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确立与践行: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2022-03-17 08:27李学林王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湘潭李大钊理想

李学林 王智

接受、确立与践行: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李学林 王智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0500)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在接受、确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过程中,始终以创造“青春中华”为使命,以“求达于真理”和“树自由之权威”为目标。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经历了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沿着他的足迹,在血雨中前进,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真理;理想;《新青年》;《每周评论》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人生轨迹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史和发展史。

一、勇往奋进以赴之: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接受

1913年,李大钊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学习,五四时期形成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在日本留学期间专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研读日本学者河上肇的翻译作品时,第一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此时并未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太多的兴趣。这一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主要关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试图从中找到解救中国的良方。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碎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幻想。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撼了中国人,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敏锐地觉察到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意义,看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展革命的曙光。

李大钊热情颂扬十月革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1918年底,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在《庶民的胜利》中,李大钊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劳工主义的战胜,也是庶民的胜利”[1]。在《Bolshevism的胜利》中,李大钊认为一战“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2]278,进一步向读者介绍俄国布尔什维克所坚持的布尔什维主义,“他们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他们的党,就是革命的社会党”[2]279。他对帝国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进行了论述,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283。随后,1919年的元旦,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新纪元》一文。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代表着人类觉醒的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势在必行。李大钊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

(二)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李大钊探索马克思主义真理创造了更加稳固的社会基础。这一时期,一些与帝国主义利益相关联的资产阶级,在国内大张旗鼓地宣传西方实用主义和新康德主义等反动的学说。与此同时,罗素和杜威等人在中国抨击和歪曲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李大钊深入研究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部分是由阶级竞争串联起来的紧密整体,称马克思主义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3]79,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一是“唯物史观”。李大钊强调“既往的历史都是阶级竞争的历史”[3]89,无产阶级终将推翻资产阶级,并从三个方面对唯物史观进行阐释。首先,介绍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并非自然、地理和人口等因素,而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方式,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深挖社会发展的动因是唯物史观最根本、最基础的原理。其次,“经济构造是社会的基础构造”[3]83。不管是人类历史的演进,还是思想和精神等意识层面的构造,都将随着经济构造的发展而发展。最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当二者适应时,相互促进;当二者不再适应时,新的生产关系必然会取代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也将随之变化。二是“阶级竞争”。首先,阶级的含义。所谓阶级就是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经济利益相对立的集团。其次,阶级斗争的根源以及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方法: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阶级和阶级社会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解决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才能使阶级和阶级社会走向消亡。最后,推翻资本主义最根本的力量是无产阶级的大团结和大联合,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这也为他日后的工农联合思想奠定了基础。三是“经济论”。首先,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主要从剩余价值和资本集中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其次,无产阶级必然消灭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终将灭亡。

综上所述,《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发表,证明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三)务求其适合者行之

1920年以后,李大钊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将马克思主义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探索革命的道路。这一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若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对“实行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实业”这一观点进行了驳斥:在现有的社会制度下发展实业,只会让统治阶级和外国的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底层群众的剥削。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实业,才能真正为广大底层群众谋幸福,才能振兴中国的实业。其次,当时的中国已经具有了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另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要建立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能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第二,研究马克思主义真理,要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李大钊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面”[4]298,每个国家和地区的革命有着相似之处的同时具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要做到“务求其适合者行之”[5]。

综上可知,李大钊在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后,开始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二、瘅精瘁力以成之:对人生理想的确立

李大钊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生理想,集中体现着他的人生态度与人生追求。人生的理想在于求达真理,树自由之权威。这不仅为他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提供了无尽的奋斗动力,也为千万中国青年树立了榜样。

(一)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使命

在李大钊的青年时代,中国人民处于被压迫和剥削之中,民族的未来岌岌可危。面对中国大地的满目疮痍,李大钊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一样,立志改变当时的现状,争取民族自由与解放。他对这一理想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树立起一个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理想。一个社会问题要想得到解决,就必须让社会上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4]297。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为达到目标而努力奋斗。其次,表达了对中国以及中华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并号召广大青年:“以青春中华之创造为唯一使命”[6]333,“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6]329。最后,青年人应该“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7]233。要求青年人摆脱低级欲望,变消极颓废为积极向上,以青春的活力推动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李大钊“青春中华”的理想追求,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这不仅是其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二)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李大钊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8]148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李大钊在强烈的爱国情感驱动下,辗转求学,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寻求出路。他对国家的未来满怀希望,强调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7]233,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文化和腐旧的制度,力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启迪中国民众,树立真理之权威。他还反对宗教,告诫人们“信释迦,信耶稣,不如信真理”[8]147。李大钊对“达于真理”这一理想的实现提出了几点要求。第一,真理的探索和继承要建立在批判的基础上。李大钊在评价儒家文化时指出,“孔者之道,有几分合于此理者,我则舍之,否则斥之”[6]427,并言国人不思进取,甘为他人奴役并非儒家文化影响的缘故。只有敢于打破陈规,摆脱对封建偶像的膜拜,才能触及真理。第二,面对真理,要谦虚自信。求达真理,既不能被自我的偏见左右,也不能因外界的影响和真理失之交臂。第三,要从真理的共性之中寻找其在本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真理具有时代性,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在探求真理时,要挖出真理“宜于今世”的独特之处,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真理。第四,要勇于守护真理。维护真理的过程充满着艰辛,甚至会付出血的代价。李大钊一生都视真理为“人生之究竟”和“人生最高之理想”,实际生活中奉行这一人生准则,从探索到明确再到实践真理,在一步步的追寻中找到了救治中国的良方。

(三)树自由之权威

崇尚自由是人天性的一种体现,是人实现自我理想的前提。李大钊视自由为一大人生理想,认为自由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言论自由,包括舆论、出版和授课自由。首先,当时的统治阶级在出版界极为专制,对整个国家思想领域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代表封建专制思想的传统典籍占据了出版领域的核心地位,这不仅是对民众思想的一种禁锢,更是对青年人创造力的无情扼杀。其次,出版自由和舆论自由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时书籍、报刊等纸质出版物几乎是舆论的所有载体,限制出版就是变相地限制舆论。舆论自由是出版自由的前提,人们只有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出版领域才能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最后,授课自由不仅是尊重知识的一种体现,更是对知识分子和人才的一种尊重。当教师们失去了授课的自由,知识的传承就会中断,真理的权威也会受到威胁。另一方面是思想自由,思想自由是言论自由的最终归宿。首先,若想获得正确思想,就必须拥有自由精神,敢于同限制思想自由的行为作斗争。“思想本身没有丝毫危险的性质……只有禁止思想是顶危险的行为”[9],如果一味地禁止,永远不会实现真正的自由。其次,自由是一种真正的民主精神。平民主义“是一个气质,是一个精神风气”[10]。所谓平民主义就是民主的体现,民主不仅是人所追求的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人思想和精神上的一种需求。只有树自由之权威,才能实现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实现真正的民主。李大钊的个人理想真实而又实际。不管是对创造“青春中华”的努力,还是对真理和自由的向往,都体现了他实干家的本质。

三、断头流血以从之:对理想与真理的践行

面对反动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诽谤和攻击,李大钊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

(一)宣传捍卫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先行者,更是积极捍卫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斗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办进步刊物及教学。李大钊在1918年就已经参与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并先后发表了《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和《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使新文化运动由最初的反对封建思想逐渐向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渡。十月革命以后,李大钊主导创办了与《新青年》杂志相呼应的小型刊物《每周评论》,并在此刊上发表文章《新纪元》和《过激乎?过惰乎?》等。他还在《晨报》副刊设立了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板块。在教学方面,李大钊教授《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演讲,在北大校园里掀起了一股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二是指导社团。在北大图书馆工作期间,李大钊指导了“少年中国学会”等许多社团,帮助了许多进步青年,并树立起了极高的威信。1920年,在北京大学指导创建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三是参与社会论战。首先是“问题与主义”论战。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空谈主义就好比是纸上谈兵,挽救中国根本在于研究中国的社会问题。革命的方式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只有实行一步一步的改良才是正确的方法。李大钊对胡适的这些观点进行了批驳:将主义和问题割裂开来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做法,要将问题和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只有在主义得到宣传的前提下,才能激发广大群众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最终解决问题。李大钊应用唯物史观论证革命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革命才可以救中国。其次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认为,以中国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和困顿的经济条件,无法实行社会主义。李大钊指出,以经济落后作为依据,否定对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是极为片面的认识。最后是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战。以黄凌霜等人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为了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表了众多文章来诋毁马克思主义。在关于自由这一问题上,他们反对政府对人的约束,提倡个人主义。李大钊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批判:个人和社会“是同一事实的两方面”,“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是秩序中的自由”[11]。无政府主义者提倡按需分配,反对按劳分配。李大钊指出按需分配是不符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按劳分配才是合理的、可行的方式。综合来看,李大钊在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推进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引导下,李大钊投身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事业,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准备。首先是为建党打下群众基础。李大钊高度关注中国工人问题。他将工人和骡马进行了对比,以此揭露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12]。李大钊还组织了一批进步青年同工人们一起做工,在调研的同时和工人们打成一片。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敏锐地觉察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绝佳时机。在他的组织下,一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扎根于工人群众中,在宣扬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其次是为建党打下组织和思想基础。李大钊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并指导工人们成立工会,以罢工等多种形式反抗资本家的剥削。他还帮助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这些小组在日后逐渐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并为党培养了一大批早期领导干部。此后,随着各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蓬勃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机已然成熟。另一方面,体现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在这之前,李大钊已经和第三国际取得了联系,并听取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建议。随后,在李大钊的引荐下,第三国际的代表同陈独秀商议了建党的相关问题。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至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李大钊在筹备和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为党的成立奠定了群众、组织及思想基础。

(三)为理想和真理献身

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反动势力以利用马克思主义煽动民众的罪名,对李大钊展开了通缉。1927年初,随着北伐战争的推进以及各地工农运动的开展,奉系军阀对革命人士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迫害。面对这一局势,李大钊毫不畏惧,置个人安危不顾,依然坚持斗争。1927年4月,李大钊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贞不屈,不为所动,严守党的秘密,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反动政府秘密施以绞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向人们庄严宣告,自己虽遭迫害,但是革命的种子已经遍布中国。在共产主义万岁的呼声中,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38岁。综上所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探索,激励了无数的后来者。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沿着他的足迹,在血雨中前进,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努力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当前的事业相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李大钊.庶民的胜利[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新青年7.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272.

[2]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新青年7.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3]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新青年9.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4]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每周评论.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5] 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8.

[6] 李大钊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李大钊.青春[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新青年2.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

[8] 李大钊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 李守常.危险思想与自由言论[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每周评论.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213.

[10] 李守常.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新青年14.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469.

[11] 李大钊.自由与秩序[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少年中国4.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3.

[12] 明明.唐山煤厂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骡马[G]//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每周评论.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4:92.

Acceptance, Establishment and Practice:Li Dazhao’s Way to Marxism

LI Xuelin WANG Zhi

As the main found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 Dazhao explored the way to Marxism, which had a far-reaching impact at that time and later generations. This proces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 of accepting, establishing and practicing Marxist truth and pursuing life ideal. In leading the Chinese people to a better futu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search on Li Dazhao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ideal and belief.

truth; ideal;;

A841

A

1009-8135(2022)02-0042-07

李学林(1963—),男,四川南充人,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王智(1996—),男,宁夏固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19VSZ09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题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张新玲)

猜你喜欢
湘潭李大钊理想
李大钊《青春》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李大钊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湘潭是个好地方
湘潭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