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机制研究

2022-03-17 10:57黄利非池浩明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育人机制

黄利非池浩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a.人事处;b.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350)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围绕“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10 个方面,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1].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学术诚信体系,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2].随着国家对科研育人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科研育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在业界引起了更多关注.本文重点阐释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机制.

1 科研育人及其机制的界定

学界对科研育人的解释一般聚焦于要达成的目标.如高校科研育人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学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3].科研育人是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高等教育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人格操守等[4].高校科研育人可概括为培养学生远大的科研理想、崇高的科学道德、求真的科学精神、正确的科研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5].要将科研作为人性发展和教育实施的手段[6].《纲要》从任务上明确科研育人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从内容上要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标准和科研成果评价办法,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培养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1].

本文认为科研育人是以科研活动为载体培养人的理念、途径、过程和制度设计.作为一种理念,科研育人是一种教育观念,是系统化育人规律在科研工作中的体现.站位理念层面,能够给实践更多的创新空间.作为一种途径,科研育人是一种教育路径,以路径的视角,能够将科研的内容、方式、资源进行更加有效的整合,发挥更加充分的育人作用.作为一种过程,科研育人是一种教育过程,以过程为视角,能够将育人的目标融于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及科研培训等环节,达成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科研育人是一种教育制度导向,以制度为视角,能够使科研育人得到有力的引领和保障.理念、路径、过程以及制度设计共同构成了逻辑链条.在理念指导下,选择路径,布局过程,设计制度,环环相扣,达成育人目标.

一般而言,科研包括科学探索与技术研发,而科学探索不仅包含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两者都是发现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从目标看,科研育人需要实现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探寻规律、追求真理、担当责任、开拓进取、遵守学术伦理道德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从主体看,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需要在科研工作中自律慎独、自主修养和自我提升.学生则是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与带领下,在学习规范、参与项目和主持项目中,达成成长目标.从实施策略看,科研育人需要加强理论研究,研究其逻辑基础、理论依据、运行机制等.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取得实践成效的重要保障.当然,育人更重要的在于实践,包括实践的内容、形式、手段、路径、评价等.

对“机制”这一概念的释义,也是本文展开论证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有多种解释:其一,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其二,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其三,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其四,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7]本文取“机制”的第四种解释,以此进一步阐释科研育人机制.科研育人机制是指以科研为载体的育人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和各个环节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育人目标达成的高度,有赖于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机制具有层次性,一些较高层次的机制依靠较低层次的机制起作用才会形成[8].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由课程、科研、实践等十个方面的要素构成一个系统[2],其中各要素之间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以实现育人功能,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机制.科研育人作为其子系统,包括主体、客体、载体、资源、管理等要素,以育人为目标,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构成科研育人的机制.

与学术型高校相对应,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注重实践教学是其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应用型高校学历层次一般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近年来,国家进一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职业本科的对接.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展职业本科教育,推动高等职业学校与应用型大学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明确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9].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建设与运行,需要结合其特点,服务其培养目标.据此本文从动力、建构及运行等角度,分析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建设.根据机制分层原理,将科研育人机制细分为动力机制、建构机制和运行机制.

2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力量,动力机制主要指产生或激发事物发展内在力量的要素及其有机组合,并有效运行的过程和方式.科研育人动力机制从要素看,主要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几方面.立德树人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根本任务,这一根本任务不仅促使应用型高校建立包含科研育人的系统育人工程,充分发挥科研活动的育人功能,挖掘了科研活动的育人潜能,同时引导学校加强对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培养。从社会角度看,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延伸与重构,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在技术创新、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更强的能力,推动应用型高校通过科研活动提升人才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包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诚信品格、严谨态度、伦理意识等。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任务和使命,需要充分整合内部育人资源,增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合力,把科研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应用型高校的教师除了开展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开展应用型研究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同时将在科研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反哺"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研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技术,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教学效果。应用型高校的学生有完成学业的任务驱动,有探究问题的心理需求,有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追求,参与各种形式的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满足心理、达成目标。

从运行的过程和方式看,国家通过政策性文件,明确科研育人要求,指导科研育人途径和方式,通过监督、检查、考核、激励等方式发挥作用.社会通过就业、联合研发、成果转化、接受科研服务等方式推动科研育人不断走向深入.学校通过制定目标、下达任务、开展培训、监督考核等方式引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应用型高校在动力机制上呈现类型特征.一方面在动力机制要素构成上,在前述基础上,企业方也成为其中之一.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其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另一方面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科研以应用型研究为主,鼓励教师面向产业发展,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咨询、技术转化和技术服务.教师带动和指导学生参与研发,将研发作为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带动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以真实项目研发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为企业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学生高水平就业.科研育人的动力机制有要素、有层次、有逻辑、有连结,环环相扣,相互推动.各高校可以因校制宜优化组合过程和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合理机制的最优效能.

3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机制

科研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体系化建构,其中的要素是机制形成的前提,涉及的要素包括学校、二级部门、教师、学生、企业.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需要坚持系统性原则.对科研育人可能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要考虑不同高校科研育人的共性要求,也要考虑应用型高校的个性特点;要考虑要素的建构,同时要兼顾要素的作用过程与方式;要考虑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考虑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考虑科研育人自身的体系运行,又要考虑与教学、文化、管理、服务等其他育人体系的对接与融合.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需代表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结合学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品德形成规律,制定科研育人规划,规划一般为三年或五年,在规划中应明确科研育人总体目标、具体任务、负责部门、职责分工、评价标准、年度计划、保障措施等.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需要坚持多元性原则.应用型高校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多元学历层次.同时一般高校又有数十个专业,培养对象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教师与学生的研究类型,还区分理论性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应用型高校的研究以应用型为主,但也有部分理论性研究.根据研究项目的重要程度和来源不同,研究项目还区分重大项目与一般项目,委托项目和自选项目等,不同项目对研究团队的研究基础也提出了不同要求.由于应用型高校培养人才的学历层次是多元化的,专业教育是多元化的,研究类型是多元化的,研究基础是多元化的,高校科研育人的培养目标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科研育人的体系建构也应从多元化目标着手,这样才能将育人目标渗透于多元化的科研活动过程中,才能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需要坚持分层性原则.基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科研育人体系也需分层构建,包括适应于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层要求与运行设计.以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学校按照科研育人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对高职、本科和研究生3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培养要求和举措,结合科研培训、项目研究、科普活动、创新创业、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等活动提升科研育人水平,探索通过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多元主体对科研育人成效的评价模式.自2017年起,学校逐步加大面向学生的科研培训,面向高职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科研培训体系,结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逐步开展分专业、分类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培训活动,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培训和提升.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需要坚持学生主体原则.高等教育是就业前教育,学生应该是准员工,科研育人的过程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学术规范的学习、项目研究方法的训练、研究选题的提炼、技术研发的协同、科研伦理的认知等等,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该有能力自主学习,教师应该发挥的作用是指导和引领.作为应用型高校的科研育人,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科研规范、主动对接企业的技术需求,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确定科研选题,在体系构建中处理好与学校、企业、教师的关系.

4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运行机制

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体系建构后,只有通过积极有效的运行,才能达成育人目标.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运行机制在要素构成上离不开平台、团队、项目、制度、评价、保障,这些要素在应用型高校科研育人目标引领下,以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

建设优质科研平台,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育人作用.大学科技园、“双创”平台、工程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基地等都是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平台.发挥平台的育人作用,一是要注重挖掘平台的育人要素,比如,前沿技术、工程需求、创新氛围、大师风范等,帮助教师有效利用平台达成育人目标;二是做好科研平台的开放共享,依托平台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和开展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三是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应用型高校科研平台的优势,引导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激励学生积极对接企业,争取参与真实的市场化研发项目.比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近年来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获批天津市智能装备运动控制技术工程中心和航空航天材料加工工艺技术中心两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校企业共建“机器人共性技术”等6个双创平台,建有物理创新与应用科普基地、智能制造科普基地、机械工程科普基地和天津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等4个省部级科普基地.科研平台充分发挥项目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育人成效.

建设勇于创新、作风严谨及研发能力强的科研团队.一是建设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导师是科研育人的重要队伍,通过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求真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师德师风和个人品行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二是建设本科学生科研指导队伍.目前应用型高校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要重视本科学生的科研指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术规范和研究热情,学习科研方法,提升研究能力.三是建设专科学生科研指导队伍.对专科学生科研的要求与指导,要从专科学生实际出发,认识到专科学生需要而且能够开展科研活动,从参与研究到独立承担研究任务,同样是专科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尤其在应用性研究方面,专科学生有自身优势.四是建立学生管理项目研究指导队伍.这支队伍以辅导员、班主任、团委教师为主,学生干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主体,是学生群体的骨干力量,是科研育人的重要对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教育理论指导,也需要育人实践艺术探索,科研育人体系需要将学生管理研究纳入其中.

以项目为抓手,激励教师带动学生搞科研.以科研为载体,以项目为纽带,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于科研过程中,将科研能力与科研精神的培养融于项目研究过程.一是要有充足的项目资源,项目来源包括纵向与横向,尤其注重横向项目资源的利用.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才能实现“做中学”,这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所在.二是将教师带动学生做科研计入教师工作量,并纳入教师考核的指标体系中.考核标准的侧重点在于对学生的培养,发挥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能动性,将科研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对育人成效显著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为学生主持项目提供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支持有独立主持科研项目能力的学生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比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给予经费资助,由团委牵头每年组织申报一次.学生根据兴趣自行结成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取得预期目标并完成结题.近年来,已立项项目800余项,参与研究的学生近千人.四是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作用.以项目为抓手的育人实践中,要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多元分层”的育人成果,对于同类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对于不同类院校也能够提供参考.

制定推进科研育人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的规范和推动作用.科研育人过程的有效运行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机制建构中各要素的有效作用方式,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固化下来,通过制度建设明确相关工作目标,落实相关方职责,厘清各环节的次序,定好各关键节点的要求,成为各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共同遵循.比如,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制定修订了《科研管理办法(修订)》《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修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科研管理制度,为学校科研育人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评价是科研育人运行机制的重要环节,以评价促进质量提升.科研育人评价需要抓住要点.一是开展研究周期的绩效评价.合理设定评价指标,尊重科研规律,确保科研育人评价的必要性与适度性.二是注重学术诚信评价.将学术规范、学术伦理与学术道德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依据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三是实施“多元分层”评价.从应用型高校实际出发,针对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管理、技术研发、科学发现、人文社科等不同方向;专利申请、咨询报告、论文撰写等不同成果形式;来自教师、用人单位、成果应用单位、相关管理部门等不同主体,开展“多元分层”评价.

科研育人机制运行离不开必要的保障.保障可以从不同视角阐述,本文从思想、组织、人员及经费几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思想保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2].二是组织保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保证科研育人的正确方向.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和科研、教务、财务等管理部门,分工负责,协调一致.三是队伍保障.建立校企联合,教师、工程师、辅导员、学生骨干等系统化的学生科研指导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四是经费保障.学校对于科研育人全过程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和绩效激励.

猜你喜欢
应用型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