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音乐演出活动的情感动员
——以延安《解放日报》相关报道为视点

2022-03-17 07:18洪艺华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延安群众

洪艺华

(陕西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关注人的心灵、情感等主观方面的情感史研究,近年来已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对理解情感如何在革命中表达并发挥作用有独到的意义,尤其对关注情感在民众动员中的作用问题时,能为革命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在一定时间内,某一个体或群体通过情感表达影响另一个体或群体对某事物的评价和态度发生改变的过程便是情感动员。而“情感要真正发挥作用,变成一个能与革命党政治目标相配合的可控力量,需要具备一整套创造性安排、组织、转化与再造情感的能力,及与之相配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组织条件。”[1]15在这一情况下,借助某一媒介进行情感互动的实践,从而达到情感动员的目的,便成为一个常规的研究路径。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呈现出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诸多特点,社会动荡,民心不稳,抗战形势严峻。同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革命话语体系也亟需构建,为了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力度,密切党群关系,作为政治宣传重要阵地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应需而生。正如外国记者斯坦因所说,“解放日报不只是一张普通的所谓报纸,它是官报,又是中共区域党政军各机构干部的导师。事实上,它好像新民主主义政策的无穷的系统的教科书。”[2]93可见其在延安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位。延安《解放日报》报道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在头版刊登社论、报道时事新闻等时政类文章外,在其他版面还会报道一些社会新闻等反映陕甘宁边区社会风貌的文章,报纸的第四版还开辟副刊专栏,刊登作者的投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与音乐相关的内容,诸如歌曲、演出报道、文艺评论等内容。在音乐类报道中,音乐演出活动等内容因其语言通俗易懂、翔实精彩,配以生动形象的演出图片,能够很好地展现出中共领导下音乐文化发展的直观面貌。报刊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内容是反映延安时期革命根据地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直观体现,也将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音乐文化作品借助报刊媒介进行广泛传播。此外,这类活动报道还能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植其中,并在此基础上借助报刊的媒介形式来具体实践情感动员,因而分析这一类报道可以对延安时期中共如何利用音乐演出等形式在群众中进行情感动员有一个基本认识。

一、音乐演出活动报道的选材依据

音乐演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描述者都是人。更进一步而言,其内容反映的是根据地围绕群众所开展的或者群众参与的文艺表演。延安《解放日报》也不例外,其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更多的是向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大众化氛围浓厚的音乐演出活动形式。音乐演出活动的目的在于面向群众普及音乐知识,提高群众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将党的思想、路线、政策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

(一)报道风格服从总基调

延安《解放日报》接续《新中华报》的传统,逐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陕甘宁边区的舆论宣传领域有绝对的话语权。这一点不仅可以从其刊载的报道中可以看到,从党外舆论也能印证。1944年重庆《新民报》主笔赵超构跟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走访延安,记录了诸多见闻。其中就提到了他关于延安《解放日报》的认识,“《解放日报》正可以算是干部的报纸。它是共产党的正式机关报,……它并不隶属于共产党宣传部,却隶属于比宣传部更高的宣传委员会。它的组织采取苏联党报的办法,社长地位在党内很高,可以出席中共政治局,因而报纸的言论少受人事的牵制。再一层,它还有一个姊妹机关新华通讯社,这个通讯社的稿子供给所有共产党系统下的各种报纸,因而透过新华社,《解放日报》的言论政策随时控制着各地方报。”[3]165一方面能够看出延安《解放日报》所具有的权威地位,另一层面也能看出延安《解放日报》消息的通达性以及其消息的传播能力,这也决定了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能够进行广泛情感动员的可行性。

而且,延安《解放日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奠定了以“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4]为导向的发展路线。并且从贯彻坚强的党性、紧密联系群众、洋溢鲜明的战斗性、倡导各种群众运动等[4]四个维度确立了办报的基本方针。这些方针在具体报道中也有所体现并且发挥着作用。赵超构对延安《解放日报》在宣传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也有相关评述,“第二版刊载社会新闻及各地通讯,最具特色。它强调生产,鼓吹劳动,表扬模范的工作人员,报告劳动英雄的生产计划,以及妇纺、变工队、学校的消息。某家纺纱多少,某地的二流子怎样转变,都不惜以大幅地位染得如火如荼,紧张热烈,对于推动下层工作和转移风气两件事上,这一版的力量是不难想象的。”[3]165从中可见延安《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各类光辉事迹的积极宣传,并在此基础上对边区群众进行情感鼓舞,最终达到情感动员的目的。

也正是在延安《解放日报》自身定位以及文艺方面相关报道服从报纸总基调的基本原则下,延安《解放日报》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选材导向以反映积极向上的边区音乐文化发展情况为主要内容,这也与延安《解放日报》整体宣传风格趋于统一。

(二)内容密切联系群众生活

一方面,音乐演出活动实质是人的活动,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演出活动类的新闻报道,通过消息通告、演出活动简讯、观众与会后的读者来信、宣传性质的官方新闻报道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当时在陕甘宁边区进行的音乐演出活动。借助这些多维度的内容,能够将一个立体的陕甘宁边区音乐演出活动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也有助于增强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动员的效果。

另一方面,音乐演出活动本身大都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且充分体现与群众之间的朴实真切的情感,同时报刊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内容往往呈现出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而深得群众喜爱。如1943年春节期间,音乐家黄钢就记录了鲁艺宣传队演出时的热闹场面。“鲁艺宣传队是集中了我们的快乐情绪来游行的。从南门到北门,从古老的城墙外边一直到东区的乡村,人们都跟随它。它的到来,给延安假日的街头情景,制就了有代表意义的、热闹的图画。它这乐队除锣鼓铜钹与笛外,还有七个小提琴,老百姓称之为‘洋琴’的。‘洋琴’奏起来,那首先是天真童味的、逍遥自在的弦声,伴随着两条结满了花絮彩饰的‘旱船’上场。‘旱船’摇荡着,人便唱着。”[5]观看演出的群众始终跟随着演出队伍,从城市街头到乡间集会,那种欢快、欣喜之情从群众的热情中直白地流露,自然而又真诚,这正是革命情愫直击人心的关键,将精彩的演出与群众的热情相结合,促进情感动员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黄钢谈及对演出活动的认识时指出,“人们在听取音乐,在听取艺术中的解答。虽然历史事实早已把我们所注意的问题都清楚解答了。……但是这宣传队,倒底通过最通俗方便的办法,来作解答。让老百姓很快就听懂了,废约的喜事,完全是人民自己的功劳。”[5]从这一认识中不难理解音乐表达与群众之间产生的最通俗的情感沟通。

正是因为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延安《解放日报》中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在语言上质朴亲切,内容上反映党与群众之间密切的互动交流,在此基础上使其能够最大化地发挥情感的调动作用。

二、音乐演出活动情感的表达角度

在延安时期整体办报方针指引下,延安《解放日报》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可以分为三类:群众自发组织性的活动报道,官方组织或引导性的活动报道,以及评价总结性的活动报道,呈现出革命根据地浓厚的音乐文化氛围。

(一)群众自发组织性的活动报道

群众自发组织的音乐演出活动是刊载数量最多的内容,这一类报道内容展现了多样化的音乐演出活动形式,直接反映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演出活动情况。如1944年2月25日的新闻《陇东深入拥军、生产、防奸宣传,农民纷纷成立秧歌队,“社火”旧形式新内容大受群众欢迎》中便提到,“作为民间文艺形式的‘社火’,自旧历新年以来,已在各地展开广泛的活动。除有七个‘社火’是由各区党政帮助组织者外,有更多的‘社火’团,则都是由群众自己组织起来的。他们自正月初四五即开始活跃地在各个村庄宣传拥军、生产、保卫丰衣足食的边区……其内容都是反映群众拥军与生产热潮,以及群众防奸斗争等等,这些都是群众所熟悉的,所以每场都博得全场叫好。”[6]秧歌、社火等表演都是最传统的民间音乐演出活动,而将拥军、生产、保卫丰衣足食的边区等内容与传统演出相结合,在密切党群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到群众中间,为之后群众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官方组织或引导性的活动报道

由党组织、政府部门发起的音乐演出活动的影响力及政治宣传力不容小觑,这一类活动报道内容往往采用互动过程式的记录方式,能够展现音乐演出活动的实际场景,再现活动现场的热闹场面,进而达到感染、影响读者的效果,以带动更多群众乐于参与此类活动。报纸中记载一则题为《从读者中来:娱乐和教育结合》的读者来信。一位叫柳静的读者,介绍当时在王家坪举行的一场群众晚会。在一个大礼堂中,活动组织者和参与的群众聚拢在一起,玩着“击鼓传花”和“明七暗七”的游戏,游戏失败者会受到惩罚,表演唱歌等形式的节目,或者是回答诸如“我党向国民政府提出的四项要求是什么?”“国民党军队为什么老打败仗?”等问题。答对了会发奖品鼓励,答错了就由知道答案的参与者回答或由教员讲解。[7]这样在晚会中将音乐演出活动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方式,让参与的群众易于、乐于接受。

读者柳静在来信中谈及感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把娱乐和教育结合起来的方法。这些问题都是平时教员讲过的,现在借娱乐的机会提出来问,既可以测验那一个人学习好坏,又可以借此复习,答不出的,在这笑乐欢娱的空气中,也不会觉得难堪,但无形中却可以给他一种激励,使他以后更用心听讲。据说这种晚会在王家坪曾举行多次,而且收到了效果。故特写出,以供各机关参考。”[7]这一感想直接点出了活动的意义,一方面显示出这类官方组织、引导的活动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将知识学习与音乐演出活动巧妙结合;另一方面,以“柳静”为代表的读者群体,也代表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中的大众叙述形象,充满亲切感。

(三)评价总结性的活动报道

延安《解放日报》在对音乐演出活动进行报道时,真实还原了文化宣传的场景。一方面,是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报道,展现延安时期党对音乐演出活动给予大力支持的态度;另一方面,在报道中也会及时指出活动举办过程中暴露的一些偏差问题并进行纠正,彰显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原则的追求和贯彻。如1944年9月9日的报道《固临各机关整顿俱乐部》就指出,本县机关俱乐部工作,去年因人员调动,无人负责,陷于停顿,致影响工作、学习与生产的活跃。在此期间,固临县包括音乐演出活动在内的各项文娱活动陷入停滞。直到日前才再次引起县政府的重视进行补救。[8]这则报道首先对近期发生现象进行客观报道,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现象批评指正,即强调面向群众的音乐演出活动对组织者来讲要高度重视,持续进行,不能随意放弃。对群众而言,则展示出中国共产党坚持组织开展音乐演出活动的决心。

总之,延安《解放日报》中通过多种报道方式来体现差异化的情感表达,并展现党群之间围绕音乐演出活动产生的情感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音乐演出活动有机结合,潜移默化地在群众中实现情感渲染,转变群众对音乐演出活动的理解和认识,借助优秀的音乐演出活动对群众进行情感引导,最终达到情感动员的效果。

三、音乐演出活动的情感动员特征

音乐演出活动的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无论是音乐表演、音乐文本创作、还是以音乐为形式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是围绕各个层面的人所开展的。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可以看出这些刊载的活动在情感表达方面有共同的特征,这也是此类报道能够发挥情感动员作用的重要因素。

(一)体现党的领导,彰显党性本位原则

在经过长期探索打磨,延安《解放日报》确立了以贯彻坚强的党性、紧密联系群众、洋溢鲜明的战斗性、倡导各种群众运动[4]四个维度为导向的办报方针,逐步实现“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同时要使它成为天下人的报”[4]的办报初衷。同时,延安《解放日报》编辑社对文艺方面的报道内容也有专门认识,指出要注意延安《解放日报》的党报性质,对报纸中文艺方面的内容加强思想认识定位,不能搞成“甜点心”,须与报纸的整体基调相一致。[9]59报刊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充分贯彻了这一特征,不论是何种类型的报道都能看到中共的领导作用。

此外,在延安《解放日报》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内容中还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类组织往往是各类演出活动的组织者及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传播者,这一特征使得各类音乐演出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也正是因为中共对相关活动的领导,所以在音乐演出活动的报道记述中,对传统音乐演出活动的改造以及音乐工作者对新旧不同形式音乐演出活动的认识等能够反映中共对音乐演出活动领导作用的内容,在延安《解放日报》中多有体现。

(二)贴近群众实际,牢固党群互动关系

延安《解放日报》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宣传媒介来发挥其作用,并向读者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大众化氛围浓厚的音乐演出活动形式。毛泽东曾指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10]534音乐演出活动目的在于面向群众普及音乐知识,提高群众的音乐文化素养,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1943年延安《解放日报》的社论在谈论春节文艺活动的成功时,便指出了几个要素,“首先是因为反映了群众的现实生活、实际斗争,反映了群众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因为它们的表现形式符合于群众的实际,语汇语法是群众的语汇语法,容貌服饰是群众的容貌服饰,腔调姿势是群众的腔调姿势,离开了这些,则内容的真实性就无法表达;第三是适当地采取了并提炼了群众旧有的某些艺术传统,譬如歌谣、年画、戏装、秧歌舞、秦腔、郿鄂等等,利用了其中可以利用的东西,而舍弃了其中应该舍弃的东西。”[11]也正是基于与群众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得音乐演出活动的群众感染力更为凸显进而到情感动员的效果。

(三)凸显引领地位,塑造优良政党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就是本报的使命”[12],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就已将其地位进行说明。同时在抗战时期,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了解较为有限,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以延安《解放日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作出了突出贡献,延安《解放日报》也逐渐成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政策主张、引领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延安《解放日报》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从音乐文化入手,将富有朝气、生机勃勃的根据地面貌对外进行集中展示。通过报道根据地社会的实际状况,有助于向外界展示真实的革命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塑造中国共产党优良的政党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推动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音乐演出活动中展现的生活场景,也有助于拉近群众的情感,从而对根据地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起到积极作用。

延安《解放日报》中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报道为组织者、参与者、见证者营造一种共情的氛围,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三者情感的调动,以达到情感动员的效果。这是刊载音乐演出活动类内容的最终目标,也是报道内容选材时考虑的深层次意图。

总的来讲,音乐演出活动的几个维度的情感特质是不能轻易割裂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确保了报刊刊载的音乐演出活动内容在基本方向上保持正确的宣传导向,与群众紧密结合则为音乐演出活动能在陕甘宁边区为群众接受进而发挥作用奠定基础,而通过音乐演出活动的报道塑造出的中共优良政党形象则为陕甘宁边区长期的发展营造了光明的远景,并且在一定意义上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结语

延安时期,利用报刊等媒介充分进行战时群众宣传,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情感动员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拉近了中国共产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成为陕甘宁边区根据地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延安《解放日报》中关于音乐演出活动报道的梳理,不难发现,中共在借助报刊媒介进行宣传时非常重视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并且充分认识到群众的情感依托对于边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在进行音乐演出活动报道时,也试图寻找与群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加强群众对中共相关政策的认同和支持宣传。

其次,音乐演出活动能够作为一种情感动员的方式,与音乐表演自身的特性也有密切关系。时任延安合唱团团长的乐濛在讨论延安合唱团的成长历程时便提到,“在工作上我们要根据整风的收获,将我们的活动——工作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主要的、不是次要的、经常的、不是灵感的,搬上街头,不仅面向着群众,而且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将歌咏交给大众,作为广大群众斗争的武器,……更加雄亮的歌唱着群众的斗争!歌颂着抗战的胜利!”[13]从中不难看出,艺术工作者自身对于音乐演出活动情感动员效果的认可,将音乐作为斗争武器,将音乐演出活动作为表达情感的战场,进而再通过报刊这一宣传媒介进行推广,三者的共同塑造下,必然使得音乐演出活动在内容形式以及感染力表达方面趋于成熟,并最终成为中共理论宣传阵地中的一把利器,在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延安时期音乐演出活动通过延安《解放日报》这一报刊媒介,使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进程与群众的革命热情进行交融,进而激发群众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群众在参与音乐演出活动的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初步了解到深入理解再到自觉运用,从而实现情感上的互通与精神层面的共鸣。而音乐演出活动这一轻松愉悦的形式,又使得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自觉关注自身个体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延安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