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田园诗的教学路径探究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

2022-03-17 10:52张玉霞
语文天地 2022年1期
关键词:园田田园生活田园诗

张玉霞

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及农民、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该诗体由东晋陶渊明创立。作为众多诗歌类型的一种题材,田园诗既有诗歌语言的简洁含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可谓是田园诗中的典范。本文以其为例,探究诗歌教学路径,同时也根据田园诗的风格特点进行教学。

一、朗读诗歌,激发想象

诗歌语言与现代语言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诗歌语言讲究凝练含蓄,其二诗歌语言更讲究平仄声韵。因而教师应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朗读,使得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韵味。田园诗在内容上的鲜明特点便是以田园生活为对象,田园生活画面感相对于其他诗歌会比较突出。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味,也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写的图景。在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朗读与思考结合,梳理诗歌脉络,体会田园意境。

读标题“归园田居”,我们知道这首诗是写作者回归田园的生活。学生接着朗读前四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田园生活,那么我们可以思考刚刚读过的标题,作者是“归”园田居。那么在“归”之前,作者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在朗读中思考,原来作者之前“误落尘网”多年,才有了现在的回归田园。这也说明了作者之前就有田园生活,与“性本爱丘山”相呼应,侧面写了自己回归田园的原因。明白这层关系后,那么读到下一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学生思路便自然承接而下——诗人现在要重新开始田园生活。读到这里,学生基本厘清标题为何而来。接下来八句的朗读,教师要注重打开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引导学生将语速放慢,激发学生想象。当读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我们可以想象画面的主体有砖瓦堆砌而成的小房子,也有由草木搭建的草屋。它们或是红墙黑瓦、或是黄墙灰瓦,有顺序地排开来;读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我们又可以在前面的画面中添加花草树木;读到“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画面进一步开阔,土地向着远方延展,可以看到成片的房子形成村落,每家每户升起了朦朦胧胧的炊烟;读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鸡犬声穿梭在大小巷间,使得画面在视觉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听觉。在悠扬的朗读声中,学生可以沉浸画面,感受优美的田园风景。结尾四句随着诗人回归自身,学生从想象中抽离,以旁观者身份品味这图景。细细咀嚼其中文字,尤其是“复得返自然”一句,正道出了刚刚所读、所思、所想的主旋律——顺应本性、回归自然。

二、体会情感,领略精神

在诗歌的景象意境之后,田园诗往往寄托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在对诗歌进行初步了解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重点从感受单纯朴实的田园风光转到领略作者的精神世界。在第一步的阅读和想象中,学生以自己为主体,通过诗歌描述感受作者看到的田园风景。但要想理解作者在其中寄托的情感,学生则要转变视角,站在诗人的角度感受其中的悲欢。此时,教师要注意抓住诗歌中的词语和关键词,打破字面意思,并适当拓展作者的经历,结合诗人的创作心态,为学生进行讲解。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年少时就不喜欢投合世俗,反而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但却“误落尘网”多年。教师在讲解中,应将“尘网”与后面的“羁鸟”“池鱼”“樊笼”联系起来解读,使得学生能够在象征含义相近而指向明确的几个比喻中快速理解作者的创作状态。陶渊明生活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士族势力强大,并一度笼络政权,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因而像陶渊明这样无权无势之人进入官场,无施展拳脚的机会,反倒被黑暗官场困住了自己的纯洁本性,正如“笼中之鸟”“池中之鱼”。而“误”字一词更是说明了诗人进入官场前后的差距之大,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失望感和懊悔感。

当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解读诗歌的结尾四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再次想象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此时学生看到的不仅是单纯朴实的田园风光,还应感受到作者在经历束缚、压抑后重获自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果时间充足,教师还可以对“樊笼”一词进行提问。虽然从表面上看,“樊笼”代指的是束缚自己的官场。但学生也应明白,陶渊明也是一个有理想抱负的人,他的于乱世中兼济苍生的愿望并未实现。因此,此处的“樊笼”是否也代指内心的牢笼,诗人是否也被内心的欲望困住了脚步。带着这样的疑问,教师与学生集思广益,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进一步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走出诗歌,关注现实

在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我们也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和审美教育。正如革命家陶铸所说:“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革命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田园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但我们应当学习诗人在山水田园中寄托的情怀和理想,对于生活之美的发现,去成就我们的一片心灵绿洲。学习完《归园田居》(其一)后,学生对陶渊明的经历和其诗歌精神有了一定掌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走出诗歌,关注文本的现实意义。古诗词的世界毕竟与学生的现实世界差距甚远,所以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诗人的世界中,为两者搭建桥梁,实现古今对话。如在陶渊明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学生经历过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也许就不能理解诗人对于“误入尘网”的懊悔和痛心。可在现实生活中,相信很多同学都会经历让自己失望和后悔的事情,这便为两者的连接提供了突破口,从而增加学生对诗歌的接受度。

另外,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即使面对同一首诗歌,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感悟。教师可以据此让学生书写一段小短文,抒发诗歌给自己带来的感悟,同时作为课后作业来加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在课堂上,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路。如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从“性本爱丘山”到“复得返自然”,是一种对初心的坚持。在生活中,学生可能会受到周围学习环境的影响,产生沮丧的情绪和厌学的心态。陶渊明没有屈服于官场的黑暗,选择回归内心,那么学生也就可以汲取这种精神力量,继续奋发向上。

通过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学习,首先我们认识到田园诗的教学路径可以从对诗歌的朗读和想象来了解和熟悉田园风光,其次通过对田园诗情景关系的把握进一步了解诗人寄托于其中的情感和情怀,最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诗歌的文本意义与现实相连接,达到对田园诗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学习。

猜你喜欢
园田田园生活田园诗
田园诗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我向往的田园生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田园生活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山林石屋,北京城边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