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宇
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宋词二首》包括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的《雨霖铃》两首作品,我个人认为,编者将两者放置一起学习是“意欲而为”。让我们品读了不一样的宋词,有豪放派的祖国大川山河,有婉约派的阴雨连绵,就如当时文人墨客对两者喜之、敬之、仿之,却又比较之。但今日我们仅希望从所作之词中感受宋词魅力,同他们一道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潮涨潮落,感受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爱和愁。这是一场关于“美”的旅行,有山川秀丽、气势磅礴的自然之美,有人生沉浮的凄苦之美,有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的爱情之美,愿我们能通过这次的学习,邂逅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聆听两位词人埋于心底的声音。
两位词人都是从茶香酒醇中走出来的,有香、有涩、有味、有醉,都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去闻、去品、去感知,他们虽才华横溢,但却历经坎坷,命运跌宕起伏,正所谓“时也命也”。
苏轼因为在向皇帝进奏的《湖州谢上表》中发出了属于文人的感叹“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羊小民”而遭到政敌的攻击、构陷,送进了被称为“乌台”的御史台,称为“乌台诗案”,虽几多波折,多方搭救,结束了数月的牢狱之灾,被贬为黄州团担任练副使,但无权、无自由,仕途不顺,朝廷不信任,世事无常,受尽世人的冷眼冷语,跌至人生最低点。而后幸得友人马正卿的多方奔走,在黄州开辟田地,过起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田园生活,自号“东坡居士”,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刻的苏轼在这山水之间,以天为幕,以地为席,胸襟更为开阔,眼界更为高远,心态更为平和,而此时的黄州对于他而言,不再是贬谪束缚之地,而是自由逍遥之所,只有在回望过去岁月之时,心中才感慨万千。《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正是在此期间有感而发。
而柳永呢?从柳永到柳三变名字的变更,概括其一生,一首《题中峰寺》大开大合,将柳三变推向世人的眼见之内,而一首组词《巫山一段云》将一个清晰洒脱的17岁少年推向小词之列,致使一发不可收拾,在其18岁上京赶考的路上,因为杭州的美景、白居易的诗把他留在了杭州,开始了一段肆意的生活,并在此时名声大噪。然在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久居温柔乡的柳三变想在科考中“一战成名”,但却以名落孙山收场,他自我安慰“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却因为这一句话真正改变了他的一生,几任皇帝都让他“且去填词”,四次落榜,将一个意气风发、才华横溢、狂傲自负的少年击得体无完肤。这个承载他青春年华之地变成了伤心之所,来时心中有丘壑,但历经世事,没了年华,没了憧憬,只有悲愤,只有神伤,他决意离开京华,《雨霖铃》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造的,并在此后改名为柳永。
这两位词人在中国诗词历史上都是耀眼之星,他们性格以及人生信念不同,所关注的事情不同,自然而然他们所作的诗词也有所不同。据说俞文豹《吹剑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苏轼在翰林院,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是啊,他们一个如清风拂面或是绵绵细雨,就在你身旁,而另一个则像站立云端,俯瞰这万里河山,高高在上。但有一件事情他们是相同的,对于杭州美景的喜爱,柳永的《观海潮》在苏轼看来是描写杭州最佳,而其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苏轼最喜欢的词句之一。
苏轼和柳永都曾经历少年成名,眼里有光的“青春之美”,同样也有历经磨难,壮志未酬的“凄苦之美”,无论何种美,他们寄情于词,在词的世界里,他们获得了自由、获得了情感。
无论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还是《雨霖铃》,当我们朗读第一遍时,眼前就有画面感,就如上文所说,这两首诗都是词人在经历了千回百转后所作,其中所蕴含的深意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
《念奴娇·赤壁怀古》分为上阕和下阕,第一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仿佛将人置于这大江河流之上,俯瞰这江河水浩浩荡荡向东奔腾而去,淘尽万千世界,洗尽所有铅华,届时也带走这千百年来的风云人物,这一句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段古代战争往事以及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这句字符少,但却饱含了万千思绪,画面有实景的壮阔山河,有对曾经古战场以及逝去岁月发出的感慨,但苏轼不似寻常人采用悲切之词,而是通过一个“大”“去”“尽”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的豪放之气聚集于此。每一句都是字字斟酌,将所观看到的赤壁景致描写得淋漓尽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乱”“穿”描写出大江岸边的山崖艰险,采用拟人手法,用“惊”“拍”“卷”带有动作性之词,衬托出大江河流汹涌,词人运用了拟人、比喻以及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视觉上给人以冲击,勾勒出一副波澜壮阔的画面,让人有身历其境之感,为后续抒发感情创设良好的情景。
而后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首先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江山美如画)的热爱,“一时多少豪杰”既与前文“千古风流人物”呼应,又为引出后文的“遥想公瑾当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当回忆起“小乔初嫁了”的情景,此时的周瑜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飞灰烟灭”。一个“初”以及一个“灭”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得志,自信满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是一副英雄迎娶美人的一片喜气洋洋的画面,而反观词人自己却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片悲凉,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太多复杂的感情在内,有历经世事的沧海沧田,有壮志未酬的无奈,有报国无门的失落。
通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从“大江东去”“故国神游”到“人生如梦”,作者字字斟酌,句句有深意,让我们看到了“江山如画”的美景,欣赏到了赤壁之岸的惊险之景,观看了英雄美人喜结连理的好景,感叹早生华发的凄凉之景,景景有情,景景有意。但最后一句“一尊还酹江月”却让人看到一个真正的苏轼,一个“还”揭示了苏轼自我调整后内心的坦然、淡定和从容。纵观苏轼的一生,虽沉沉浮浮,但仍保有一颗赤子之心,每到一处,都竭尽所能造福一方,有密州百姓的行道两侧送别为证,有徐州抗洪救灾,修建黄楼,防御瘟疫,共度大旱为证,更有杭州二十余万人的疏通河流,修建堤坝(现如今的“苏堤”还屹立在杭州西湖之上),兴办病院为证。所以,我们再回到第一句“千古风流人物”以及后来的“人生如梦”是想告诉世人,苏轼从未放弃过向古代先贤一样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依然保有希望,如果人生注定是一场梦,那就努力让它成为美梦。
当我们朗读柳永的《雨霖铃》时,或许是整首词都押仄声韵,使得情感更为悲伤、哀婉,让人感觉到此词句句是景,句句是泪,“一切景语皆情语”,从“寒蝉凄切”开始,听着寒蝉凄切地叫唤着,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阻碍了前行的路,但是更让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寒意,在这样的情景之下,选择离开这个曾经畅意人生却又梦想破碎之地,还要与他朝夕相伴,知他、懂他、敬他、爱他的情人分离,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可此时他已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只希望这场雨能一直下,不要停下来,让自己能有留下来的理由或者能与他们多相聚片刻,可是“兰舟催发”,打消了他最后这点期盼。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此去千里之外,烟波浩渺之外,在开阔的楚地未来会怎样呢?一切都未可知,就连“今宵酒醒何处”都没有答案,只有晓风、残月相伴而已。未来年复一年,即便是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即便有千种风情那又怎样?我和谁无分享、和谁诉说呢?上阙的“无语凝噎”到下阙的“虚设”和“便纵”,烘托了整首词的离别悲伤之情。
有人说这是柳永写给情人离别的诗词,但我觉得这首词不仅是作者写给情人,还有他在汴京的一众朋友,当然还有他自己。
柳永对于当时文人墨客或是朝堂政客而言,他流连于烟花之地,人们认为其所作之词是俚俗难登大雅之堂从而十分鄙夷。但是对于当时所处烟花之地的女子来说,是柳永给了她们尊严,她们沦为烟花女子,被世人所唾弃,但她们当中大部分人都不是自愿而为之,皆是因为生活所迫无能为力,所以,她们有很多的无奈、痛苦,但是她们内心也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们也希望一生一世一双人,一组《木兰花》将她们比喻成仙子,歌声悠扬,舞姿曼妙,举止体态出类拔萃,风情万种,一句“王孙若拟增千金,只在画楼东畔住”是对她们最大的尊重。所以,对于她们而言,柳永是她们心中永远的柳七哥,以至柳永去世后,她们都会每年举行一次“吊柳会”,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吊念这位多情才子。所以,当柳永四次科考落地她们虽细心安慰,但却显得苍白无力,看着这个懂她们、尊重她们的柳七哥即将离开这个伤心之地时,她们必来送行。所以,这首《雨霖铃》也表达了柳永对众人的不舍,因为无人能知前途之事,无人能知归期,无人能知再聚之时,发出“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感叹。
对于柳永而言,这个繁华之地摧毁了他所有的骄傲,纵是他的才情不输于他人,但依旧改变不了命运的安排,心中有万般的不甘。一个翩翩少年,意气风发而来,黯然神伤、悲愤绝望而回,“念去去”是对未来之路的迷茫,“今宵酒醒何处”是在表述自己对未来的困惑。一句“应是良辰美景”,虽说是和后面的“更与何人说”形成呼应,但个人认为,他对这次的离开南下,心情复杂,或许也有些许的期许,否则当一叶小舟在烟波浩渺的江上慢慢行进时,即使柳永觉得“辗转数更寒,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想“拟侍、却回征辔”,但还是决定“又争奈、已成行计”。所以,他认为既已决定南下,又怎可无功而返呢?而后历经波折,还是想再竭尽全力,奋力一搏,给自己的人生一个交代,终是在51岁时高中。
如今,也许在某个草长莺飞、柳絮飞舞的踏青之所,依旧还有人会吟唱柳永之音,如换一个角度看《雨霖铃》,多层次思考和了解,我们看到一个“僧向半空为世界,眼看平地起风雷”的俊朗少年,我们也看到了一群女子“似频见,千娇面”,碎碎细步,折扇遮面,神态娇羞请柳三变填写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