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流与问题流管理智慧

2022-03-17 07:18蒋己兰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智慧思想课堂教学

蒋己兰

(湖南女子学院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随着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如何正确处理好“管”与“不管”的关系,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智慧。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使出了浑身解数抓到课率、管纪律,课堂看起来有模有样,学生到课率很高,纪律情况良好,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有些教师从不花心思去管这些,反而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良好,教学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不止于维持表面的课堂纪律;教师的‘教’更包含着对这种行为本身的一种管理意味,在教的时候密切关注学生学的需求,及时调控自身的教学行为,恰当处理教学中的固有矛盾,把握和利用教学中的反馈,有目的地对教和学进行恰当有效的管理。”[1]1这就需要教师弄清楚课堂教学中哪些需要“管”,而且一定要“管好”;哪些不需要“管”,“管”了还会起反作用,“不管”比“管”效果更好。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管”好学生的思想流和问题流,就能够“管”到点子上,“管”得恰到好处,非常巧妙的寓“管”于“不管”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与生命成长两个使命”[2]32-35,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管”好思想流,体现课堂教学的自生产性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生产的产品,具有自生产性

培养学生是高校最主要的职能,学生就是学校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是这个产品与一般工厂生产的产品不同,工厂生产的是物质产品,而学校生产的是精神产品。工厂通过设备生产的产品是单向的、机械的、静态的,而学校通过教育生产的产品是双向的、灵动的、动态的。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学校的产品——学生直接“参与自己的‘生产’过程,并且起决定性作用。”[3]111学生的思想或内隐、或外显,直接或间接通过其言行举止体现出来。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生产产品最重要的场所,是师生互动交流最多的地方。在这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授知识播撒智慧的种子,叩开学生的心灵窗口,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学生孜孜不倦向老师虚心学习请教,用心消化每一个知识点,建构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通过“内省”“外铄”等手段,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直接参与精神生产的全过程。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从而生产出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成果。

(二)学生身上存在着天赋的、待开发的思想种子,教师的课堂教学引领着学生思想流的方向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楚廷先生有一条教育公理——存在公理:“人身上存在着天赋的未发展的自然力,或种子,或胚芽。”[4]6可以很好的解释教育为什么能够培养人,就是因为人身上存在着待开发的种子。正如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所说:“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5]13有了天赋的种子,就可以对其进行浇水、施肥和培育,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

我国古代的万世师表孔子有句名言:“性相近,习相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天赋的思想种子都差不多,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不同,思想发展的轨迹也会大不一样。亚圣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四种善端。”[6]27教育对于个体的作用在于扩充善端,开发思想的种子,激发学习自觉。

学生是人,是正在发展中的人。“人的发展,即自己的发展,自我发展,发展后的自己还是自己,获得了新的生命的自己。”[7]146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思想上更成熟,道德上更高尚,知识上更丰富,行为举止更智慧。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可以从“有字书”上学到知识,练好本领,更可以从教师的思想中学习很多“无字书”上的丰富知识,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跟随教师的思想印记前行,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的思想引领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正确的三观是指路明灯,可以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课堂教学信息量大,师生的时空交流频繁,教师的思想浸润于教学内容之中,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管”好学生的思想流,就抓住了学生的思想脉搏,让学生的思想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三)思想流奏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课堂教学不需要说教,学生的思想通了,就会一通百通。学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自然而然就会跟随教师的思想节奏进入到知识的殿堂自由翱翔,达到快乐学习的美好境界。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学生与教师的思想碰撞产生火花与共鸣,达到同频共振的理想效果。

1.追求真理思想。亚里士多德有句至理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真理至上的思想,培养学习信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探究真理的真谛。

每一门课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建构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而不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味同嚼蜡。学生天生具有模仿性,他们会跟随教师的思想继续前行,达到较好的学习境界。

2.“人主义”思想。这是张楚廷先生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和教育生活所持有的系统理论和主张。在他看来,课堂教学管理要“特别关注人权、人性、人格,关注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个性发展和人的解放,关注人的思想、道德与情感,关注人的行为、举止,亦即关注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8]46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强调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教育学生、发展学生。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表达意愿如何,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特别关注。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尊重学生的思想表达,并且予以正确的思想引领,学生就会畅所欲言,放飞自己的思想,行云流水般的倾吐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课堂气氛自然就会非常热烈。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会调动起来,勤于思考,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比如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对新知识的创新观点与探究欲望,甚至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学生的思想就会自然流淌。

3.“五I”教学思想。这是张楚廷先生提出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教学观,指的是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先生认为:“信息宽于知识,兴趣先于毅力,直觉重于逻辑,质疑贵于聆听,智慧高于聪明。”[9]94“五I”教学思想是“实现人美好发展的途径,因为它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非常看重兴趣等非认知心理能力的作用。”[10]108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体会生命美好的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这些表达都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心理活动展开的基础之一。”[4]102学生对所学内容或者是任课教师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不自觉对其产生浓厚的喜爱,进而不由自主产生相应的学习意志行为,并由此产生理想追求,进入到自主学习的忘我境界,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打开智慧之门,遨游知识海洋,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果。并能在兴趣指引下,走向成功彼岸,通往人生新征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输出足够量的有效信息,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瞬间,促使学生迸发出各种各样的直觉,引导学生质疑,恰到好处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展现学生的智慧与才华。这样的课堂,学生思想高速运转,生动有趣,兴致盎然,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低头族”“手机控”,更不可能去做其他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了。

二、“管”好问题流,展示课堂教学的自组织力

(一)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自组织力

高校课堂教学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教师自己都有自己的计划和打算,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风格,具有极强的自组织力。换言之,教师本人拥有自己课堂教学的话语权,只要不违反校纪国法,外界无权干涉。学校只对教师的上课时间、地点作出规定,至于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才艺特长、所授课程性质、特点、学生培养方向等进行确定。

绝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是中规中矩,通过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学生心理以及课程知识体系的感知、感悟和感受,用一些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教授给学生。但也有一些教师别出心裁,匠心独运,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和策略,用自己的才艺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在快乐中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红教师于凡,活生生把一门选修课《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讲成了相声。他将从小学习的相声技巧应用到了大学课堂教学之中,每节课都会在教学内容上狠下功夫。他独辟蹊径,借鉴相声技巧,通过说学逗唱、起承转合、三翻四抖、铺平垫稳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把《孙子兵法》这本用文言文写成的书,非常巧妙地转换成学生喜闻乐见、可知可感且易于接受的形式去教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娓娓道来,跟学生讲事例、谈兵法、说时政,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入浅出,非常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据报道,原本一个班限选100人,却有多达1000名学生参加选课,有的学生三年都没能够抢到线下课,真所谓“一课难求”。2018年12月,于凡主讲的这门《孙子兵法中的思维智慧》入选了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运行6个学期,全国200多所高校将近10万名学生选修,不禁让人感叹高校课堂教学自组织力的强大!

(二)高校课堂教学的关键词是“人”和“问”

高校课堂教学是教师展示智慧与才华的大舞台,学生的习得和感受是一个试金石。一般来说,像于凡那种有着特殊才艺且能够将之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的教师应该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普通知识分子。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好教师,希望自己的课堂是一个魅力四射的场所,是一个愉悦身心的师生互动平台。因此每一位教师都会千方百计设计好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反复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满腹经纶教授给学生。

由于高校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自组织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在完成“学问”这个共同的使命,学问就是学着问,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关键词就是两个字:“人”和“问”。在这里,“人”指的是教师和学生,“问”成了衡量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标准。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那就是“能引导学生常问、多问的老师是好老师,能引导学生爱问、会问的老师是更好的老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问倒而挂在黑板上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11]8-11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询问、追问、反问、质问、拷问、叩问,不管如何问,只要能够引导学生问,慢慢地就会在问中学,在学中问,问出门道,问出方法,问出真知灼见,问出思想火花。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呢?肯问、常问的学生是好学生,爱问、会问、好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课堂并把教师问倒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学生问得越多,说明思考得越多,因而也就会学习得越多。学生问得越深刻,说明问得越好,思考得越独到,认识越深入,当然收获越多,学习进步越快。“聪明的人常问,智慧的人善问,天才的人能够石破天惊,一问惊天下。”[11]8-11学生问着,是问着的人,学问学问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三)问题流彰显课堂教学的智慧与良知

课堂教学是教师中心的“填鸭式满堂灌”还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民主教学模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落实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教师如果能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科学巧妙地设计师生互动,巧妙地解决“人”和“问”,课堂教学就会生动活泼、气氛热烈。如果教师能够把一个一个的问题串联起来,形成问题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问”与“答”中抽丝剥茧、答疑解惑,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练好真本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教师在课堂上的魅力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智慧与良知。如果能够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力,那必定是魅力四射的。而课堂教学创造力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展现问题流,这就是研究式的教学,是循循善诱的有力表现。因为“问题是学问的细胞,一串问题便构成一项研究。一堂课亦应是一个问题串。”[12]282教师用问题的方式言传身教,层层深入,不断进阶,把学生带入到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

比如教师可以从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和教师一起探究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比教师平铺直述、照本宣科的教学效果好得多。紧接着,教师可以用疑问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对话,让问题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当然也就是与学生对话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不断进行角色互换,既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教师答。就像连珠炮似的,一个接一个,形成问题串、问题流。

或许,问题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令人称奇的是答案隐藏在下一个问题之中,或者是夹杂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缝隙中,就像一个隐形的连环套。如果问题本身就是答案,给学生留下无限丰富的想象空间,那才让人拍案叫绝!这样的课堂怎不让人流连忘返、记忆犹新呢?这样的课堂还用得着去管吗?这样的教师不仅可以成为点亮学生心头的指路明灯,更能够成为指引学生前进方向的灯塔。

猜你喜欢
智慧思想课堂教学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