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构

2022-03-17 07:16陈小丽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课程

陈小丽,曾 彬

(西华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近年来,“文化自信”口号响彻全国,各类各级学校络绎不绝地开展有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以此响应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但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和盲目排外,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1],若对外来文化持消极、否认的态度,不免会陷入“文化固步自封”的窘迫境地中。同时,信息科技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各大新闻报道下有关他国文化的负面性评论,对外来文化、外国公民的歧视与排挤以及青少年身心受控于不同文化间的矛盾等问题都向21世纪的教育敲响警钟,因此,我国多名教育学者相继呼吁各类各级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早在1996年,朱永新教授就立足于21世纪提出国际化社会的发展将催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前瞻性展望[2]。我国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将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相融合[3]。姜勇教授立足于新冠疫情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幼儿园应开展尊重多样性的“国际理解”课程[4]。

随着国际化社会的到来,人口、信息的快速流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将会接纳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幼儿[4]。幼儿也将与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同伴共同玩耍。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阶段,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国际理解启蒙教育,以此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包容差异并尊重多样性的世界公民是其使命所在。今天,大多数国家,如英国、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幼儿园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形式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如美国幼儿园的反偏见教育,加拿大、韩国幼儿园的国际理解教育等。不论是反偏见教育,抑或是国际理解教育,都旨在为树立“促进世界和平、推进休戚与共”的价值观而努力。事实上,中国的幼儿园也早已开设了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比如多元文化课程、国际礼仪课程等。盼望我国幼儿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将理解、包容、友爱的种子在幼儿心中植下,开出和平之花来。

一、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为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国际理解教育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6年提出,理念背景伊始缘于二战后和平、生存成为世界首要议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宗教的群体和个体之间相互了解,彼此包容,互相尊重,并能合作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是理念的目的所在,“和而不同”是其基本原则[5]。国际理解教育包括环境教育、和平教育、人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外延理念[6]。需要区分的是,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与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两者同源但异途。前者帮助幼儿认识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后者更强调培养幼儿对文化持理解与尊重的态度,二者是从认知升华至情感、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的关系。基于多元文化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就在于将多元文化的认识升华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幼儿的生活中无处不含有文化,其思想也被文化塑造着。基于对幼儿日日接触的现实生活及其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的考虑,研究将国际理解聚焦在多元文化上,以此探讨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建构。所谓文化,“即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积淀”[7]。而理解不局限于认识,它包含认知层面与情感层面,前者意为对外界的了解、领会和把握;后者意为对外界的包容、体谅与尊重[8]。也就是说,对于世界多元文化,仅停留在认识层面不足以培养幼儿具有国际理解素养,应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从浅表认识升华至理解与尊重世界文化,进而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基于此,我们将“予幼儿观世界以理解,以包容,以友爱”作为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即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存在意义,包容事与物千差万别的不同,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习俗的人或同伴友好地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上。

二、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践基础

在学者们的研究下,国际理解教育被引入中国,但其目前主要融合于中小学课程改革中,在学前教育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均将国际理解教育提升至面向区全体师生的高度,其中,上海市黄浦区瞿溪路幼儿园作为黄浦区教育局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基地,其开展了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此外,笔者搜索并整理了五所幼儿园(三所公办幼儿园、两所民办幼儿园)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发现,这五所幼儿园不仅均开展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的“文化自信”课程,同时也探寻多元文化元素,或将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相融合,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这些率先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幼儿园,用实践向我们证明:第一,国际理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为根基,多元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不冲突且可交融,文化交融抑或是冲突,在于我们培养儿童采取何种眼光和态度看待多元文化。第二,基于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可落地。这五所幼儿园均位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教育水平较高地区,其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是顺应时代变迁和国家人才培养需求做出的行动,为各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树立了典范。各个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展的众多经验也启示我们,幼儿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帮助幼儿认识并体验中华文化与他国文化和风俗,是了解与适应世界的最好方式;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途径;也是帮助幼儿打下国际理解基础,培养国际视野的关键一环。据此,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也就此凸显。为了实现经验互通和更好地探寻课程的实践路径,我们将在课程建构部分分享这五所幼儿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践课例。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为课程开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它制约着课程目标设定、内容选择与实施[9]。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引下,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以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根基,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帮助我国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之挑战,着眼于为幼儿提供适应国际化社会之需要来开展。

(一)以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为根基的价值取向

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是个体对国家产生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也是中国人民昂首立于世界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身处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的时代就决定了必须树立我们首先是中国人,其次才是与世界对话的人的价值信念,进而决定了国际理解应以中华文化认同与自信为根基,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应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为根基。这一价值取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和中国公民的责任担当。中华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愈发凸显,近年来,中国为全球治理奉献的中国智慧、提供的中国方案深受他国认可,这些经过五千余年历史岁月检验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的智慧源泉,为全球治理做出了贡献。而作为中国公民,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既是我们的责任担当,也为我们在多元文化交汇中仍坚持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打下一针强心剂。国际理解并非全盘接收外来文化,而应建立在对自身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理解外国文化。因此,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引导幼儿学习并认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意识,面对他国文化时才能内生不卑不亢的底气,以更好的姿态与世界文化对话,进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世界。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现今国际上的冲突与矛盾不断,究其本质,是文化差异所孕育的不同价值观导致的,如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与自由,中国教育历来就追求集体主义和共性的培养[10]236。面对多元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就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11],并明确了“五个坚持、四个不变”,其中“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表明了我国“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应对全球化趋势的智慧结晶和思想指引,旨在宣讲和平、尊重、休戚与共的价值观。理念所指引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旨在引导幼儿怀揣着好奇心拥抱、感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并对与中国文化相异的人或物持理解、尊重的态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65个国家也一致认为培养具有公正及尊重多样性价值观的幼儿是学前教育价值所在[12],这一价值与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核心价值道同契合。因此,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展应以幼儿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为价值取向,培养在国际化社会中的儿童包容多元文化,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应对21世纪人才培养之挑战的价值取向

信息化与科技化时代推动国际之间频繁的思想碰撞和贸易往来,进而加速社会资源的流动,也使得我们正被丰富冗杂的信息和知识洪流所淹没。为了应对科技化、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2010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3]2016年,我国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均被囊括进“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之中[14]。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均建议向幼儿介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文化与艺术,并培养其理解与尊重的品质[15]35,59。显然,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并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皆为幼儿所需,万不可顾此失彼。国际理解重在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这一素养应国际化社会而生,旨在培养21世纪的人才。学前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传递纽带、人才培养的软武器,自始至终都承担着教育强国之责。将各国优秀科学知识、文化技术带入幼儿园中增长幼儿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应是幼儿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又一价值取向。

(四)帮助幼儿适应国际化社会之变化的价值取向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16]183,换言之,幼儿深受社会文化传递给个体特定的风俗、信仰和价值观所影响,其受思想指导的言行无一不代表所处时代文化浸染的成果。多数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幼儿生理、认知与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该时期所接收的教育与所接触的文化、环境为其发展奠定基础。当今之幼儿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多国家、多民族的社会,各国依托其当地的地理、人文等资源,沉淀了各色文化,形成了不同文明。诚然,国际化社会的发展加速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但是,文化差异所致的文化冲突也愈演愈烈,本民族文化认同也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亟需思考:如何引导幼儿认同中华文化并树立文化自信意识?如何帮助幼儿协调面对陌生文化与已知经验所造成的认知冲突?如何着眼于帮助幼儿适应国际化社会的变化?这将是幼儿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以幼儿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也是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四、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三维目标观

“核心素养”又称为“21世纪素养”和“21世纪技能”,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该项目发轫于20世纪,发展于21世纪信息化、科技化时代背景下[17]。2016年,我国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自此,“核心素养”一词被广泛运用于我国幼儿园课程中。“国际理解”这一项应全球化时代而生的综合素养是“责任担当”这一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它既是课程目标,也发挥着课程设计的导向作用。基于此,挖掘《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责任担当”两大核心素养,与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认知、情感、能力三维目标揉为一体。

1.以认识为导向的认知目标

旨在向幼儿介绍多元文化,丰富其认知。第一,培养幼儿的文化基础,初步认识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包括国家经典文化象征、著名的建筑、艺术作品、饮食、节日文化、特色习俗等。第二,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语言和肤色的人。

2.以理解、尊重为导向的情感目标

旨在启蒙幼儿的国际意识,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树立尊重多样性的价值观。第一,基于幼儿对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感受他国的文化,面向多元文化不胆怯、不排斥、不歧视。相反,换之以乐观、积极的心态体验多元文化,进而理解并尊重具有文化差异的人和物。第二,建立初步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培养理解和包容的态度,树立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意识。

3.以行动为导向的能力目标

旨在引导幼儿从行动上体现国际理解素养。第一,能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不用诧异且惊讶的眼光看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肤色的人,并愉悦、大方地与人交往。第二,能辨别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象征,如国旗、国徽、国家标志性建筑等。第三,初步培养幼儿在信息洪流下识别他国的糟粕文化,面对不良文化具有明辨是非、知晓对错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遵循两大原则,建构两大文化体系

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是世界多元文化的载体,将多元文化知识传承并迸发理解与尊重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分析幼儿园的实践课例发现,当前幼儿园主要选择节日文化、建筑文化以及饮食文化作为课程内容。为了课程内容体系化,我们尝试基于两大原则,建构两大内容体系。

1.课程内容选择遵循适当性、生活性原则

首先,遵循适当性原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18]5。其中蕴含了课程内容构建的原则之一,即适当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内容适宜。第一,内容文化所传递的价值观应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为根基;第二,课程内容应该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幼儿能理解的。另一方面,内容适量。世界的文化丰富多彩,但并非眉毛胡子一把抓,切忌将文化知识机械堆砌,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辨识度高、有特色的文化介绍给幼儿。其次,遵循生活性原则。幼儿以直接经验为主来建构自己的认知世界,而生活是幼儿直接经验的主要来源,也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尽管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看似与幼儿毫无干系,然而,尤瑞·布朗分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告诉我们,幼儿被宏观生态系统即文化与社会阶层潜移默化的影响着[19]538。在全球化下,不论是虚拟世界还是现实环境都充斥着多元文化。因此,从幼儿的生活中选择多元文化,并带着课堂所学文化走进生活中去,更真实,也更易于幼儿理解。

2.建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课程内容体系

首先,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所处社会的常见文化载体,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物质文化包括:第一,国家象征物文化,如国旗、国花、国宝、首都等知识;第二,饮食文化,主要指各个国家的主食和特色饮食等知识;第三,服饰文化,如旗袍、纱丽、和服等知识;第四、代表性建筑文化,如塔、桥、剧院等知识;第五、艺术文化,包括幼儿歌曲、舞种、美术作品等知识。其次,非物质文化包括:第一,人文化,主要指不同国家的人的肤色、发色、外形普遍特征等知识;第二,语言文化,如英语、日语、韩语、泰语等幼儿日常能接触到的语言知识;第三,节日文化,如圣诞节、万圣节、火把节、感恩节等知识;第四,礼仪文化,如中国的握手礼、法国的贴面礼、泰国的合掌礼等礼仪知识。以上两大内容体系的各类文化相互联系,切忌割裂开来。

实践课例1:金生幼儿园K3大班课程内容之世界建筑艺术。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了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紫禁城、巴黎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幼儿通过绘画、拼积木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建筑艺术的理解,进而表达自己[20]。该课例融入了物质文化体系中的建筑文化,丰富了幼儿的认识。

实践课例2:常州市怀德苑幼儿园课程内容之节日文化。随着Jingle bells音乐声的响起,幼儿跟随老师跑圈进入充满圣诞氛围的教室,玩起了我国民间盛传的击鼓传花游戏;跳起了兔子舞;还表演起了各种节目。最后,圣诞老人给每个幼儿送上了精美的圣诞礼物[21]。西方节日文化元素与中华传统文化之民间游戏元素的有机融合,帮助幼儿在认识圣诞节、体验中国民间游戏的同时也形成了对国外节日文化开放、包容的态度。

(三)课程资源:依托绘本,融入环境

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22]97。如何依托幼儿园已有条件,将这些文化资源整合,成为可用的课程资源呢?我们借鉴了幼儿园的实践课例,并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整合和扩充。

1.以绘本为载体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

绘本不仅文字简洁易懂、画面色彩丰富传神,而且蕴含教育意义。除了金生幼儿园投放的一系列绘本,教师还可以选择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倡导尊重、理解多样性的绘本作为课程资源与幼儿分享[4]。如体现节日文化的《阿罗在北极》;还有认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绘本,包括《你好,世界》系列、《环游世界图画书》系列、《世界的一天》《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在天上》《非洲的大南瓜》《环游世界做苹果派》等,这些绘本旨在向幼儿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特色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再如《拥抱》《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新同学阿尔法》、Peter Spier创作的《people》等引导幼儿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并培养其尊重差异、与人友好交往的绘本。值得一提的是,吉尔·比特作家的《米莉茉莉丛书》风靡全球,只因丛书蕴涵种族平等、世界多样、文化多元等价值观,致力于培养在地球村生活的幼儿具有宽容、接受差异、富有同理心、尊重多样性等品质。“我们看起来不一样,但我们心是相通的”是拥有不同肤色的主人公米莉和茉莉的宣言。这是一套充满爱的丛书,笔者每每阅读后如被阳光围住般从心底生出温暖的种子来。

实践课例1:金生幼儿园绘本资源的利用。金生幼儿园搭建了独立的绘本馆,绘本馆里投放了不同语言的绘本和不同学科主题的绘本。如《The Mixed-up Chameleon》绘本引导幼儿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动物如大象、狐狸、北极熊等,同时,绘本所蕴含的认可自己的价值观也可引导幼儿认识自己。再如《The Earth Book》绘本,不仅向幼儿传递保护地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幼儿通过具体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3]。

2.以环境为载体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

《纲要》指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隐性课程,幼儿的身心都被环境所传达的文化气息所浸染。首先,建构多元文化的物质环境。一方面,在幼儿园环创布置、区角活动中展示多元文化元素,如提供各国特色服饰,播放各国的幼儿歌曲和舞蹈、影视作品等。另一方面,利用本土场馆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通过教师或父母带领幼儿实地参观方式、线上参观方式,让幼儿感知多元文化气息,丰富幼儿的见闻。其次,营造平等、尊重的精神环境。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互相尊重的。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幼儿的意愿,正确看待幼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要求教师具备国际理解素养,对与我国相悖的文化理念持理解、包容与尊重的态度。同时,引导班级里不同生活背景、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同伴愉快相处。我们只有让多元文化源于环境,也融入环境,才能将理解尊重多样性的理念融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

实践课例1:卓英国际幼儿学院环境资源创设之“环球之旅”游园活动。此次活动将带幼儿游玩三个国家,分别是墨西哥、中国和日本。墨西哥主题班级融入国旗颜色元素装扮墙面,将墨西哥游戏“Hit Piñata”的报纸和纸板元素做成装满糖果的人偶悬挂在横梁上。而一进入中国主题的班级,映入眼帘的是挂在门上的红灯笼,电视上摆放着脸谱,班级墙上粘贴着一系列课程留影,如皮影戏、糖葫芦和造纸等课程的照片。日本主题的班级则布置了日本食物、动漫人物的素材,如哆啦A梦、寿司、樱花、富士山等[24]。

实践课例2:北京新中街幼儿园东棉花幼儿园博物馆资源利用之“云游博物馆”课程。幼儿分别在线上游览了故宫、圣彼得堡艾尔米塔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如,云游故宫,幼儿利用绘本、诗歌和视频云游故宫,了解故宫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云游圣彼得堡艾尔米塔博物馆,欣赏法国画家博纳尔的画作,并自己制作动物作品[25]。疫情当头,幼儿园利用博物馆资源,使幼儿足不出户就可观世界文化。

(四)课程实施:以理解为核心,依托三大活动形式

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于教育实践的具体过程,也是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几所幼儿园主要通过五大领域活动和主题活动形式,既围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课程,也开展了融入多元文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据此,我们尝试构建以“理解”为核心理念,遵循根基性与生活性原则,依托五大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区角活动三大活动形式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1.课程实施以“理解”为核心贯穿全过程

幼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应有认知与情感的参与,换言之,不仅应扩充幼儿的知识储备,还应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唤醒其善良之情,激发其同理心、同情心和正义感。因此,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应以理解为核心理念贯穿活动全过程。首先,多彩的多元世界我们理应宣扬,而在角落里引人悲悯的现实也应向幼儿客观、适量的介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不要引导孩子回避人类生活的阴暗面。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的生活中不尽是欢乐,也有悲伤。要让孩子的心里也有他人的忧愁。”[26]108教师可以围绕生存、苦难生成几期国际理解的主题活动,如被战争破坏了国家的人民如何生存?非洲人民的艰苦生活、疫情下的印度人民等主题课程,以此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正义感,更多地包容身处不同处境的各不相同的人们。其次,教师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各个国家、地区的历史、习俗和节日等文化,并理解文化存在的意义,以此丰富自身的多元文化素养。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不是将各类文化单一的堆砌或讲解,应注重对文化的升华。每一种文化的积淀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帮助幼儿认识文化产生的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存在意义。

2.课程实施遵循根基性、生活性原则

首先,遵循根基性原则。需要坚定的是,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依旧是幼儿园永恒的教育主题。因此,不论选取何种教育形式,课程的实施需要以优秀的中华文化为根基,由本土文化辐射至世界文化[27]。换言之,即引导幼儿先认识当地特色文化,接着认识56个民族文化,再上至以国际为视野的全球文化;引导幼儿尊重和包容同样肤色的黄种人,再将尊重和包容的品质迁移至来自世界各国与我们“不同”的人。其次,遵循生活性原则。如何将课程知识与生活中的信息相融呢?可以在课程实施前后,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餐厅、超市、游乐场等地,或者电视、广告等信息,都能看到各类文化资源,它们对幼儿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仅仅只是无法将相关知识同化和迁移。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要做的就是帮助幼儿通过课程所学,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含有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这些文化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提供了便利。

3.课程实施依托五大领域活动、主题活动和区角活动

首先,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主要通过附加生成的形式汇入五大领域活动中,各领域已经预设好的课程内容不发生变化。比如美术活动《我是黄种人》为预设课程,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融入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生成《白种人》《黑种人》的美术活动,以此让幼儿在认识中国儿童外部生理特征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国家的儿童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其次,主题活动将两大文化内容体系动态分为若干主题,每个主题内容可有机重构,从幼儿身边的本土文化开始,以本土文化为窗口,打开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门。以饮食文化为例,构建一则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围绕各国饮食文化进行,如中国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食,再介绍国外的美食,如美国主食是面包、汉堡,泰国是手抓饭,日本是料理,韩国是烤肉等。再次,各个区角活动中皆可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资源,如将服饰文化、艺术文化融入到表演区中,将含有国际理解元素的绘本添入图书区角中去,在美食区角投入各个国家的特色美食如面包、披萨、火锅等食材。

实践课例1:瞿溪路幼儿园语言领域活动之戏剧英语课程。外教老师将西方的戏剧元素融入中国的民间音乐游戏“小兔子乖乖”,带领幼儿走进童话王国,幼儿夸张的动作、灵动的表情和童真的肢体动作生动的表现了活动主题[28]。将英语与中国民间音乐融合,这是一场中西方文化从共存到共生的语言领域活动。

实践课例2:卓英国际幼儿学院主题活动之我们的中国之旅。在十月一日国庆节这天,老师带领各个班的小朋友认识了中国的国旗,通过拼图认识了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带领幼儿亲身体验制作了汤圆、饺子并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最后,自己写汉字、捏陶泥[29]。这一系列活动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通过看、尝、摸等方式,在生活中感受祖国,认识“中国”。

(五)课程评价:主体、内容与形式一体多元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的一系列环节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包括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果的分析和判断,旨在通过课程评价,对课程各个环节进行检验,进而调整和改进课程,使其更加完善。一堂好课,应是幼儿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教师与幼儿思维相互碰撞、既预设又有生成、朴实无华且真实的课[22]。

1.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和幼儿

首先,教师应该评估:第一,教师对多元文化是否持有偏见和刻板思维,抑或是给文化贴上优劣的标签,这关系到课程所传递的价值观是否公平正义;第二,教师在教学时是否仅停留在表明知识的讲解上,是否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是否将“理解”贯穿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第三,教师是否了解并基于班上幼儿的不同文化背景来选择内容,是否考虑到了不同文化背景幼儿对文化的敏感性等。其次,幼儿对课程的评价即在儿童视角中的课程是什么样子的。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肢体语言、表情、神态、注意力等无一不透露着对课程的评价。幼儿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对象,幼儿对课程的评价是发挥其主体价值的途径之一。所以,科研人员或园长及教师在评课时,对幼儿进行观察是评课的重要依据,教师也应听听幼儿的心声,关注幼儿的诉求。

2.课程评价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和课程实施

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需要评价:第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是否帮助幼儿认识世界具有代表性的多元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第二,是否激发起幼儿对各色文化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面对多元文化不排斥、不胆怯、不歧视;第三,幼儿在面对不同文化和不同的人时是否做出表示友好和尊重的行为。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需要评价:第一,需要分析内容的选择是否遵循了适宜性、生活性原则;第二,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应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第三,文化内容体系是否囊括幼儿在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多元文化。再次,在课程实施环节需要评估:第一,活动形式是否体现出了预设性与生成性的有机结合;第二,课程实施环境是否融入了多元文化的元素;第三,在课程实施方法上,既关注教师的教法,也关注学生的学法,比如教师导课选择了故事导课法;第四,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是否有机衔接,包括教师的导课、讲课、结课以及活动延伸的衔接。

3.课程评价方式采用表现性评价辅之以档案袋评价进行

表现性评价是评价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对被测者的态度、行为及其作品进行评价的方法。幼儿的艺术作品、平日言语、对待同伴的态度和友好行为、外国歌曲和舞蹈的表达、对绘本的解读等都是幼儿的表现。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重点并不全在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对幼儿的态度和日常行为的培养,因此,采用表现性评价可以记录幼儿的真实情况,以此来对课程进行评价。而辅之以档案袋评价旨在对幼儿在这门课程中的发展进行长期追踪,教师可以将能表达幼儿多元文化素养的艺术作品、照片、录像等材料都收集在档案袋里。档案袋制作的过程不仅可以将幼儿的学习瞬间留存,还可以加深教师对幼儿的了解。

目前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构的相关研究还较少,但令人欣喜的是,多所幼儿园均以各种形式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这实则是学前教育应对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在实践层面做出的行动。基于多元文化的幼儿园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建构是学前教育紧跟教育步伐和对各教育政策的回应,旨在分享课程建构思路,从课程价值导向和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的选择上以及课程实施和评价上力求符合学前阶段幼儿的认知特点,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符合幼儿园将课程落地的实践需要,希望能为各幼儿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幼儿园幼儿课程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我爱幼儿园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欢乐的幼儿园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爱“上”幼儿园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