促进班级融合,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亲人般的班级氛围。三是做好班级骨干队伍建设,树立班级学生榜样,让班级骨干和班级其他学生“结对子”,在班内形成互动与合作、效仿与感染、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提升班级活力(Vitality)。四是进行精英培养,践行专业教育初衷,旨在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应用型人才,通过送出去比赛,获得好的成绩,增强班级集体荣誉感,切实提升学风建设实效(Effect)。
3.以“六学”为抓手,扎实有序推进学风建设。以调研把握学,通过与学生座谈、教学调研,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以管理督导学,制定《学生考勤管理办法》和《加强教学纪律的意见》等相关制度,抓早晚自习,抓到课率及课堂纪律,对于重点关注学生,及时开展谈心谈话,主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帮扶。以榜样激励学,充分发挥党员、班干部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广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三考”提升学,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习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意识,学生越早确立发展目标,学习的自觉性必然越高;越多的学生投入“三考”,整体的学习氛围必然越好。以研学拓展学,积极发动和鼓励学生潜心研学,通过成立读书班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兴趣小组以及学术沙龙,为学生服务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通过邀请知名教授、专家到班级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活动促进学,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比如学习经验交流类活动:优秀学生学习经验分享会、英语过级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等;知识及技能竞赛类活动: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各类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暑期社会实践等;其他专项活动:大学生涯规划活动、读书分享会等。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L班逐渐形成班级向心力,团结上进,大多数学生目标明确,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主动参加各平台校内外各类实践活动,随之产生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参与的某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获得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社会工作联合会联合评选的 2018年度“湖北省十大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参与的某项灾后恢复重建社会工作项目入选“2018年度全国百优社会工作服务案例”;学生参与的《守望麦田》作品获首届全国社工图片大赛二等奖。一名学生获得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一名学生获得湖北省第二届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大赛一等奖。班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深入福利院、养老院、孤儿院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以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等,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班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综合素质等提升效果明显。
班级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团队精神、精神风貌等深受院领导和任课教师好评,班级先后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活力团支部和优良学风班等荣誉称号。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勤奋努力,多名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学业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班级大学英语四级过级率高达90.2%,35人通过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录取率最终高达68.6%,其中,考研英语成绩最高93分,目前已有一名学生直博攻读博士。杨乾坤认为班级学风建设影响着大学生就业质量[8],跟踪调查L班学生毕业后三年的就业情况发现,该班有25人通过“考公”或者签约上市公司,所占比例为49.02%;有39人通过教师资格证、社工资格证或者律师资格证等行业入职“敲门砖”考试,占比达到76.47%。可见,良好的班级学风建设对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一定的正向影响。
无论哪一种班级学风建设的路径,对学风建设都会产生明显的效果。本文的实验个案告诉我们,“LOVE文化”理念在班级学风建设中是行之有效的,只要班主任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深入学生一线,融入学生学习、第二课堂活动和生活等环境中,引导学生把学习获知(Learn)放在第一位,教育学生懂得付出(Obligate),在班级文化建设和自身学习生活,做任何事情有激情、有活力(Vitality),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在活动中互帮互助,形成大家庭般的凝聚力,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取得满意效果(Effect)。
但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也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个案实验让我们看到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与大众认为大学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认识并不矛盾。班主任或辅导员在班级学风建设中起引领、规划和把关作用,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开始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后,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引领,就像失去“领头雁”,学生会“各自为阵”,班级就像“一盘散沙”,学生独立能力是得到了锻炼,但整体效果难免会受影响。
其次,在这一理念的执行过程中,要对学生授权赋能。在班级学风建设过程中,班主任要主动参与,对班级学生进行思维塑造,但同时班主任要把握好“介入”的度,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权力,即授权,让学生自主开展小组活动,自行管理班级事务,进行民主选拔班委会成员,定期参与班委会换届,在这些经历中自主决定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进展等。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学生都渴望得到认可和尊重,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班主任应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应给学生多争取机会、荣誉或奖励等,扩大受众覆盖面,让学生多得到认可,得到更多的成长以及拥有更多的实现自我需求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这些都是正向激励。
当然,该理念也存在片面性,一方面理念本身在班级学风建设中并不能完全用“1+4”模式即“班级等于家”的理念和学习获知(Learn)、付出(Obligate)、活力(Vitality)、效率效果(Effect)等因素概括实验中的所有实践行动,这只是实验中最主要的部分;另一方面因为高校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且多元化的场所,该理念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受专业性质和培养方案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只针对部分专业、部分班级适用,并不足以全面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