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三重维度

2022-03-17 10:57陈好敏张少华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人工智能

陈好敏张少华

(1.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4;2.河北正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899)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和岗位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模式,引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

1 更新教育理念,主动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教育理念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并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与追求,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延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想的观念体系”[1].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日益融合,职业院校需要树立“以时代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以劳动为途径”的教育理念,塑造学生全新的劳动观念,鼓励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1)树立“以时代为引领”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时代为引领”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方面,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不能忽视劳动形态在人工智能时代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应当了解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以及与此相应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2]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并帮助他们做好观念和技能等方面的充足准备.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结合各个行业的动态发展和未来前景,时刻关注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2)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3].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一旦赋能于教育领域,将会推动教育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发展,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模式、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等.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既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实践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与技能,也要在评价手段和服务理念等教育机制中广泛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而满足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促进他们与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和谐地相处与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教学过程的主导权,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知识和提升技能,并在劳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自由探索、自主建构和自我提升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要创设学习场景,突破课堂物理空间的限制,根据学生自身独特的学习志趣、基础能力以及身心状况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感与融入感,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精彩有趣;三是要提高供给水平,既要不断开发精品课程,完善学科布局,加强教材建设,还要通过优化“人工智能+教育”产品的生产、设计和供应环节,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3)树立“以劳动为途径”的教育理念

人工智能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与劳动教育的耦合将会对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等诸多要素产生深刻影响.从劳动的普遍性来看,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即使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基本原理不会根本改变.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劳动生产,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亲身体会各个领域劳动的艰辛,才能铸就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锻造优秀的劳动品质,从根本上转变不劳而获、好逸恶劳、一夜暴富等不良思想和消极怠工的情绪.从劳动的特殊性来看,人工智能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但是人工智能技术始终是人类劳动的成果,它是被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树立“以劳动为途径”的教育理念的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教育学生科学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劳动价值和人类自身的劳动价值,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劳动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为理论指导看待人工智能的劳动价值.人工智能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展开过程,是人类劳动的延展形式之一.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了参与价值创造的生产要素及其贡献程度,但始终没有改变人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最终源泉这一根本事实.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人工智能为人类自由解放提供了可能.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理性思考,不仅包含着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即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人类做什么,而且还关涉到未来社会人类发展的方向即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人类最终走向哪里.

2 丰富教育内容,以提升人工智能素养为重点开展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素养是指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国内学者认为“智能素养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信息素养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具体体现,”[4]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3大要素构成,基于此,人工智能素养也可分为智能知识、智能能力和智能情意与智能伦理,对应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伦理3个维度.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也要从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伦理这3个方面着手,不断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

(1)使学生掌握智能知识,科学认识人工智能技术

在教育内容方面,人工智能时代学生既要掌握智能知识又要掌握一般知识.前者是指数学、计算机等领域相关的人工智能专门知识,如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工程、智能系统等,学习这类知识是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论前提,也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开展技术创新的实践前提.后者是指广义的人类知识,“人类从学习、实践中所获得的,经过系统总结和提炼,符合一定的规范,被证明是有效的、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本质与规律的认识、经验、技能等.”[5]职业院校要帮助学生树立人工智能时代正确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掌握获取一般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人工智能技术仅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和便捷获取的方式,难以确保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的真实性、事实性与正确性.”[6]对此,一是要增强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培养学生对虚幻缥缈的所谓“真相”与形形色色的“观点”进行鉴别和甄选的能力,提升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二是要增强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体系的自主意识,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性化知识体系.

(2)提升学生的智能技能,使其积极投身人工智能协作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将成为劳动教育的重点内容,职业院校应当培养精通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方面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工智能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职业院校可以依托实习实训,及时将人工智能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大量融入人工智能元素,在接触、运用和创新人工智能技术过程中提升人机协作能力.此外,还可以开展专门的人工智能技术技能培训,通过组织技能竞赛、设置奖学金等方式提升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热情,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关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为人工智能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技术环境.

(3)引导学生遵守智能伦理,树立人工智能风险意识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愈发成熟而拥有自主决策能力,将会带来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风险与危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可能面临以下风险: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不利于学生培养立体思维和创新思维.人工智能技术在运算与执行过程中始终遵循着线性和固化的原则,基于学情分析与算法程序给学生推送的定制化教育内容,可能造成学生对算法技术的过度依赖,使学生丧失主动探索和改造真实世界的意愿和能力.二是技术理性可能会影响价值理性.人工智能技术遵循简单化、机械化和线性化的思维逻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被数据所掩盖,忽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人文关照,从而不利于学生培养人文素养和情感能力.此外,人工智能时代还可能面临着隐私泄露与数据滥用的风险,会给师生的数据安全造成隐患.因此,要让学生始终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增强人工智能风险意识,把握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同的“度”,既要强化前瞻预防,把人工智能发展规制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又要关注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创新教育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载体优化劳动教育

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相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既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具有将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的独特作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还要发挥人工智能的载体功能,以构建互动性教学模式、完善多要素评价模式和打造全方位管理模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效果.

(1)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与应用于劳动教育将会丰富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带来新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在于,构建以人工智能技术为物质载体由联结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良好互动的教学模式.要推动人工智能相关的教材建设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教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人工智能学习资源.同时还要提升教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人机协同的教学能力和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如众多语音图像识别、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成像等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另一方面,学生与人工智能产品,如智能学习伴侣、个性化智能教学机器等之间进行良好的人机互动,因此,需要提升学生善用人工智能开展学习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知识建构能力,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学生.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产品相结合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多种类型的学习产品和更加多元的学习场景,是劳动教育内容赖以附载的信息载体,也是创设虚拟化劳动教育场景的基础,使劳动教育突破物理空间和现实条件的种种束缚,仿真劳动教育实践成为可能.

(2)完善多要素评价模式

从评价内容来看,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涵盖了由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而成的各种具体的评价指标,其中既包括人工智能知识与人工智能技能方面的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等,也包括对待人工智能的劳动态度、劳动情感等观念层面难以量化的劳动素养.评价过程中不能忽视观念层面较为隐蔽和抽象的评价内容,如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和劳动品德等更为深层的劳动素养一旦外化对其他劳动素养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评价标准来看,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设计要结合职业院校特点和现有的基础设施,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成长特性,分门别类地、多维度地将劳动教育过程中各个评价指标以可计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广泛调研与充分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将学生短期劳动行为表现与长期劳动习惯养成相结合,增强劳动评价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宽容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劳动观念与行为的跟踪与监测,同时根据结果反馈适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升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3)打造全方位管理模式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一步优化教育管理模式,解决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有利于提升职业院校整体治理水平,推进教育决策的系统化与科学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高效化、管理过程的精细化与多元化.具体而言,在教育管理载体上,职业院校要积极搭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管理平台,并探索相应的教育管理方法、提升人员的教育管理素养、形成系统的教育管理制度,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能联结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从而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管理格局.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劳动人工智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热爱劳动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数读人工智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