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尚润玲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5)
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前提,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然而,因为受传统文理分科影响,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融入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中(生态环保专业除外)。目前高职院校中,不管是专业学习、基础课程还是外出实践课,涉及生态文明、生态技术等教学内容都比较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职学生群体缺乏较强的环保意识。故而突破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已经势在必行。
随着时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建设的重要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给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要积极地保护环境,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教育机构,必须要跟上时代,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不断地向学生传输环保思想。只有如此,才能让未来的人才走向工作岗位后,为环境保护贡献不竭的力量。尤其是那些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相关的专业,更需要融入全面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包括生态技术、生态行业发展态势等内容。生态文明教育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生时代抓起。在我国,生态文明如果不受重视,我国经济发展会进入恶性循环,最终绵延五千余年的华夏文明将面临重大风险考验。
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之中,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客观认识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现状,激发其承担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高职院校不能因为学生培养方向为今后的一线技术人才,而忽视必要的综合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与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向上是一致的,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培养出拥有环保意识、掌握环保技能的跨学科高技能人才,可以直接为我国传统制造业升级换代提供人才基础。全民参与生态环保,可以为中国环境改善提供澎湃动力,可以强化中国世界环保话语权。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生态文明教育目前尚处在破局开篇阶段。除了环境生态专业类院校之外,大部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并不理想。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高职院校师资建设不足。全面教育就意味着高职生态教育课程化。要将生态环境意识、生态环保技术等教学内容融入到各专业当中,要求所有教师必须知晓环保教学内容,能够找到自己所授学科和环境生态有关的切入点,融入相应的知识。还要结合“课程思政化”,保证专业课、思政课、环境生态教育三者统合。这需要教师积极向“双师型”转变。所谓双师型教师指的是具备多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而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此类教师。一个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验;一个是截止目前为止,关于双师型教师定义还没有统一。其次,“1+x”证书制度给予了教师一定的教学压力。学生毕业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必须和环境保护课程的学习积分有关联。再次,还需要在校企联合中,打造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实践课。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联合平台时,前置筛选程序,审视合作对象,寻找环保意识强、经营领域和学院专业匹配的社会企业,很显然这样的企业凤毛麟角[1]。
全过程指的是学生进入高职院校那一刻开始,就要不断地接受生态教育。这要求必须具备系统的教材,包括统一教材和校本教材。而目前来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生态教育边缘化严重,教材落后内容老旧,没有非常系统的教材设计,导致了学生难以对生态保护意识、生态保护技术有非常系统的掌握[2]。
生态教育当中包含了国家环保政策法规、生态技术现状、生态技术应用等知识,和高职语文、物理、化学、英语、法律以及其他一些人文学科等会有一定的知识重叠。如何抓住这些学科的内容和生态教育内容的关联处,形成生态化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需要破解的难题。或者说如何让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中,是高职院校继思政教育改革之后另外一个需要面对的难题[3]。
目前生态文明教学以课堂教授为主,填鸭式教学,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因为这种缺乏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教师缺乏自我总结和分析能力,故而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也缺乏动力,教师不能通过评价总结找到自身、学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总是原地踏步,只是以学生考过60分为准。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面临的师资问题、教材问题、课程生态化问题,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模式问题,目前必须抓住这几个关键点,去突破高职生态文明教育困境。
1.“互联网+”能够有效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法,融入更多先进生态知识,补齐教师生态专业知识匮乏的短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同时,通过“互联网+”教学模式,让师生关系向亦师亦友方向转变,让二者在生态环保意识的形成、生态环保技术的掌握过程中不断地展开碰撞。
2.“新型校企联合”模式当中,高职院校和社会企业深度沟通,实现双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接,建立一个多元化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3年时间里不断接触先进的生态技术。 或者,高职院校让师生建立环境生态科研部门,去和社会企业合作,为该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出谋划策。这样的合作模式既让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获得专业理论支持,同时校方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另外,企业也能够深入融入到学校课程设计当中,将企业所需的专业转化为学科,嵌入到课程体系之内,以这样的方式保证高职院校课程的客观性、有效性、系统性,能够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有效对接。
3.“双元制+双师制”指的是在高职院校双师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先通过校企联合形成双元制教学,让学生在校方教师、企业师傅率领下展开专业学习,并且能够结合每个专业性质,有目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例如偏文科的英语专业,可以让学生去翻译具有生态环保价值的学术,建筑专业的则可以就建筑行业特点融入绿色施工等内容开展研讨,这样做到了因专业而异。在这期间,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转化,提高专业资质审核标准,力求符合国家规定的“双师型”,而非执业证书和专业教学不符的“双师型”[4]。
1.课程思政化+课程生态化。生态文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一定融合优势。应鼓励在思政教学当中结合目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将环境污染危机、环境污染防治办法等融入进来。例如将我国现代农业面临的土壤危机、水资源危机等罗列出来,以现实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让学生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责任意识。
2.“统一教材+校本教材”。要围绕学生在校的3年,遵从由浅入深的原则,形成系统生态环保教材,保证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获得生态文明教育,让大部分非专业学生不仅拥有生态环保意识,还能够结合自己未来工作岗位特点,积极展开环境保护。尤其是一些和环境关系紧密的技术岗位,如汽车维修、工程设计师等,能结合环境保护要求,优化工作流程,减少环境污染和材料浪费。为了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根据各专业形成校本教材,这样能够保证生态文明教育深度因为不同专业而得到调整[5]。
如何保证生态文明教育高渗透性,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有关内容展开研究,例如思想层面、技术层面、法规层面,然后去反观校内外教学,将这些教学区分为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并实现这三类课程的有机融合。
1.基础课包括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可以考虑将生态文明包含的人文、审美等内容与其融合,创新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生态建设。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态技术问题,例如河渠边坡护理涉及到的流水剪力计算,通过这些方式,实现生态文明教育和教学融合;利用美术知识去进行生态园林设计,保证景观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达成了一举多得目的。
2.专业课根据专业特点,融入相应的生态文明内容。这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地通过互联网、社会调研,去了解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可能涉猎的生态问题,并且将这些问题融入到专业课授课当中,能够在职业观念教学当中融入生态观念,丰富学生职业素养。例如农业专业的课需要将目前农业在生态方面的标准、生态农业特点、特色农业所需技术等方面全面去结合生态文明教育,让专业课和生态文明教育高度融合,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3.实践课根据实习企业的生态环境以及环境污染防治工作,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若是环保专业学生,更可以鼓励学生将社会实践融入到企业环境保护工作中,增加他们的实践能力[6]。
1.创新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新时代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常态,国家也鼓励培养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因而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要直面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特点,积极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包括应用新媒体输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利用在线慕课、微课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比如,通过互联网方式,充分了解全国性生态技术领域高职竞赛。该类竞赛属于国家级赛事,赛事当中包含的技术以及理论都具有国家级水准。故而高职院校有必要提高关注,发动教师积极了解该类竞赛当中涉及到的技术、知识,以此作为参考丰富教学内容,确保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应用价值。再如,以前沿性技术以及理论为核心,融合目前经济发展领域普遍面临的污染问题,展开项目教学法,发动学生创新思想,提出各类解决方法,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阐述观点、解决问题。
2.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模式。
该类评价模式应涉及各专业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难度认知,了解他们认为的难点在哪里。还包括教师互评,即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反馈、教学方法等来展开全面评价;师生互评,教师以学生成绩、生态意识、技术掌握能力等来对学生展开评价,而学生则对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效果等展开评价;教师自评,教师对自己展开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内容,例如课程融入水平、学生成绩、学生反馈、互动环节等展开自我评价分析。通过上次交叉评价,教学评价模式包含了教师对课程的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教师彼此评价、师生互评、教师自评等几个部分,告别了过去单一用考试成绩来评价的不足。
总而言之:在“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可以纳入到“大思政”体系之下,成为思政教学内容之一。 但鉴于每个专业和生态环境关联度深浅不一,仍然需要在教育上因专业而异。很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师授课难度,迫切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上改进教材、改善教学方法、优化管理方案,能够实现“统一教材+校本教材”模式,将“互联网+”“双元制+双师制”“课程生态化”有机统合、不断锤炼,最终形成一个适合高职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