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教师话语及身份建构

2022-03-17 07:06孙铭钰王雪玉
英语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身份话语

孙铭钰 王雪玉

引言

“课程思政”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此,全国高校大力推进思政教育改革,认真落实将思政教育与各类课程相结合的要求。课程教学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其中英语类课程是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通识课程,也是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课时多、周期长的特点。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其主动塑造育人理念、挖掘思政元素、传递价值观念对于提高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凤、孟晓萍 2021)。

鉴于课程思政改革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重视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与探讨。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内涵、路径和实施框架进行探究(杜刚跃、孙瑞娟 2019;文秋芳 2021等);二是结合语言学、文学等具体课程对高校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究(常晨光、周慧,等 2021;文旭 2021等);三是对“立德树人”目标下大学英语教材的开发和使用进行探究(王守仁 2021;肖琼、黄国文2021等)。迄今鲜有学者关注英语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课堂的“思政教育”话语实践。面对英语课程思政改革,一线英语教师的主动意识如何,进行思政教学时打算说什么、实际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这些都是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效果直接相关的问题。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国高校大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以专业课程为基本载体,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面对英语课程思政改革要求,英语教师主动选择适切的话语内容及形式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拟基于课堂话语分析,结合对江苏省某高校一线英语教师的深度访谈,分析其“思政教育”话语实践及身份建构,以期为高校英语教师更好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建议。

一、理论框架

(一)语用身份

“语用身份”的概念由陈新仁(2013)提出,指在社会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以交际需求为导向的交际身份,受特定语境的影响。身份不是静止的、固定的东西,而是交际者为发出或理解特定话语所选择建构的话语身份,从而实现某种交际目的(陈新仁 2018)。语用身份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身份发生在特定的互动场合,通过话语建构;二是交际带来的不是单一的身份,交际者依据不同的交际语境,动态地选择身份;三是交际者有意或无意选择自我和他人的身份。

教师身份研究是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一定影响。在课堂语境下,教师除了默认身份“专业教师”外,还会依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面对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热潮,教师能够清楚地认知自身在课堂语境下建构的语用身份,有利于更好地对教学设计及话语进行反思,切实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语用身份的话语实践

说话人的语用身份主要是由其所选择的话语实践建构的。陈新仁基于特蕾西(Tracy 2002)的研究重新提出了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包括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包含语码选择、语体选择、语篇特征、话语内容和话语方式;微观层面包含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选择、词汇选择、语音特征和副语言特征(陈新仁 2013)。语用身份的建构往往涉及多种类型的选择。同时,某种类型的话语实践可能建构不同的语用身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江苏某高校外国语学院一线教师杰克(Jack,男,58岁)为研究对象。杰克出国留学回国后开始了教学生涯,教龄十余年。对该教师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杰克是一位认真负责、严肃严谨、风趣幽默且经验丰富的教师。课上、课下的师生互动交流显示,该教师的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下学生也能积极与其进行交流。杰克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英语教学,对于语言学、文学也有所研究,主要教授“学术论文写作”“英语课程与教材研究”等专业课程,“英美文学史”等选修课程,“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

(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杰克的真实课堂,选取其所教授的一门专业课程,对课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录音(录音事先取得了被录音者的同意)。每节课40分钟,班级学生人数为28名,录音总时长约5小时。对杰克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其对英语教学思政改革的意识凸显程度,课堂中“思政教育”话语实践及建构的语用身份。

(三)数据分析

研究者首先进行录音转写工作,并对照录音对转写文本进行修正。转写遵循忠实性原则,对于部分表述不清楚的句子,根据语境进行微调,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使句子表述更清晰、准确。基于语用身份论和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的理论框架,对转写文本进行定性分析,标注建构语用身份的话语特征,并对杰克所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进行总结、概括。最后,结合对杰克的深度访谈,回答以下问题:在英语课程思政视域下,该教师主要建构了哪些类型的语用身份?表现为哪些话语实践?

三、教师建构的语用身份类型及话语实践

在课堂语境下,师生间的默认身份是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在英语教学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需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责任。与“思政课程”不同的是,教师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生硬地带进课堂,而要结合专业知识,挖掘思政元素,运用巧妙的教学方式,通过话语选择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不同的教学语境下,教师会选择不同类型的话语实践,表达教育理念和价值观,从而建构多元化的语用身份。

(一)幽默型教师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运用幽默的教学策略,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彰显自身乐观、开朗的品质,还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李庆林 2018),这与课程思政建设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高度一致。教师会通过使用讲述类的言语行为、非正式语体、独特的称呼语建构自身幽默型教师的身份。

例1:语境:教师在讲述核心素养中的情感态度

T:核心素养包含5个models,分别是文化意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教师习惯到最后讲解情感态度。提到情感态度,就会提到一个词——情感过滤。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减轻负面情感,如焦虑、紧张等。同时,教师要学会克服自身的焦虑情绪。教师在教学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用“玩”的方式加深师生情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和学生的交流方式一般像聊天一样。曾经有学生评价我是“段子手”,上课跟评书一样。有一次有个学生被我说蒙了。他问我上学时学的什么专业。我说我是相声专业的。他很惊讶。我又说某著名相声演员是我师弟。他居然相信了。这只是我上课的一个例子,我希望咱们大家当教师的时候要做个“疯子”。什么叫“疯子”?就是要克服紧张心理。当你站在讲台上,你要忘却你自己,假装自己是个演员,时刻作好准备,克服焦虑情绪。

在例1中,教师在讲到核心素养中的情感态度时,选择了非正式语体“玩”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用学生给他的称呼“段子手”讲述自己在教学中虚构的一个小故事(与某著名相声演员是师兄弟的故事),现身说法,将自己的课堂话语风格描述为“评书”,让学生能够代入相声的诙谐幽默。教师使用第一人称“咱们”,将自己和学生划分为一个整体,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将教师称作“疯子”“演员”,巧用修辞,使学生感到有趣、轻松,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采用多种类型的话语实践建构了幽默型的教师身份,传达了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要克服自身的紧张心理,达到忘我的境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情感过滤,降低学生的负面情感。

(二)严肃型教师

高校教师除了要传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肩负起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责任,做好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引路人(吴林龙、张韬2017)。教师在传输“又红又专”的价值观时,要严肃对待,自信且肯定地表达思想。教师往往会选择直接的说话方式、使用强化词等表达对自己说话内容的高度确定,从而建构自身严肃型教师的身份。

例2:语境:教师在讲述论文选题方向时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T:咱们如果要写论文,选题方向可以与文化相关。但是大家要注意,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夹杂外国文化,那么如何抵消外国文化不经意间对我国文化的负面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得爱国。要学会分辨外国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弄清楚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哪些不符合我们中国的价值观。

在例2中,教师多次使用强化词如“不可避免地”“必须”“坚定的”等强调要热爱自己的国家;使用直接表达如“打铁还得自身硬”“得爱国”传递坚定文化自信、热爱国家之情;采用形容词“负面”修饰“影响”,体现了教师的严谨性。教师在讲授核心素养时,考虑学情,与学生的论文选题方向相结合,传输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博学型教师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多、范围广,包含社会生活、科学技术、艺术文化、道德修养等。教师在传授基础的语言、文化等知识时,通常会通过阐述类的言语行为,在已有的知识内容上进行引申和拓展(徐敏、陈新仁 2015)。教师往往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彰显学识,从而建构自身学贯中西、博学多才的博学型身份。

例3:语境:教师在总结人生的三大阶段

T: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要挑战自己。大家肯定知道王国维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以此对该阶段作个解释。第一个境界是独上高楼,要求我们求知求学。第二个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求我们学会努力分化,对该阶段的事情要投入心力,学会挑战自己。人生的第三个阶段是成就自己。其实尼采对于人生三阶段的比喻更生动,他讲第一个阶段是骆驼,靠吃苦挣一点活命的钱;第二个阶段是狮子,通过所拥有的一切获得影响力;第三个阶段是婴儿,要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要投入生活,要努力地活出该有的样子。

在例3中,教师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后,总结人生的三大阶段,分别是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和成就自己。在阐述三阶段时,教师引用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讲述在“挑战自己”的阶段需要“求知求学”“努力分化”,将尼采的三阶段“骆驼”“狮子”“婴儿”比作人的一生,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人在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做。教师从教学内容出发,先通过总结类的阐述行为,向学生传递自己总结的人生三阶段,再通过引经据典进行深入解释,帮助其更透彻地理解人生观:完善自己、挑战自己和成就自己。

(四)同伴型教师

权势关系和聚合关系可以反映说话人之间的角色关系和社会距离(Brown 2001)。教师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往往会选择阐述类的言语行为,涉及共同话题,如谈论共同经历、传授个人经验等。共同话题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够快速拉进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往往会选择特定的人称代词,如“我们”“咱们”,建立起与学生的联盟关系,从而建构自身同伴型身份。

例4:语境:教师在讲述学习策略

T:有关学习策略,我们可以谈谈记单词的策略。大家肯定有过死记硬背的经历。我曾经批判过死记硬背,认为这种方法过时了。但是我现在认为死记硬背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为什么?我们常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我们记1 000遍,可能就有效果。之前我为什么认为死记硬背不好?因为我们可能记5遍就烦了,没有达到1 000遍的境界,怎么能知道高山上的风景呢?

例5:语境:教师在点评学生的教学设计展示成果

T:咱们作为教师,切忌“红火热闹”。现在我们处于多媒体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但是作为教师,我们要注重teaching effect,不能将重心转移到使用各种教学技术上。这是我教学多年总结的经验,也希望大家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点。

在例4中,在讲述学习策略时,教师挑选了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会采用的背诵方法——“死记硬背”,并讲述自己对该方法态度的转变。教师使用强化词“肯定”突出其对该方法使用普遍性的确定,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在例5中,教师告知学生其多年的教学经验,并表达期盼之情,这是师生间关系亲密的象征。在例4、5中,教师频繁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咱们”,传递“圈内人”身份。教师通过建构同伴型身份,传递学习理念和教师职业理念:对于学习方法,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勇于尝试,敢于坚持;在多媒体时代,要善用科学技术,切忌“红火热闹”。

教师对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凸显程度也会对其话语实践及身份建构产生较大影响。在访谈中,杰克表示:“在专业课中搞课程思政非常有必要。”“我教过的每门课基本上都在进行课程思政或者都有课程思政的影子,只不过那时还没有定义为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通过讲课中反映的点点滴滴表现出来的。”杰克还讲述了他曾经作为特约评论员的工作经历及依据时事主动调整课程教学安排的例子,辅证自己主动适应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由此可见,杰克对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持赞同的态度,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并主动加强思政教育。他认为课程思政可以从讲课过程的点滴中反映出来。通过观察发现,杰克的大部分课堂会涉及思政元素。在专业知识讲授和作业成果展示环节,他会主动挖掘思政元素,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师职业理念、教师职业素养、人生观等。在对杰克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的言语幽默,气氛轻松、愉悦。从他的话语中能感受到,虽然他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但对学生的学业是高标准、严要求。这与学生对他的印象一致,也印证了通过话语分析得到的身份类型。

结语

本研究基于语用身份论的理论框架,探讨了英语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的话语实践及身份建构。研究发现,教师通过选择语体、话语方式、言语行为、称呼语、语法等话语实践类型建构了四种语用身份:幽默型、严肃型、博学型和同伴型。通过访谈发现,该校绝大部分英语教师能积极、主动地适应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挖掘思政元素难、巧妙融入专业教学难等问题。通过分析课堂录音的转写文本,发现杰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主要使用阐述类的言语行为,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本研究可以帮助英语教师提高思政教育时的话语意识和身份意识,从而合理利用课堂话语推动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采用了个案研究法,只选取了一位高校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未来的研究可以增加研究对象,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不同类型的教师话语实践进行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身份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