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及治理成效

2022-03-17 07:18张继军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民众

李 建,张继军

(延安大学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客观环境

社会治理离不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场域[1]203-210,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着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因此,为更好理解延安时期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及治理成效,必须深度分析当时的客观环境。

(一)错综复杂的政治生态,缺乏正确的政治方向

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对经济有巨大反作用。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2]。政治指导影响或制约经济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政治领导,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中国共产党开展边区建设之前,陕甘宁边区政治环境十分紧张,甚至较为恶劣,尚未形成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政治生态环境,不仅没有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而使得人民群众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军阀争夺、匪患猖獗、烟毒遍 地、苛政如虎、娼妓暗藏、民生凋敝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3]323。帝国主义及其封建军阀对中国共产党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强力压制,各地驻军对人民惨无人道地迫害,土豪劣绅恶霸倚势作恶,农民长期受封建政府暴政、苛捐杂税等重重压迫[4]。危急时刻,必须找到新生力量带领人民群众摆脱水深火热境地,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彻底打破恶劣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开创全新的发展局面,全面夺取抗日战争胜利。

(二)经济条件落后,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较为落后,严重制约着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共产党开展边区建设之前,此地经济发展动力已接近枯竭,社会陷入无生机的窘境,人民群众的生活极度困难,可谓食不果腹,而且人民群众还面临着疾病、迷信、匪患的生存威胁。另外,工业基础不深厚,工业发展缓慢,仍然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导。同时,地主牢牢掌握着土地、牲畜、工具的主动权,通过提高租价残酷压榨农民,农民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耕种。加之政府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农民负担过重。为此,必须净化社会环境,重新发展社会经济,种植粮食作物。同时,从重打击贩毒行为,净化党员干部建设,纯洁党员干部队伍,真正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提高地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有效保障抗战胜利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

(三)土匪势力猖獗,社会秩序混乱

一方面,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官吏腐败,造成相当严重的乡村危机和社会危机,加之会党横行,灾荒不断,出现大批流民,由此滋生了匪患,上山为匪成为其中一部分流民的生存之路。[5]这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不良的社会环境,诸如“二流子”数量惊人,游手好闲之辈层出不穷,进而为土匪提供有利社会土壤。更为重要的是,匪患的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政权基础,甚至可能弱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根基,对中国共产党长久发展极为不利。如若不有效铲除匪患,社会将会十分不稳,社会关系将会十分脆弱,这就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并深入开展剿匪锄奸行动,营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但是,消除匪患并非易事,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涉及诸多复杂关系,它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政策、制度、机制的变革和设计,需要仔细研究治理策略,从而有效铲除匪患的社会根基,进而充分实施和开展相关配套的、系统的、整体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变革。唯有如此,才能更好根除匪患,才能挽救更多抗日力量,才能获得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抗日战争大局作出真正的服务和贡献。

(四)不良社会风气滋生,二流子现象亟待治理

在长期剥削的背景下,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常常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生活。再加之民众思想相对闭塞,人们精神生活更为贫乏,文化教育极端落后,长期社会动乱,人民群众不得已选择铤而走险、打家劫舍、游手好闲,逐渐沦为“二流子”,但“二流子”和地痞流氓决不能混为一谈,要区分对待。从社会角度看,“二流子”身上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这种习惯在其内心根深蒂固,且会影响更多群众陷入“二流子”泥沼里;从政治角度看,“二流子”群体很容易被敌人利用,很容易走向背离人民群众的道路,会严重威胁边区政权的稳定。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实施“二流子”改造过程,促使“二流子”主体意识觉醒,使“二流子”受到改造并向好发展,积极参加劳动生产。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多措并举进行社会治理。尤其是在“二流子”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他们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既维护了群众利益,又带领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借助喜闻乐见形式,改造二流子

“二流子”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流子通常是好吃懒做、逃避劳动,为非作歹。据统计,延安市当时地痞流氓占延安人口的16%左右。改造“二流子”迫在眉睫,必须使他们改邪归正,参加正常劳动生产,实现自给自足,减轻社会负担。实现组织化治理,形成内部约束机制,成为改造“二流子”的重要载体。相对于个别改造来说,组织化改造的成效更为明显,因此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他们组织起来,促使他们能够互相监督、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克服自身懒惰习惯,逐渐养成早起劳动的好习惯。例如,通过教养兼施,动员“二流子”参加生产,一边给予物质上的救济安置,一边协助并鼓励他们参加劳动。“二流子”的产生有着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只有修复脆弱的社会环境和改良破坏了的社会土壤,大多数“二流子”群体方可得到有效改造。二流子积极参加劳动生产,成为抗日战争的一份子。

(二)借助媒体宣传工具,发挥劳模示范效应

延安时期,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社会治理实践,提升社会治理成效,那就必须要创新更多新治理形式,不断推进社会治理的深度和广度。延安时期,通过树立改造榜样的方式,发挥英雄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见贤思齐”,发自内心地接受改造。首先,发现典型,找到典型,挖掘典型人物背后的奋斗故事;其次,树立模范,借助多渠道宣传模范,激发更多个体和组织的内在潜力;再次,通过宣传凸显榜样的力量,扩大典型模范的良好示范效果。可以说,借助媒体宣传工具,发挥劳模示范效应,成为延安时期常用的有效治理形式和治理手段。为此,延安时期各地都积极借助有效的宣传工具宣传典型模范,让普通大众找到模仿的对象,找到参照的标准,更找到了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三)创新民主选举形式,激发基层群众热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除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外,人民群众也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若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不会轻而易举地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夯实边区政权建设,更是探索“三三制”之创举,推动了民主化发展进程,争取了更大抗战力量。同时,以抓住人民群众利益诉求为切入点,进行土地改革,实施减租减息,平衡和发展多方现实利益,激发了多方主体参与治理的热情,巩固了党的政权根基。从历史实践来看,延安时期探索出众多民主形式,例如投豆法和烙票法就是根据民众实际情况探索的民主形式,贴近民众生活,备受民众欢迎,同时,激发了基层民主的参与热情,促使民众释放无穷魅力,提高民众权利意识,为深化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推力。

(四)重视村规民约作用,形成稳定社会秩序

软法根植于习惯之中,即其即使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介入,也能够在社会群体中统一、普遍地适用,软法惯例中内涵的责任仍会受到群体成员的尊行。[6]村规民约就是一种软法,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弥补了硬法治理的缝隙。[7]从村规民约内在逻辑来看,有两个重要义蕴含其中,即村规民约的功能作用源自内部的激励与惩罚:一是激励机制,强化民众继续行为;二是处罚机制,制止并规范民众行为。只有双重机制才能实现民众行为的规约和限制。进一步说,在这一过程,乡规民约强化了民众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培养了民众的契约精神,这对于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十分重要。延安时期,这一乡规民约确实在稳定乡村社会秩序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全社会建立起了一种新的乡村秩序,规范着乡村社会的行为,为赢得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成效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促进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显著变化,成功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稳定、文化的繁荣,也成功地完成了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其治理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推广的。

(一)物质生产丰富,社会经济趋向良好,奠定了抗战胜利物质基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系统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改造,有效铲除了匪患的社会根基,打击了土匪,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生产环境,民众的劳动果实也不会被抢夺或糟蹋,这是民心所向,更是民众根本利益的鲜明体现。而禁烟禁毒更是取得很大成效,使得民众免于烟毒的巨大伤害,强化民众体质,尽可能使民众参与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这也就维护了延安时期的财政秩序,保障一定的财政收入,从而避免大量财富外流,有效阻止财富被外部掠夺,为抗日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保障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生存。另外,通过“二流子”群体的社会改造,游手好闲的群体变少,二流子们积极参与劳动生产,成为了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总归一句话,通过彻底禁烟禁毒,才可能节约更多社会财富,才可能重建社会环境,才可能积累更多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才能够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更多物质基础和财力基础。

(二)规范民众行为,维护基层治理秩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社会秩序的形成需要基本规则和基本规范,规则之治能够提升民众的守则意识,也可以带来民众的合作意识。也就是说,村规民约作为调整村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能够为乡村治理活动提供规则依据。其规范行为的作用主要通过指引、评价、预测及教育等作用发挥出来,而且,村规民约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治理功能,影响更是深刻也是长久的,其弥补了硬法治理的空缺。[8]一般而言,硬法治理可以保障社会的基本有序化,但很多公共事务硬法是很难触及到的,并非万能的治理手段,尤其涉及乡村治理、邻里关系等,需要用乡规民约、日常习惯等软法治理进行有效补充和有效衔接,形成合力,增强基层社会的活力,推动民众的有效参与和有效自治,进而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换言之,社会治理理念之下新的社会秩序形成的基础性规则已经不是原来的刚性规则,而是现在的柔性规则。[9]

(三)唤醒更多人,稳定社会环境,补充抗日战争力量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指引下,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科学引导和有力帮助下,一些“二流子”经过学习与改造,确确实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树立起了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并且,对大量“二流子”特殊群体的社会改造,唤醒了更多人参与抗日战争。除此之外,延安时期有针对性地开展禁烟禁毒,肃清了抗日根据地内的毒品犯罪,强壮了中国人民的体质,保卫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更是唤醒了广大民众的斗志,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日的信心,夯实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众基础。

(四)稳定社会基础,增强认同,强化中国共产党的政权根基

谁抓住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所在,谁能够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谁就能成为广大民众的最大“救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剿匪锄奸过程,实施禁毒禁烟,制定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稳定了社会秩序;同时,引导广大群众从事正常生产经营,净化了社会风气,积累了众多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除此之外,也为抗日战争胜利积蓄更多力量基础。而这所有的社会治理过程,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真正收获了广大民众最大的心理共识和情感共识,这为全面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也凝聚了抗战时期最大社会群体的彼此共识,切实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建设和政权根基,为进一步净化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奠定良好基础。

结语

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和治理成效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了解延安时期的历史形态有重要意义,也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和启示,为我们新时代维护良好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的实践提供了参考,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夯实国家治理基石。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其中治理有效是核心,治理越有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就越好。而延安时期对“二流子”问题的治理实践恰恰是治理有效的成功典范。它所包含的形成内部约束机制、发挥劳模示范效应、创新民主选举形式、重视村规民约等等一系列重要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强大动力,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协调农户利益与集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性利益,让乡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从而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走进延安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