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艺凌 洪玉兰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福建漳州 363000)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教育部制订系列措施要求各高职院校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强力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高地和高水平双师队伍,更快地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和院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创造力。因此,新形势下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使命。
1)管理理念先进性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思维比较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缺乏与时俱进、创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尝试。
2)组织机构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组织比较冗杂,分工不够明确,对教学质量保障目标、评价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校企之间、院系之间、部门之间缺乏密切的合作。
3)制度的规范性不足。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对实际教学情况的调查研究不足,凭借经验主义制订规章制度,导致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规范性不足。
4)考核体系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考核体系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特殊学科建立不同的考核标准,考核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5)监控体系的多维立体性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监控措施、评价方式灵活性不足,缺乏将传统的评价方式与信息化、大数据等结合。
6)反馈调控措施的科学性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收集到的反馈信息比较局限,缺乏科学的评价分析,对意见的处理比较滞后,使调控成效不够明显。
7)条件支持不足。部分高职院校资源有限,优秀人才储备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环境改造力度不够,教学质量保障缺乏足够的后备力量支持。
1)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符合“三全育人”的总体要求[1]。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领导要高度重视,坚持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原则,各职能部门、系部、教师、学生、合作企业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2)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十四五”期间快速发展的坚实依托[2]。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学做结合、理实一体考核,锤炼学生的核心技能和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3)督导评价、反馈指导、持续完善的原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包含期初准备、期中督导评价反馈及期末总结指导,严格把关每一环节,有条不紊做到位,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良好运行。如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等在期初全面安排部署;院、系、教研室的督导听课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等在期中实施推进;院系督导总结、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在期末布置实施。通过闭环式的监督、调控、管理,更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凸显专业特色,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产出为导向,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理念保障:构建与时俱进、育人为本、应用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适应时代需求是高职院校长久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高职院校在办学中应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各类评估标准及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导、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正常运行[3]。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未来发展、师生需求、适用领域范围进行灵活、动态的调整,以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创新人才。育人为本是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点,是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鼓励学生知行合一、内外兼修,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博学、明理、励志、笃学的专业技术人才。将公共基础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实践应用模块进行有机融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明确分工,突出重点,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培养体系中。根据学校专业特色、不同岗位知识结构、技能要求进行多维、立体、全面的分析,构建突出理实一体、技能应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组织保障:构建校企合作、分工明确、纵横交错的组织保障。组织机构分工合作是有效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前提。在教学质量保障过程中,主要分为学校—处室(系部)—教研室—教师四级管理,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宏观把握、顶层设计教学质量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教务处、系部等相关教学质量管理二级部门负责质量保障政策的执行、决策的落实、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监督指导教学环节的管理工作。各教研室和教师作为一线执行者,要积极贯彻落实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总要求,将质量保障的每个具体环节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后勤、团委、人事处等其他部门要做好服务工作,协助学校做好教学质量保障中心工作。除此之外,行业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关键场所,也要配备管理部门,对带教教师、实习学生进行走访监督。通过各组织机构的分工协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质量监控管理。
3)制度保障:构建规范化、标准化、动静结合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的健全、完善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内容。制度主要是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处室、系部、质量监控机构等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制订[5]。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制度的政策措施、重要问题进行审核、把关、决策,确保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学校当前办学情况及未来“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处室、系部、质量监控部门等教学相关机构负责制度的贯彻实施,全程监控、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并将运行过程中得到的师生反馈意见进行研究分析,对有效意见进行采纳,进一步服务于教育教学。完善的制度建设包含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学生队伍管理制度制订等,这些制度的合力实施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根基,是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4)考核保障: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具有深度、广度的考核保障。考核评估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主要包含各种省级、市级、院级专家对学校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设计、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价、诊断,比如在专业建设方面,通过专业认证、专业影响力、专业群组建成效、特色专业是否聘任校外专家、是否进行横向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指出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根源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学风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合力提升教学质量的局面,促进学校高层次、高水平发展。
5)监控保障:构建多维度、立体化、信息化的监控保障。运用多维度的质量监督与调控保障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之举。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强烈要求教育工作者适应时代变革,建立大数据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运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方式全方位服务学校的教育教学。如教师督导听评课管理系统、学生评价反馈系统、督导管理评教分析系统、企业参与式评教系统等,避免了传统督导评价过程的复杂性、数据统计的失误及反馈的滞后性。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电脑、手机可以实现随堂签到、小测、问卷调查、快捷投票、答疑解惑等,系统可以反映学生的出勤率、课堂答题参与度、现场小测结果、对教师的授课建议评价等,并根据评价指标的要求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强化了对教学过程的实际监控,更直接、客观、科学地评价授课质量,为后续调控措施的改进提供有效建议。
6)调控保障:构建科学合理、公众认可的预警反馈调控保障。预警反馈调控是完善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主要是根据考核体系与监控评价收集的反馈结果,对现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修订补充,并及时、准确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收集学校日常的各种教学常规检查、专项检查、评估检查信息,院系督导听课评课信息,在校生、实习生和毕业生评教信息,行业、企业专业人员反馈信息等,通过大数据、云计算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挖掘潜在的问题,为学校领导调整政策、制订相关制度提供实质性的参考依据。同时要求二级教学组织及时将发现的问题通过各种形式反馈给教师,并将学校调整后的整改措施传达到位,明确各岗位责任分工,扎实贯彻新修订的制度。并将每个阶段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效果及行业企业满意度进行汇总、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评价,通过预警反馈双向互动,进一步调整、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7)条件保障:构建基础扎实、稳定高效、和谐共进的条件保障环境。条件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后备力量。首先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根据社会需求、专业建设、特色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所需人才,通过多方渠道引进高素质、高水平、双师型人才;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访学、下企业,不断进修、深造;重视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青年教师,聘请优秀教学名师、技能实践专家及行业企业专家,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通过各种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其次是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强对现代教学设备、先进教育系统及教学运行所需资源的投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新教学设备,购买先进系统,培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保障各系统稳定、高效、高质运行。最后是营造和谐、积极向上、富有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重视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