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冬岭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的关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责[1],主要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九个方面内容,对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在研究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指导,建设结构化辅导员团队,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需要具备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掌握相关的教育方法。但从目前状况可以发现,大部分辅导员无论是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量,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都存在欠缺,导致辅导员教育理论知识不扎实、专业化程度不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直接后果是职业认同感低、职业规划不明确,导致辅导员职业发展受到阻碍。
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辅导员的工作面广、工作量大,大量时间用于处理纷繁复杂的日常事务,没有意识、时间、精力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导致辅导员在职称晋升、职务晋级等方面存在劣势。
在借鉴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结构化的辅导员团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主要方法。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具有两重性,人的行为不仅受结构约束也可以重塑结构,结构和行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演化的实践系统,行动中的问题可以从结构中找根源[2]。
为了改变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对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九条要求,组建结构化辅导员队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小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小组、学业指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由这5个小组组成结构化团队,如图1所示。小组内是同质性结构,小组有共同的职责范围和研究范围,便于聚焦某个领域开展研究,形成具有一定深度的物化成果,解决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团队内小组之间是异质性结构,便于各小组能够集中精力在某个领域取得成绩,也便于小组之间职责相互补充、形成合力。辅导员的组别划分主要考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和辅导员个人特长、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因素。小组成员既相对稳定,又可以做动态调整,补充新鲜血液,保障队伍的活力。不同小组也有共同的责任,包括开展人才培养相关专项研究,开发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图1 “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结构化团队构建
1) 思想政治教育小组。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信仰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小组需要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创新思想政治课程授课方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调查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逐渐摸索一套具有职业院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 心理健康教育小组。主要职责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强化学生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心理素质。该小组需要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优化心理健康服务环境,开发心理健康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活动,面向特殊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3) 学业指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学业情况监控、反馈、评价、指导的闭环管理体系。该小组要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给每个学生建立动态成长管理电子档案,在班级设置联络站,对在校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建立学生学业预警机制,打破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之间的信息壁垒,及时了解学生学业情况。
4)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首先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市场前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要求,引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其次,协助学校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就业网络,开展订单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培养等;第三,打造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构建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形成学生、企业需求信息沟通渠道;第四,负责安排学生参加双选会,指导学生撰写就业简历,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就业区域和单位;第五,建立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网络,收集优秀毕业生信息,邀请优秀毕业生传授就业创业经验,形成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5) 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小组。主要职责是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创新教育方面,辅导员要和专业教师合作开发创新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依托学校创新教育平台,组建以老带新、新老结合、持续发展的学生社团。在创业教育方面,依托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为学生开设创业辅导课程,开放创业课程教学资源,分享创业典型案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在合作方式、融资渠道、技术储备等方面提供指导;为学生提供理实一体化的实践训练体系,形成“教师工作室+科研团队+学生社团”的“师导生创”创新创业实践模式。
1) 制订结构化辅导员团队的运行制度。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了明确的制度导向,要求各学校辅导员队伍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在辅导员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培训考核等方面制订明确的激励制度。由于结构化团队不同的小组工作职责具有明确的差异性,需要制订《结构化辅导员团队管理办法》确定不同小组的职责范围,规范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过程,明确辅导员考核评价方法。在职称评审方面,对结构化辅导员团队的工作进行一定的量化考核认可,保障辅导员队伍在职称评审方面拥有畅通的渠道;在职务晋升方面,要针对结构化辅导员队伍建立培养、培训机制,打造后备干部团队,保证一定比例的辅导员能够在职务晋升方面有升职的空间。
2) 建立分类分层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构化辅导员团队成立以后,改变了辅导员工作内容过于庞杂的现状,辅导员队伍朝专业化、专门化方向发展,所以对辅导员的绩效考核也需要做相应调整。大部分学校辅导员队伍考核采用的是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其主要方式是实现目标式量化管理,对关键要素进行设置、取样、统计、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而结构化团队由于工作分工不同,在制订共性绩效考核指标的基础上,更要考虑相对应的个性化要求。共性绩效考核要求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等;个性化绩效考核要求需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特点进行分类考核,如:思想政治教育小组重点考核课程思政、资源建设等指标,心理健康小组重点考核心理健康平台运行、特殊学生服务等;每类指标根据权重进行A、B、C分层,A的权重最高,C的权重最低。
3) 构建辅导员团队培训体系。《普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高校每年开展辅导员队伍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6个学时。各高职院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开展培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培训内容大多是普适性的思政教育培训和学生管理培训,有理论深度的专题培训少,对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提升贡献度不高。
为了满足结构化辅导员团队建设需要,首先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要根据不同成员的方向重点开展专题培训。一方面要保证培训内容有较强的理论性,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培训内容要和日常工作紧密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其次在培训方式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辅导员培训云平台。辅导员凭借用户账号和密码进入培训云平台,按所在小组的职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辅导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学习、交流、分享,使辅导员个性化培训、持续培训和无时空限制的培训成为可能。在培训方式上,还需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特点和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现状开展实战化培训[3]。实战化培训要模拟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真实场景,在教室、宿舍、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食堂等地方,提出辅导员可能遇到的突发事情、常见困难和问题,先由辅导员讨论,拿出解决方案,然后请有关专家分析、点评和讲解。这种实战化的培训,让辅导员与专家面对面交流,释疑解惑,更容易让辅导员掌握管理方法及技巧。学校可以根据各小组的特点设立专项工作室,辅导员将工作中的问题带到工作室,组织专项课题研究,不定期开展交流研讨,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辅导员结构化团队建设,打破原有的辅导员团队组建方式,确定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方向,让辅导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专业能力提升工作,拓展了辅导员的上升空间;辅导员之间职责明确、功能互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提升辅导员整体能力水平,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