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龙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近年来,国务院、教育部门都非常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高职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必须积极养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劳动精神。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劳动的价值,新时代的劳动精神不仅融入了中华民族辛勤劳动的传统美德,还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并且将时代倡导的创新精神融入其中。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尊重劳动”的道德要求,一切的劳动都值得被尊重。劳动创造了这个世界,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位劳动者不论从事什么形式的劳动活动,都在为社会创造应有的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报酬,这样的劳动者应当被社会大众所尊重。任何不尊重劳动者的行为和言论,都是不符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的。因此,我们需要高职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的理念。
其次,贯彻落实“辛勤劳动”的价值观念,在劳动中要埋头苦干、踏实奋进。劳动的整个过程都是异常艰苦的,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付出,才能获得最终的劳动成果。劳动成果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劳动者坚持不懈地投入自己的精力,才能换来被汗水浸透的珍贵成果。
再次,倡导“创造性劳动”的实践理念,将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融入劳动精神之中。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十分注重劳动者的劳动体验,希望通过劳动活动来提升高职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时代的劳动精神还强调劳动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以技术运用和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理念,帮助每个学生提升自身进行劳动创新的意识和相关能力。“正是由于劳动者的创造,我们才能拥有历史上那些辉煌;也正是由于劳动者的创新,我们才能拥有今天的光辉业绩”[1]。新时代的中国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高职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要善于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开动自己的脑筋,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劳动效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树立“劳动神圣”“劳动光荣”的思想意识。习总书记对劳动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体现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现实意义。只有树立“劳动神圣”的思想意识,才能拥有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只有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才能通过劳动培育高职学生自力更生、吃苦耐劳、一丝不苟、奋发图强的精神品质。高职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能够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神圣和光荣。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难得的历史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刻,需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离不开新时代劳动者的无私奉献。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有助于高职学生将时代发展需求作为目标,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勇于承担时代的使命和责任。
“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避免成为“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另一方面,在解决劳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时,高职学生能够承担更多的压力,主动寻求克服困难的方法,磨练自身的毅力,打造处变不惊的稳定心态。因此,培育劳动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学生作为未来技术领域的中流砥柱,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任务,而且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的形成时期。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为学生日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在高职学生当中倡导劳动精神有助于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要深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自觉珍惜其他人珍贵的劳动果实,发自内心地崇尚劳动精神。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要求。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具备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宝贵品质。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供给方,有必要时刻关注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为社会提供符合需求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而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勇于担当的宝贵品质,与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要求不谋而合。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劳动精神的过程,也是在培养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同时还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精神的培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有助于改善当前高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的问题。从思想根源上改变当前高职学生对于劳动的不重视,是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这也是劳动精神培育的重要目标,同时符合高职院校开展德育的要求。
高职学生是担当中华民族复兴使命的一份子,勇于担当责任彰显了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劳动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励高职学生勇敢承担自己的职责。在不断的进行劳动实践后,高职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有所提升,这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进行劳动,有助于培育高职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克服劳动过程中的困难,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智商、情商和逆商;在劳动中进行创新,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在劳动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高职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逐渐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勇于担当、顾全大局、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新时代培育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积极构建目标明确、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劳动精神培育体系,为开展高职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在培育高职学生劳动精神之前,要首先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劳动教育的目标包括:第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理念,以辛勤劳动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2]。第二,具有从事具体劳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与能力,学生要了解劳动的流程和相关的劳动制度,明确每个劳动环节的价值和意义。第三,实现高职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在进行劳动的过程中深入挖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体会劳动的乐趣,激发个人的潜能,实现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在开展具体的劳动精神培育活动时,需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除了专门设立劳动课程体系外,还应将劳动精神的培育融入专业教育的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首先,发挥教师在劳动精神培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职责不局限于教授课本上那些知识,更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对劳动精神有深刻的认识,还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劳动精神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用劳动精神感染学生。在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搜集行业相关劳动者的资料,作为课堂的拓展内容。例如,在建筑学专业播放《大国工匠》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建筑大师的职业理想和成长路径进行讨论,从中挖掘这些建筑学大师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劳动精神[3]。其次,发挥学生在劳动精神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劳动精神,学生很难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学生需要自我教育和提升,才能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要主动学习劳动精神,并将劳动精神融入自己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最后,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主动向社会现实本身寻求劳动精神。对于劳动精神的学习,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劳动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到相关行业企业当中去实习,帮助学生践行劳动精神,在平凡的劳动岗位上领悟劳动精神的真谛;另一方面,邀请本地区优秀的技术技能大师来校内开展劳动精神培育相关的专题讲座,通过现场的互动交流来深化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
在现有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建立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注重劳动精神内涵的具象化表达:首先,重视基础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根据高职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学校的条件,设立基础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参与个人劳动、集体劳动和公益劳动的积极性。其次,重点进行专业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将劳动精神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不仅要在理论课程当中融入劳动精神,更要重视在实践课程中融入劳动精神,全方位进行劳动精神的培育。再次,平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工作。劳动也需要适度进行,学生需要学会保护自身的劳动能力。如软件类的学生,长期在电脑前进行软件操作,容易发生肩颈僵硬、心情烦躁等亚健康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适度放松。最后,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注重劳动精神内涵的具象化表达。针对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适度调整劳动教育的目标。低年级的学生很难理解抽象化的内容,需要教师更加直观地向他们展示劳动的价值,培育他们积极的劳动态度。中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更高,可以将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和专业课程内容相互结合,培育他们的劳动品质。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和其他多媒体等手段,将劳动精神立体化的表达出来,提升学生对劳动精神内涵的直观感受和体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当中体会到劳动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高职学生才能更加重视劳动精神。通过劳动实践,将相关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劳动精神[4]。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践行劳动精神。学习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高职学生必须耐得住寂寞,禁得起考验,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践行劳动精神,吃苦耐劳的坚持学习,最终获得更多的学习成果。其次,在生活当中践行劳动精神。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要做好自己个人卫生的保持工作,还要维护教室等公共区域的卫生,坚持劳动和自我管理。在放假期间,应主动承担家庭内务,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家务活,为父母卸下肩上沉重的负担。最后,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增加劳动经验。将课堂当中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劳动过程中,进行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会在普通的劳动岗位上体会劳动的艰辛,他们回到学校之后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生活。
劳动模范是各行业的代表人物,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榜样,还是社会各界人士崇拜的对象。积极推动劳动精神进入高职院校,进入一线课堂,为学生讲述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用具体的事例感染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具有示范带头、自我激励、矫正不良行为等方面的作用,能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明确自身的目标,提供学习和模仿的典范[6]。首先,发挥一线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下意识的一个举动,都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培育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其次,注重树立同龄人当中的榜样。同一个年级的学生具有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性格相近等特点,因此模仿起来最为容易。高职院校要公开评选优秀学生,通过对优秀学生事迹的宣传和经验交流,让其他学生有参照的榜样。通过同辈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最后,发挥社会上的劳动模范和行业领域的劳动榜样的作用。劳动模范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们的突出事迹,对于我们来说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展示这些财富,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舞他们的劳动斗志。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入校园,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人才。
培育劳动精神需要一个优良的环境氛围,通过学校和老师的正面引导,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校园新风尚。首先,鼓励学生在家庭里主动承担劳动活动。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家庭内部热爱劳动的氛围,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他们会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活,并且把家务活当成自己的职责。在家庭的每一次劳动,都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契机。其次,在校园内部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主流思想。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劳动精神的教育与宣传,使学生在思想方面热爱劳动,形成劳动光荣和劳动神圣的价值观念。处于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学生会自觉的践行劳动精神,以身边劳动榜样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最后,在校园内部形成良好的劳动保障体系,完善的制度是对高职学生最好的激励。学生在从事劳动活动时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才能让学生们安心的进行劳动活动。
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培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与劳动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劳动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及良好的校园氛围等方面的支撑,才能更好的培育高职学生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