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中英字幕看中英文语法差异

2022-03-17 07:06钟欣颖
英语教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字幕译文

钟欣颖

引言

电影《流浪地球》不仅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石,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愿与世界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流浪地球》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2019年2月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同期在北美上映。故事发生时间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迅速膨胀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面临绝境,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该片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创造了票房奇迹,在国际电影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被引到国外时采用的是中文配音加英语字幕的方式演播。因此,准确的电影字幕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将电影在更大程度上推向更广阔世界市场的有效方式。电影字幕翻译的宗旨是最大限度地传递语义信息,帮助观众跨越语言障碍,进而理解相关文化内涵(姜晓 2012:30)。

在感叹中国科幻电影得到发展的同时,不妨从电影的中英字幕看两种语言的差异,从而以此为切入口对之后的电影字幕翻译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进而提升中国电影字幕翻译的准确性,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电影的风貌。

通过对比分析《流浪地球》的中英字幕,发现其中反映的中英文差异,拟从书面语及角色对话时使用的口头语两个方面归纳出中英字幕主动与被动的转换,同时指出字幕英译仍需改进之处,并加以评析。

一、主动与被动的转换

主动、被动为英语中的基本语法,主、被动作在字幕翻译中非常重要,其翻译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外国观众能否理解故事情节。转换生成语法创始人乔姆斯基(Chomsky)认为主动句和被动句是由相同的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不同的表层结构,认为语态的转换仅仅涉及语句结构的变化和语言风格的变异(黄剑平 2009:254)。

例1:

原文:无数双手把她推到了我的面前。

译文:Shewas handed over by countless hands.

例2:

原文:我国入选三百一十一名特级飞行员和七百零九名机械工程师。

译文:There are 311 Chinese senior pilots and 709 engineers thatwere selected.

例3:

原文:地球毁了,我们谁也见不到。

译文:If Earth is destroyed,there’ll benobody left to see!

例1中把“无数双手”“推”合译为was handed over。“推”在汉语中是一个主动型的动词,在英语中将原来的主动型变为被动型,弱化对主语的强调,把整个句子的重心聚焦在动词上,使语言既凝练又形象。

例2中把331 Chinese senior pilots and 709 en-gineers放在句子中间,使句子重心落在该名词短语上。例2中的“入选”一词使用were selected表达。

例3中的“谁也见不到”被英译成nobody left to see,用被动结构表示动作的实施者不明确。

从表面上看,这三个例子中使用的增译使语言复杂化,实则这种繁化的翻译使英语字幕整体语言结构侧重名词,有一定的逻辑结构,符合外国观众的阅读习惯。如果完全按照汉语语言习惯翻译,会徒增英语观众观影的理解障碍。

二、动词与名词的转换

汉语中,动词的使用较灵活,一句话中可包含多个动词;相对而言,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多于动词。换言之,在英语语言中,名词占据主导地位;在汉语语言中,动词占据主导地位(潘文国 1997)。汉语公示语“前方桥窄,小心慢行”译成Narrow Bridge即可;英语公示语Construction ahead译成汉语时也会根据逻辑凸显动作,如“前方施工,敬请绕行”“前方施工,减速慢行”;因此,在翻译字幕时常常会用到动词、名词之间的转换。

例4:

原文: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译文:in order to maximizethe chance of survival

例5:

原文:说得好听。

译文:Nice speech.

例6:

原文:你看够了没?

译文:Enoughlooking around?

例4中为了突出英语中的名词结构,把动词短语“让更多人活下来”英译成名词短语maximize the chance of survival,既有强调动作,弱化主语的作用,又符合英语的语用习惯。

例5、例6均是极短的对话,用来分析中英文省略式的口语表达中的动词与名词转换,非常具有代表性。例5在英译时把动词“说”转换为speech,避开主语不明的问题,同时使语言更精练。例6中的looking around是动名词,虽是由动词转变而来,没有词性上的变化,但是从其在句子中放在定语后可以看出,其在句子中充当名词性成分。

例5、例6中汉语的表达都选择省略主语或宾语,提取最关键的动词;在英语表达中,会抽取名词作为主体,用非谓语结构或使用名词代替动词。英语省略式的口语表达中规避动词,使用名词的做法实际上是因受说话时间限制,必须简化句子结构而又为保留英语被动结构而生发出的表达方式。在很短的说话时间内,本就不能说出太多词语,因此汉语会“去糟粕、留精华”,只说动词,这可以被认为是汉语中惯用主动结构的体现;反观英语,在如此情况下宁可选择用名词结构,也不会直接用动词,这是英语中惯用被动结构的体现。

从上述三个例子不难看出,中英文互译时经常会用到动词与名词的转换。在汉语中不必强调句子的完整性,可以省略主语或不需要强调主语,在英语中则非常重视句子的完整性,因此有时当句子的主语在上下文中已经非常明确,不必再在下一句中重复(如例5、例6)或范围过大(如例4)时,翻译中需要使用动词变为名词的方法,以保持句子的完整性。而且,可以通过词形变化(如例4、例5)或者动词形态的变化(如例6)达到这一目的。当然,汉语中的动词译成英语时还可能译为介词短语,电影中的台词“您的行为已经违反《流浪地球法》”的英译“Your actionsare in violation ofthe Wandering Earth Act.”便是一例。

三、汉语形合转化英语中的形合

学者们一致认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比如,要英译唐代诗人贾岛《寻隐者不遇》中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必须译出“‘谁’在问”“‘谁’的童子”“‘谁’在言”“‘谁’的师”等,即或许可以译为“When Iaskedyourpupil underapine tree,hesaid‘Mymaster has gone to pick medicinal herbsfor free’.”。再如,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O.Henry,1862—1910年)短篇小说《警察与圣歌》(The Copper and the Anthem)中有一个并列句:“The moon was above,lustrous and serene;vehicles and pedestrians were few.”英文意合,由两个并列的简单句构成,语法主谓结构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黄源深先生的译文“月亮高悬,皎洁宁静,车辆稀少,行人寥寥。”(转引自石云龙,2010:71)则译出了汉语意合的妙处。

例7:

原文:木星就像一个大气球,90%都是氮气。

译文:Jupiter is like a huge ballon,composed of 90% hydrogen.

例8:

原文:行车不规范,亲人泪两行。

译文:With unregulated driving,your loved one might end up in tears.

例9:

原文:为了生存,人类制订了前所未有的恢弘计划,驱使整个地球逃离至4.2光年外的新家园。

译文:To survive,mankind began to a groundbreaking project to maneuver the entire planet to a new home located 4.2 light years away.

例7、例8、例9都是汉语中的小句译成英语中较复杂句子的典型例证。例7中汉语由两个小句构成,而译成英语后成了一个分词短语作定语的句子;例8也是如此,译成英语后变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主句则显化了英语中的虚拟语气;例9汉语原文“为了生存”之后“制订了”和“驱使”在形式上为并列成分,而译成英文后则根据意义将后者译成不定式,凸显了计划的目的,再现了英语基于规则、重形合这一现象。

四、文化负载词

例10:

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译文:Anticipating.The spring breeze has arrived.The spring is near.

中英文语法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差异外,有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也值得学习和反思。电影开头曾出现一个伏笔性的情节——韩朵朵在学校上课,朗读课文《春》时被教师提问“什么是希望”。这与全片高潮部分韩朵朵向众人呼吁一起拯救地球时说的“我相信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方向。”一句遥相呼应。然而,《春》作为汉语中的散文名篇,运用了多种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借这些特殊语法及其蕴含的象征义抒发感情。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特别留意这些具有象征性的语法,以让外国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和大国情怀。

朱自清名篇《春》是典型的散文,从这两个例子中能看出中英文在语法上的差异。电影中阅读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Anticipating.The spring breezehas arrived.The spring is near.)是作品的开头,作者写出了人们对春天的翘首企盼之情和迎接春天的万分欣喜之情(吴崇新2012:83)。

“盼望着,盼望着”是作者使用的一个反复修辞格。“盼望”这一动词的反复使用,突兀、有力、急切地反映出人们期盼春天来临的迫切心情(吴崇新2012:82)。英语中极少出现两个重复的词连用的情况,故英译时将汉语句子简化为Anticipating一词,虽然符合英语语法规则,但语言有点儿干瘪,不免有失句子原有的抒情效果。另外,汉语中“春天的脚步近了”(The spring is near)的翻译也值得商榷:原文使用拟人修辞手法传递春天的讯息——春,是人们所心仪的,是可感可知的,可爱可亲的。春天的脚步声更是人们极为熟悉的。来了,近了,它是人们在历经三九寒冬之后所殷切期盼的(吴崇新 2012:82),在英译时省略了“脚步”这层语义,既没有将拟人的手法翻译出来,又没有译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味同嚼蜡。因此,这两句话减译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当然,原文中的“东风”,其汉语字面意思指东方海面上刮来的风,能带来丰沛的降水,有利于庄稼的生长,因此人们常常用“东风”比喻最重要的事物,如《三国演义》中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指革命气势,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说的“东风压倒西风”。《春》一文中的春风有很强的象征义,而英文中的east wind往往为大陆刮来的寒冷之风。对于英国人而言,只有从大西洋刮来的west wind,才能带来丰沛的降水,功能与中国的东风相当。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y,1792—1822年)的名篇便叫《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因此,如果死抠字眼,按照原文将“东风”译成east wind,势必会让英美观众感到困惑。考虑到这一文化差异,译者根据语境将东风译为the spring breeze,既精准,又不失美感。

结语

从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动词与名词之间的转换、意合与形合之间的转换三个不同角度分析电影《流浪地球》中的中英字幕,并分析其中的中英文语法差异。研究发现,汉语用主动句多,英语用被动句多;汉语多为动词语言,英语多为名词语言;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另外,虽然有些翻译中掩去了汉语中的文字美、音韵美,但总体上电影字幕的翻译合理、准确地调节了两种语言在使用上的差异,有助于外国观众对该电影的理解。

正如钱绍昌(2000:61)所说:随着中外影视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荣,影视翻译已成为“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流浪地球》作为首部走出国门的科幻电影,通过较优质的字幕翻译,深化了世界对中国科幻电影的了解。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字幕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译文摘要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I Like Thinking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