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理论视角下会计学原理课程改革方案探析

2022-03-17 00: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会计学学习效果挑战

郑 静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1 沉浸理论

1.1 沉浸理论概述

沉浸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米哈利·齐克森米哈利在1975年提出的。沉浸理论,又称心流理论,是指当人们以相当的任务难度和技能从事一项活动,对该活动着迷,全神贯注于该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该活动顺利高效时的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活动与意识的统一,时间感与无私的消失。

沉浸理论认为影响成效的主要因素是挑战和技能。也就是说,一项任务的挑战和技能是否匹配。如果挑战太高,人们将无法控制环境,导致焦虑或沮丧;相反,如果挑战太低,人们会因为厌倦而对它失去兴趣。因此,沉浸感主要发生在挑战和技能之间取得平衡时。

1985年,马西米尼等学者全面梳理了“挑战”与“技能”的关系,得出了八种组合,提出了八区间流体验模型,并进一步解释了只有当挑战与技能必须匹配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产生沉浸体验。当人们处于高挑战和高技能的状态时,就会出现心流(沉浸体验),此时,身心处于最积极的状态,意识处于最愉快的状态。当人们处于高挑战和中等技能状态时,他们的竞争心就会受到刺激,在这个时候,人们经常试图提高他们的技能,以尽可能接近流动。当人们处于中等挑战和高技能状态时,这项任务将很好地完成,人们将充分享受控制带来的愉悦体验。当人们处于低挑战和低技能水平时,他们会有一种无聊和冷漠的态度,然后放弃活动。当人们完成一项任务时,如果他们能产生心流,他们就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并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创造心流体验的关键在于把握挑战与技能的相对关系,努力将挑战与技能的关系分为高挑战—中等技能、高挑战—高技能和中等挑战—高技能三个范围。

1.2 沉浸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沉浸式体验是人们学习或工作的最佳体验,它带给人们内在的满足感,使人们对完成任务充满兴趣,忘记疲劳,不断探索,不断实现新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在学习和工作中推广沉浸式体验。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启示,我们可以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寻求教学目标与学生能力的平衡,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如何让学生沉浸在学习过程中的角度来思考,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学习效果与沉浸体验的关系,并运用沉浸理论寻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新途径。

2 沉浸理论视角下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课堂气氛不活跃

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有很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是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但又需要学生掌握的,对初学者来说,这门课的教学内容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对学生学习这门课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为没接触过,听不懂,所以也提不起兴趣,学习跟不上甚至放弃,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虽然课程中的这些专业术语及概念不算很难,但因为学生以前都没有接触过,没有直观感性的认识,从沉浸理论的视角来看,这属于中等挑战—低技能的状态,学生一下子掌握不了容易产生担忧得到心情,直接会影响学习效果。

2.2 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很强,也很重要,如果前面的基础不牢靠,后续的学习效果就无法保证。然而,上课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教师往往主要采用讲授方法辅助一些案例教学,因此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从沉浸理论的角度来看,如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就无法沉浸在学习中,也无法产生“心流”,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2.3 实践不足且理论与实训脱节

当前高校会计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一般都是先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然后在统一安排实训练习。这种安排方式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训相脱节,学生学习的理论,不知道是作何而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实际的经济业务也并不了解,这就使学生很难理解掌握会计学原理的本质。从沉浸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方式不能使学生得到明确的反馈,也不能是学生专注于一项任务,自然就很难产生沉浸体验。

2.4 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

目前,在会计原理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缺乏主动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从沉浸理论的角度来看,学生缺乏内在动机,学习投入粗心,难以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3 沉浸理论视角下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针对会计学原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沉浸理论视角下,在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中不同于以往理论课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突出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以企业实际会计核算工作流程为主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

3.1 教学设计创新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打破先讲理论,后进行实践教学的模式,按照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过程将教学过程设计成为“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及时明确的反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从而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把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明确每次课的工作目标,以典型经济业务为驱动,在教与学中体现职业能力,提高应用能力。

3.2 教学内容优化

本课程知识点多且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脱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中植入会计实务情境,让学生转化角色,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进程中去。这样努力营造中等挑战—高技能的局面,学生有把控局面的能力,能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兴奋和满足,才会更为主动地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3 优化教学方法

3.3.1 讨论式教学

教师应提前让学生预习相应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教授重点和难点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集中讨论,最后重点讲解学生的问题。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讨论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做到沉浸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3.3.2 “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设置问题情境。从沉浸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启发式的教学能够更好地达到行为—意识融合,从而使学生产生沉浸状态,提高学习效果。在会计学原理中很多东西,都能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比如,学生要创业,那么首要条件就是需要资金,那么资金可以从哪里来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学生知道在自有的和借的,于是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概念就建立起来了等等。

3.3.3 案例教学

为了强化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制作案例内容与PPT,通过导入模拟企业案例资料,上课过程中安排学生根据会计要素的特征来判断分析案例中涉及的会计要素,通过实际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再对学生分析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阐述基础理论,将抽象的理论与繁杂的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3.4 任务驱动式教学

本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包括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流程和工作原理,建立基本的会计工作思路与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实际会计工作流程,根据各部分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设置相应的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各项会计工作,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产生知识需求,并适时引入相关理论和概念,这样能够使学生对理论掌握得更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学习兴趣。

4 结语

沉浸感是学习主体自我判断学习效果的一种主观感受,从沉浸理论的视角来看待教学问题,会给教学改革带来很多启示,在会计学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能够使学生达到沉浸状态,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会计学学习效果挑战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湖南省教育会计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