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执照”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02-25 02:53谢雅倩杨晓萍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参考点编码培训

任 惠,谢雅倩,杨晓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北碚 400715)

一、问题的提出

“家长执照”是家长在经过学习与考试后获得的证书,与其类似的还有“父母持证上岗”“家长持证上岗”“星级家长执照”等形式。“家长执照”的兴起源自社会发展对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与水平的诉求。2020年,“教育内卷”一词流行,折射出家长的育儿焦虑和教育生态的破坏,同时家长的盲目与焦虑也反映出其教育观念的偏差与自身教育水平的不足。2021年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要减少学校的作业布置量,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在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上课。然而,面对孩子更多的在家时间,如何进行家庭教育,也对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考验。2021年10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通过,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促使父母提升教育能力与水平。

“家长执照”由来已久,欧美等国家早有实施,我国北京、广东、台湾等地亦探索出相关经验[1],在破除“内卷”,落实“双减”与加强家庭教育的新形势下,“家长执照”能否成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助力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待探索。研究分析了影响“家长执照”认同的因素,以期为探索有效的家长学习途径做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以知网、维普、万方平台“家长执照”的相关文献、网页新闻报道、视频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借助Nvivo11对相关资料进行编码,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建立节点,形成框架,分析影响“家长执照”认同的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研究以“星级家长执照”“父母持证”“家长持证”“持证上岗”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上进行检索,得到2000-2021年间约50篇相关文献,剔除重复和无效的文献后得到33篇有效文献。再通过百度、微信、微博等平台选出7篇网页报道、8个案例和5段视频,共计53份材料,涵盖了幼儿园和中小学家长群体。研究采用的Nvivo11工具是由澳洲QSR公司设计的具有强大的编码功能的软件,是一种用于质性数据分析的工具,便于将某一主题的信息汇总,并帮助研究者快速捕捉信息点[2]。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第一步,阅读文本。为方便编码和保存资料,研究者先将以上资料转为word文档,再导入Nvivo11 plus版进行编码。之后对这些文本进行认真阅读,以熟悉内容形成初步的编码意向[3]。

第二步,编码和分析。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对文本进行编码,该理论强调自下而上建立实质理论,即在相关文献中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再经概念间的联系建立理论[4]。在具体操作中,借助Nvivo11对导入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在开放式编码中形成14个码号,在主轴编码中,将14个码号进行整合形成5个概念类属,在核心式编码中进一步归纳形成2类核心类属。

在开放式编码中,研究者悬置个人“倾见”或“前见”,将资料以本身面貌原汁原味地进行登录[5],归纳出“家长执照”的“本土概念”,并将这些概念进行整合形成14个码号(见表1)。

表1 “家长执照”认同影响因素编码表

主轴编码又称关联式编码,即发现与建立编码间的联系[5]124。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将14个码号进行关联,归纳出5个概念类属,分别是“‘家长执照’的负面效应”“‘家长执照’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家长执照’的意义与优势”“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家长的权利与义务”。

核心式编码是指将已发现的概念经过系统分析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这个核心类属可将其他类属结论包含在一个比较宽泛的理论类属中,具有统领性[6]。本次研究的核心类属最终界定为“不被认同的原因”及“被认同的原因”。

第三步,信效度检验。为保证研究效度,在导入软件编码时,预留两份材料作验证,在完成对51份材料的编码后,再对预留的两份材料进行编码,确保不会出现新的节点,使码号接近饱和状态。在效度检验方面,研究者遵循客观性的原则,对资料进行逐句的、客观的编码。

续表1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影响“家长执照”认同的因素排序——基于自由节点的排序分析

为了明晰不同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以开放编码中的14个自由节点为单位,按材料来源数量对自由节点进行排序,若材料来源数量相同,则再参照参考点数量进行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家长执照”认同自由节点排序表

如表2所示,“家庭教育缺位,家长不想教”材料来源与参考点数量最多,排第一。“为父母提供学习渠道”与“家长应尽的责任”分别位居第二、第三。说明在“家长执照”实施的过程中,这三个因素对其影响最大。

(二)影响“家长执照”认同的因素——基于主轴编码的描述统计

经过编码,研究将影响“家长执照”认同的因素进行了逻辑梳理,本部分将对主轴编码及其子节点作具体分析。

1.不被认同的原因

(1)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是“家长执照”不被认同的主要因素

“家长执照”不被认同的原因分为“家长执照”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及其负面效应两方面。其中,缺乏科学性与可行性材料来源为21,参考点为42,与“家长执照”负面效应的参考点数相近,因此两者是“家长执照”不被认同的主要因素。

“家长执照”可行性的缺乏集中体现在“缺乏可操作性”上,此节点有12份材料提及,认为提议虽好,但实施起来很难。“家长执照”的实施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经费、师资、学习内容、考试标准、家长的时间与精力等要素,需统筹兼顾、系统安排,任何环节出问题都将增加实施难度,如有人提出:“如果是爷爷奶奶带孩子怎么办?”因此,相关部门需反复讨论,全面考虑。

表3 “家长执照”不被认同的原因编码表

“家长执照”科学性的缺乏主要体现为“侵犯家长的教育权利”和“忽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侵犯家长的教育权利”参考点数为13,约占不被认同原因的16%。在编码的过程中,研究发现这部分观点源自对“证”或“执照”的反感,如“如果实行‘持证上岗’,那么父母无证不能‘上岗’,实则是非法剥夺父母的家庭教育权和应有的法律监护义务”,由此可见“侵犯家长的教育权利”的观点是基于对“家长执照”形式的否认,相关部门在进行设计时,需弱化“证”“执照”的强制感,凸出为家长提供学习途径、提升教育能力的服务性质。此外,还有10份材料提及了“家长执照”忽视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如“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都存在差异,单一的模板化标准只会掣肘家庭教育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每个家庭的结构、家长的文化素养、教育理念亦有差别,这就要求在探索助力家庭教育的途径时,要考虑到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科学性。

(2)负面效应是“家长执照”不被认同的另一主要因素

在编码的过程中,研究将“容易导致形式主义”与“给家长增添负担,加重育儿焦虑”两个自由节点归纳为“家长执照”的负面效应。在51份“家长执照”相关材料中,有13份提出了“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如“只是流于形式,搞了个假大空的培训”,占负面效应的56%。各界对“形式主义”的担忧不无道理,培训—考试—拿证或执照的流程是一种惯性思维,执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形式主义的问题,但如何将“家长执照”落到实处,发挥其促进家庭教育的作用,既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亦需要家长主动担责,认真学习,提升自己教育的水平与能力。

还有10份材料提到了“给家长增添负担,加重育儿焦虑”,如“家长参加培训会无形之中加大负担”“会增加‘家长作业’,让家长变得苦不堪言”,其参考点为18,与“容易导致形式主义”相当。经材料整理,研究发现这一负面效应来源有二:一是参加培训、完成作业或任务会消耗家长的时间、精力、财力,给家长增添负担;二是若“家长执照”不能规范管理,则会成为以营利为目的、贩卖焦虑的商业化培训,加重家长的育儿焦虑。

综上所述,“家长执照”不被认同实施的主要原因是对“家长执照”科学性与可行性的质疑以及对其负面效应的担忧。

2.被认同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是“家长执照”被认同的核心因素

由表4可知,“家长执照”被认同的原因主要有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家长执照”的意义与优势、家长的权利与义务三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材料来源为41,参考点为136,占比最大,因此它是“家长执照”被认同实施的核心原因。“‘家长执照’的意义与优势”材料来源为39,参考点为105,约占认同原因的三分之一,是“家长执照”被认同的主要原因。“家长的权利与义务”占有重要的地位,材料来源为30,参考点为52,是影响“家长执照”被认同的重要原因。

表4 “家长执照”被认同的原因编码表

“家庭教育缺位,家长不想教”,一方面源于经济压力,如双职工家庭不能兼顾事业与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不能陪伴子女成长;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的缺位源自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过度注重子女的学业成绩,忽视其人格、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据20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最为关心,其次是身体健康、人身安全,而孩子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获得的关注最少,在家校沟通中最显著的问题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7]。因此,家庭教育的缺位不仅指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不在场,也指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表现,而忽视孩子生命的成长。

除了不想教,家长还存在不会教的问题,如“父母表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有的甚至将殴打虐待作为家庭教育方式”,科学教育理念与方法的缺乏导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身心健康出现问题,如“那些失足的孩子,他们年龄不同、家境不同、犯罪事实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都经历了失败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具有专业性、科学性、系统性,要求家长具备相当的教育能力,而现实中多数家长却不想教、不会教,因而需要通过“家长执照”类的途径唤起家长的责任意识,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

此外,还有3份材料提及“信息化时代加剧亲子代沟”,如“身为E时代的父母感到茫然和焦虑”等,可见信息化的环境也给家庭教育增加了难度。沟通是保持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然而电子产品的使用减少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和共同话题。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在虚拟世界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与父母主动沟通的欲望降低;面对孩子沉溺电子产品和网络,父母不解其因,不懂沟通,一味指责孩子,进一步激化亲子矛盾。新信息化时代为亲子沟通增加了难度,但时代发展不可逆转,这就要求父母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水平。

(2)“家长执照”的意义与优势是其被认同的主要因素

“为父母提供学习渠道”被认为是“家长执照”最重要的意义,参考点为61。通过“家长执照”等类似平台,为父母提供教育学、心理学、营养学等知识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技巧,使父母掌握科学的育儿之道。

“有利于社会和谐、国家富强”的参考点数为20,材料来源为15。家庭教育是个体接受时间最早、影响时间最长的教育,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和习惯养成奠基,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降低犯罪率,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富强。因此,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家庭内部事务,也事关公共福祉。

“学习效果好,家长提升了家庭教育能力”参考点为15,材料来源为9。经过“家长执照”和类似途径的学习,家长提升了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如“通过参加家长夜校学习,找回了和孩子相亲相爱的感觉”,说明“家长执照”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需要探索更多的家庭教育指导途径,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为家长提供学习的途径。

同时,还有9份材料谈到了国外培训家长的方法,研究将这一优势归纳为“借鉴国外做法,有经验可循”。如英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通过立法规定教育机构为父母开设教育培训课程,并在学校设立家庭社会服务中心;荷兰政府推行有“父母执照”的一方在离婚时,可以优先获得孩子的抚养权;蒙台梭利学会开设了“父母认证”课程,让初为人父母者获得育儿证书,获得做“专业的父母”的荣耀。

(3)家长的权利与义务是“家长执照”被认同的重要因素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孩子是家长神圣的天职,也是家长的权利与义务,29份材料提到教育好孩子是家长应尽的责任(参考点为43)。肩负家长应尽的责任意味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认识到自身在教育系统中的作用,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与能力。

还有4份材料指出这是做好家校共育的需要(参考点为9)。培养好孩子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协作,因此,通过“家长执照”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做好家校共育的需要,学校教育只有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辅助下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综而述之,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和“家长执照”的意义被认为是认同“家长执照”实施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其中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尤其体现在家庭教育的缺位上,“家长执照”的意义重点体现在为父母提供学习渠道上。

(三)被认同原因多于不被认同原因——基于核心编码的层次图分析

利用Nvivo11的探索功能,借助层次图比较材料中“家长执照”的认同情况,如图1所示,“被认同的原因”所占面积大于“不被认同的原因”所占面积,说明编码材料中“被认同的原因”多于“不被认同的原因”。其中“被认同的原因”参考点为293,“不被认同的原因”参考点为82。

图1 核心编码参考点数比较

四、讨论与展望

(一)研究讨论与建议

经过对“家长执照”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家长执照”被认同的参考点多于不被认同的参考点,说明“家长执照”利大于弊,符合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需要。据中国新闻周刊在微博平台发起的一项题为“父母应该持证上岗吗?”的调查中,“不必持证上岗”的投票数为370,“应该持证上岗”的投票数为1266,“‘合格的父母’本身很难定义”投票数为1588[8]。由此可知,“父母应该持证上岗”较为符合人民的期盼,“家长执照”可以成为一条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使“家长执照”更好的服务于家庭教育,政府在设计和实施这一制度时须扬长避短。具体而言,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增加社会对“家长执照”的认同。

1.做好顶层设计,提高科学性与可行性

提高“家长执照”的可行性首先需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协同教育、民政、卫计、宣传等部门,联合社区、学校、家庭等多级教育培训体系,为家长提供一条从结婚到孩子成年的系统的、专业的家庭教育学习路径,逐渐改变家庭教育游兵散勇的状态。其次,“家长执照”的实施需要政府资金和课程资源的支持,政府可以学校为基点,借助高校的师资,在高校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或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到中小学,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让家长接受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提高“家长执照”的科学性要求满足不同家庭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可以在调查当地家长文化水平和育儿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课程内容与考试标准,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于祖辈带孩子的家庭,可以社区和学校为基点,采用线下培训的形式;对于父母带孩子的家庭可以线上课程为主,减少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多开设安全知识、营养知识、习惯培养类的常识性课程;对于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可适当增加难度,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类的课程。同时,政府在设计和推广的过程中需凸显“家长执照”的惠民服务性质和提供学习途径的功能,弱化“证”“执照”的强制感,避免引起家长的抵触情绪。

2.壮大支持力量,提升培训质量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能接受有质量的培训,在“家长执照”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引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媒体的力量、商业力量和学校力量。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家长执照”的实施提供科研引领和师资,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的理论钻研,开发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为“家长执照”的培训提供场地和师资。媒体的力量首先可为家长减轻时间、精力上的负担,通过网络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将一些专业人士、名师录制的优质课程资源上传到网上,方便家长们利用闲暇时间、碎片时间进行学习,线下再通过学校的家长会、专题讲座、家长沙龙等途径展开学习心得分享和疑难讨论,灵活的适应家长的时间安排。其次,可利用媒体为“家长执照”宣传,吸引更多家长的加入,这就要求制作学习视频时,应简短精悍,增加趣味性,激发家长的学习兴趣。商业力量的介入可增强“家长执照”实施的活力,但需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把控培训质量。具体而言,政府首先要明确“家长执照”教育服务的性质与提升家长教育能力的目的,把控“家长执照”基础课程的选定权、考试的标准与“执照”颁发的权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商业力量,为家长培训开发补充性的课程资源。学校是促进区域间家庭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支撑,亦是监测家庭教育的重要突破口[9]。因此,通过“家长执照”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必须借助学校的力量。学校可通过家长会、主题讲座、家长沙龙等途径,借助微信、微博、学校网站等线上平台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组织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为家长育儿答疑解惑。还可以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阅读、共同学习,打造书香家庭。如成都文翁实验中学开展“在参与中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的课题研究中规定,父母一学年至少阅读一本家庭教育类书籍,至少有一次有效的亲子交流[10]。由此,为“家长执照”的实施建立支持体系,壮大支持力量,让家长都能享受有质量的培训。

3.避免形式主义,唤起家长责任意识

避免形式主义需要政府和家长的双向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的实质是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错位观和责任心缺失[11]。政府打破形式主义首先需明确自身为民服务的宗旨,将“家长执照”视为提升家长教育能力与水平的惠民工程,而不是粉饰政绩的工具。其次,政府需建立监督与问责机制,将“家长执照”实施的任务具体到相关部门,明确责任主体的权责,督促实施,并建立公民监督机制,确保“家长执照”落到实处。此外,家长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也是避免形式主义的关键。一方面,政府要从观念上唤醒家长的责任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会增加一定的负担,但这也是家长主动肩负家庭教育责任的体现。同时,需引导家长正确的认识“家长执照”,使家长明白“家长执照”的出发点不在于“证”,而是为家长提供学习的途径。另一方面,政府可建立奖励机制,对于认真学习获得执照的家长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研发团队在设计线上课程时,也要注意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可设置关卡,让家长每观看一段视频需答题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避免刷课行为;对于线下课程,教师要注意课堂的互动性,可邀请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验和困难,切实提高家长学习的主动性。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首先,研究将所搜集的材料作逐句编码,力求使码号接近饱和状态,但样本数据有限,不能保证完全饱和。其次,样本所涉及的家长群体笼统包含了幼儿园、中小学的家长,然而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内容不一样,其家长所需学习的内容、承担的教养责任亦不相同,在未来还需对研究范围作进一步细化。

猜你喜欢
参考点编码培训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FANUC数控系统机床一键回参考点的方法
培训通知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Genome and healthcare
数控机床返回参考点故障维修
基于参考点预测的动态多目标优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