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分析

2022-03-17 00:25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院校

刘 莹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潍坊 261044)

在现代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重视健康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生很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随之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产生的各类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为教师说教式的知识传输,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学习需求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真正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效果,为学生的综合性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1 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尚未步入正轨

虽然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从总体教育发展上看,尚未步入正轨。具体来说,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不当,比如缺少心理咨询室,或者已有的心理咨询室较为简陋,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专业性,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整体的素质不高,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力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常以教师说教式为主,或者开展教育讲座等形式,很少用到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等内容[1]。另外,学生的个人心理档案,应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参考与重要的凭证,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院校,其学生的心理档案仍为空白,从而影响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无法实现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上种种,足以说明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2 发展不够平衡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域、学校的性质等方面。目前,中东部的一线二线城市、沿海城市的学校,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较快,但是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十分缓慢,甚至存在尚未起步的现象[2]。加之,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完善,而少部分的高职院校或者民办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留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落实,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现状不够乐观。

2 当前高职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2.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当下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很多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生活条件及家庭变故等因素的影响,从小便产生自卑感,往往不愿意主动与他人倾诉,而且在与人交往时,会表现出紧张、怯懦,乃至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等问题[3]。通常贫困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群体更易于出现自卑心理,如若不及时纠正,很容易随着年龄的增长加重心理自卑感,甚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个人正常生活与人际交往。

2.2 心态失衡

在校期间,大学生往往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压力。作业的负担、学业的负担等,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加之家长、教师对学生较高的期望,当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此时如若无法及时的排解,其抑制的情感难以得到宣泄,就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出现心态失衡,由此精神萎靡,或者一蹶不振,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4]。

2.3 冲动心理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时期,存在躁动不安、情绪起伏大等特点,且性格上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冒险精神,虽然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拼搏能力,但是大多数的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与生活阅历,很容易在做决定时,产生冲动的心理,过于冒冒失失,如若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与心理引导,很容易造成学生仅仅凭借冲动、冒险来行事,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对学生的一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影响[5]。

2.4 自制力不足

当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自制力,当学生面对金钱、利益等充满吸引力的诱惑时,无法保持良好的自控能力,难以抵制各种的诱惑,导致学生形成负面的心理与不良的行为,比如盲目的消费、追崇奢侈品等,甚至在利益的驱使下,容易出现诱骗、盗取等违法行为,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3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构、活动形式,相对规范且稳定的标准样式,当前国内外所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其一,以消除心理疾病为目标,通常采用心理治疗的医学模式;其二,行为矫正技术的社会学模式,往往用于改善心理障碍、行为障碍的社会适应性目标,多为活动法、脱敏法等;其三,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目的,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来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其四,以解除某一方面,或者某个层面的心理问题,比如应用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心理学模式[6]。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下,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加以整合,从而实现生理、心理、社会与教育相协同的教学效果。

3.1 整合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进行整合,以促进学生的积极适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目标,让学生能够灵活的应对学习、生活、社交与身体发育中的各种变化,使其表现出与学习、生活与社交活动的变化、身体发育一致的心理和行为[7]。当学生面对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及目标内容的变化,或者面对生活历程、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交往环境、对象及规范等变化,都需要积极的适应,而这不仅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志,还是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基础与前提。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积极适应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身体的变化,做到身心的协调发展,促使学生真正会学习、生活与交往,帮助学生掌握为人处世之道,从而成为具有良好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也是首要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高级目标,则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主动发展。所以教师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教育对人才的需求,又要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贴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以此来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同时,在目标的整合方面,不仅要关注到主要目标之间的整合,还要注重目标内部的有效衔接。

3.2 整合教学内容

对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制定,要根据适应与发展两个基本目标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效安排。首先,教师要结合心理素质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从总体和局部,综合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所以,高职院校可以按照学生来源,对其重点的分析,充分抓住学生的特殊性,根据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避免盲目的追随其他院校的模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8]。其次,教师要以各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及社会性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及具体的教育目标入手,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和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由此设置各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和内容,各有侧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常高职学生的心理变化较大,不同年级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如若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其教学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还会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其一,适应学习,比如熟悉学习环境、了解学习任务及要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及发展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调整学习形态等内容;其二,适应生活,需要学生熟悉生活环境、调整生活内容、改变生活方式、养成生活行为习惯、掌握生活技能等内容,来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评价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自控力与自我发展;其三,适应人际交往,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好与不同交往对象的关系,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等,并且掌握与不同对象交往的规范;其四,做人,则是学生学会为人处世,比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他人、社会的关系,以及自己的各种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由此发展学生的交往技能,为学生消除人际交往的障碍,进一步缓解学生的交往压力。只有这四点内容相互衔接,形成一个系统、有机的内容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模式的作用,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明显提升。

3.3 整合教育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并且在学科教学中也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可以开展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个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9]。因此,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下,教师要将多种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由此进一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

为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实现一个中心、一个网络和三个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其中,一个中心是独立设置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全面指导、协调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网络,则是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系部作为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宏观指导教育网络,比如在班级内设定心理咨询角,配备心理联络员,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此保证网络信息的顺畅交流与共享;三个层次要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年级进行层次性的划分与针对性的教育,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与专业性。

3.4 整合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众多,从形式层面上看,包含个体与团体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训练活动、心理健康维护与支持等形式;从内容层面上看,主要有学生心理辅导与训练、生活辅导与训练、个体辅导与训练、交往辅导与训练等内容;从方法层面上看,可以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以整合[10]。比如,认知类:采用启发思考、专题探讨、小组讨论、辩论与评价等方法;情感类:比如反思体验、移情体验、换位体验、情感体验等方法;行为类:比如行为训练、行为改变、行为示范与角色扮演等。由此将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进行整合,可发挥出综合的效益,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整合,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宏观与微观、一般与具体的整合。比如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素质训练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之间的整合,或者心理咨询与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的整合。其次,方法之间的整合。比如专题训练活动与学科渗透的整合,启发思考、交流探讨及群体互动,与自我反思、自我训练及自我评价的整合。最后,外部行为与内部认知、情感等心理活动的整合。比如认知矫正训练、移情体验方法及情感感受法等之间的整合。与此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整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到两个问题。其一,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区别和衔接,具体来说,高职院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其心理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差异,做好各年级之间、不同方法之间的衔接。其二,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融合、交叉,教师所采用的方法要与目标内容相贴合,并且让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产生共鸣,从而能更好的消除学生的心理问题与障碍,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连续性的提升。

4 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与实效性,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全心理素质。通过教师巧妙的整合各种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出整合教育的优势与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由此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与综合素养,确保学生积极的适应学习、生活与社会的变化,从而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与发展。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院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