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莹
(盐城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江苏 盐城 224051)
党的十九大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这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出了新的部署和要求。[1]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2016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优质、丰富的公共体育服务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大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实质性要求。
盐城,地处江苏省东部,坐落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随着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提升,盐城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出台了各种惠民政策为全民健身的开展保驾护航,始终坚持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和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不断增强人民体质,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现已建成各类健身步道890 km,位列苏北第一,建成10个省级国民体质测定和运动健身指导站。悦达健身广场、大丰梦幻迷宫项目入选全省首批14家体育服务综合体认定名单,入选数位居苏中、苏北第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覆盖。盐城是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27个城市中唯一一个被纳入的苏北城市,其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状况在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具有代表性。当下,盐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整体上存在着“供给真空”和“供给过剩”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资源投入不足、运行结构不平衡、供给方式单一化和监督机制不通畅等问题。[3]如何在“全民健身”和“健康江苏”战略背景下,深刻认识并合理引导人民需求,着力改进并提升供给质量,是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主线和关键。[4]
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显得较为突出。从需求侧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社会体育需求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从供给侧看,虽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在构建盐城市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体育公共服务的改善速度仍滞后于社会需求的提升速度。[5]
随着“十三五”规划时期的圆满结尾和“十四五”规划的到来,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达标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和国民体质合格率均达到了2020年目标值。目前,盐城市仍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运行区间,但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盐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仍存在着资金投入欠缺,设施建设总量不足的现象。据盐城市统计局显示,截至2017年底盐城市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39.8人,虽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均等化、高品质化的体育需求,且大多数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与基层民众互动较少,未能充分惠及普通民众。
盐城市地域广阔,地理面积居江苏省之首,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土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区域供给存在结构性不足的现象,下设县市如滨海 、响水、阜宁与东台、大丰、射阳相比有着一定差距,总体供给结构存在着南高北低的趋势。目前,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实行的是“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政策,使得区域间财政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长期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现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盐城市的城市化率不断攀升,但同时也因政府“重城轻农”和资金“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层层操作使得处于公共体育服务末端的乡镇基层进一步弱化。而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的缺失、乡镇农民的自治“梗阻”和农民体育参与意识淡薄导致了农民的真实需求和意愿得不到有效传达,为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带来“负动力”。同时,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运行过程中存在信息碎片化和条块化问题严重、人力及运行成本过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的开展,盐城市政府和盐城市体育局先后发布了《盐城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盐城市购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的实施办法(试行)》和《盐城市室外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通知,从顶层设计上释放红利,推动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然而,由于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属性,市场的营利生存空间狭窄,大多以承包赛事、提供体育咨询、场馆租赁等形式存在,且民间社会组织多资源匮乏、活动能力较弱。 目前,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仍然以政府为主,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造成“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政府既是提供者又是责任方,难以实现体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这种缺乏其他主体有机协同的单一供给模式,极容易出现追求效率而忽略人民群众实际需求的现象,易造成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滋生“寻租腐败”“搭便车”等问题。
盐城市政府虽然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了惠民政策的架构,但是相对的监督手段和实施策略仍然不够完善。目前来说,盐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机制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指导,监管要求大多偏向于原则性的意见、办法和倡议类的指导文件,具体实施细节则鲜少涉及。盐城市的体育公共服务在“强政府、弱社会”的模式下存在着集“办体育”与“管体育”于一身,“管办合一”特征,社会公众虽然被赋予了监督的权利,但其法律地位没有得到明确保障。政府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为一体的双重身份,阻碍了社会公众监督权的行使,民众的需求意愿未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政府供给与民众需求的桥梁没有完全打通,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之间还存在着“肠梗阻”的问题。如何高效地将惠民政策惠及每一个民众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新时代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成果运用,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6]聚焦省委“六个高质量发展”、市委建设“四个新盐城”部署,大力实施“五双”战略,以新时代社会矛盾转变为主线,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在政府与社会相互嵌入的过程中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均衡充分、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协同多元供给主体、优化供给结构、拓宽供给渠道、规范供给过程等为基本手段,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的目的。[7]
新时代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资金支持,但仅仅依靠政府财力支持,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因此,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拓宽经费来源,政府应通过政策的优惠和补贴等方式鼓励社会捐资和群众筹资,形成政府和社会合力共建公共体育服务的模式。此外,盐城市目前还存在着体育行政管理支出偏高的情况,挤占了有限的体育事业财政资金,严重影响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增质提效。为提高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水平,体育行政部门应该合理整合体育行政资源,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精简机构,建立健全相关行政部门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做到“养事不养人”。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还可以借助类似“盐城123”“鹤鸣亭”App等地方互联网科技公司,实施智慧平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打破行政部门之间的壁垒,提高体育行政效率,精简体育行政编制,压缩管理成本。
随着盐城市城市化率不断攀升,2019年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87个百分点,城乡关系也由以往的“二元化”局势逐步向“一元化”过渡,并逐渐转向深度融合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盐城市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深刻把握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坚决落实“四个优先”,逐渐体现出公共体育权利配置与资金政策保障向农村倾斜的趋势,为乡村体育振兴输血造血、强筋健骨。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必要时可以设立“城乡互助小组”实现精准化供给。要注重地域性与现代性结合,疏通场域间的通道。注重乡村体育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懂体育、爱体育、爱农民的体育精英队伍,通过举办核心区健身活动有效辐射周边。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体育产业,强化政府、农民、市场与社会四大主体的合作机制,倡导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将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融入农村服务业中,释放农村体育的内生动力。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中唯一被纳入的苏北城市,盐城市经济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更好地满足盐城市民对高质量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建设强富美高新盐城,政府应从烦冗具体的“划桨”事集中脱离出来,集中精力于“掌舵”,需充分寻求市场、社会多元力量的合作,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式。发挥市场机制拓宽体育健康服务渠道,调动市场参与来弥补体育健康服务中“政府失灵”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当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保证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的基础上给市场充分的运营空间,尊重市场规律,做好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树立“官民合作、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灵活性和亲民性,积极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满足市民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再次,政府要明晰体育事业单位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实行“政体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体育协会实体化进程。
盐城市政府要建立多重监督机制,将政府监督、社会市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复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传统监督模式。政府监督的着力点应放在法规和监督标准制定,使评估与监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细化公共体育服务监督内容,建设分类、分级、分层的长效监管机制,分阶段实施动态化监督评估。盐城市政府应当积极搭建公共体育服智慧平台,提高监督工作的透明化,疏通监督的“肠梗阻”问题,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平台信息资源融合共享,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和社会参与自愿服务等机制才能够打破在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快便民服务智慧应用。
(1)盐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整体上存在着“供给真空”和“供给过剩”的问题。如何在“全民健身”和“健康江苏”战略背景下,深刻认识并合理引导人民需求,着力改进并提升供给质量,是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改革主线和关键。
(2)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供需矛盾显得较为突出,具体矛盾主要表现在:资源投入不足、运行结构不均衡、供给主体单一化和监督机制不通畅四个方面。
(3)新时代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高质量供给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机遇,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优化经费结构”“平衡城乡资源配置推进乡村体育振兴”“建立多元主体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监管机制构建智慧平台”四个方向为着力点进行盐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体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