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03-17 00:25肖雨薇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学思政理论

李 超 肖雨薇 左 娜

(1.南华大学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2.南华大学船山学院 湖南·衡阳 421001;3.南华大学财务处 湖南·衡阳 421001)

1 《国际经济学》进行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大学生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对课程进行思政探索与建设,也从而避免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使学生坚定民族自信心,坚定核心价值观。我们要站在对民族负责、顺应时代要求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快思政教育的进程。

而《国际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分析经济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及其产生的效应,以及约束这种流动的国际政策和政策的福利效应。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理论、国际货币经济学基础、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等四个模块。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普及越发迫切,国际经济学在开放型人才知识结构中也越发重要。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知识才能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客观效应,正确面对经济、政治全球化的趋势。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专业课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但是,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很少涉及思政的环节,只是系统地、模式化地讲授课程内容,辅助一些现实经济事例帮助同学们理解。

《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思政有利于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在老师讲述晦涩的经济理论时,适时地插入我国的特色经济理论与实践帮助学生们理解,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修养,更培养了学生对于经济形势的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思想教育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内在价值,从而形成勤奋刻苦的内驱力,更有利于增强专业课教学的吸引力,也更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进而大大提高《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出现于2014年之后,虽然在全社会教育系统中形成了热点,各大高校也在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广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工作,但它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理念,相应的存在着一些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在大部分高校推广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课程思政的理念却并没有很好地被了解、被执行,导致思政教育难以融合到国际经济学具体教学内容中。一些教师与学生认为思政教育就是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际经济学之间的联系不大,教师难以将其具体结合起来讲授,学生难以联合理解。如果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过硬,会导致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内容脱节,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吸收,甚至引起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感。

第二,教师在如何使学生熟悉掌握国际经济学理论,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深刻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具体操作上存在一定困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社会担当。但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际社会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教师在教授国际经济学的同时,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思政教育,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西方经济理论的本质区别,这是教学工作的一大难点。

第三,在大多数高校中,尤其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中,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知识储备存在矛盾。一些具有扎实思政教育理论基础的教师往往缺乏对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认知与理解,而从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老师却缺乏对思政教育的深入学习和全面理解,导致这些教师难以满足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短期内教师不知道该如何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等专业知识时与思政教育自然地融合,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这两方面的内容。教师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一些比较难懂的经济理论无法找到好的切入点融进思政元素,造成学生理解程度不够,效率较低。

此外,一些高校对于国际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成效也并没有成为教师考核的一项指标,这也导致部分教师不够重视课程思政。

3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要想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要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使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文化、增进情感、提升品质。教师是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最直接接触到的思政教育理念的来源,只有教师理解、认同了课程思政,主观能动地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才能使学生不仅加强了对思政教育的了解,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吸收和理解。

对于《国际经济学》这一课程,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授课程的内容,还要储备一些条件知识,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本门课程的同时又拓宽了知识面。教师可以结合当前国际与国内社会热点问题,挖掘身边与思政有关的教育教学案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时机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刻体会真实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正确思考和对待问题,达到用思政元素感悟专业知识的效果。教师要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围绕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使教学课堂做到“三融入”:第一将知识的人文价值、科学文化融入教学过程,第二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第三将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养成融入教学过程。

立德树人要避免空洞的说教,既要上好思政课,也要全面挖掘思政元素,术道结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将思政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真正做到润物无声,努力使学生将爱国主义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与意识、求真务实的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学校要优化培养体系,挖掘思政元素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牢固树立三全育人的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学生培养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主力军。

4 《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探索的方法与建议

为了推动具体课程与思政教育结合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首先,专业课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从教学的内容、方式等方面革新,有目的有意识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上适当增加一些与我国国情和社会形势紧密联系的价值观内容,提高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虽然《国际经济学》讲的是一些国际化的理论、政策,但这更需要我们联系我国国情,将理论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理论特色化、中国化、本土化,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我国实际问题。

4.1 教学内容思政

对于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的讲述,在介绍国际贸易理论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重商主义到现代的“新贸易理论”所经历的几百年的发展时,可以引入介绍同时期我国所处朝代的商业贸易环境以及当时的价值观念,使学生们思考国际社会与我国所存在的差异和这种差异所存在的原因,激发学生们民族自强的信念。

在第二篇国际贸易政策的授课中,先引入近年我国与美国的经济贸易形势,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在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中找答案,加深学生对于贸易壁垒与非贸易壁垒的理解。讲述关税政策时,可以联系我国关税政策的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系统;讲述经济一体化时,可以介绍我国加入的经济组织以及我国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学生们感悟到中国经济实力的蓬勃发展,感受到中国逐步提高的国际地位,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热情。

一国的宏观经济态势和政策的变化会促进和制约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因此需要从宏观经济视角来分析国际经济,这时需要一些学习一些总体变量和指标,如国民收入、国际收支、货币、汇率、物价水平等国际货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从而有了第三篇国际货币经济学基础的学习。在学习这一篇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简述我国在与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时处于顺差还是逆差,简述人民币与其他一些国家币种的汇率,分析背后的经济政治形势,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一大强国是如何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四篇开放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讨论了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讲述了在不同条件下大国与小国实施不同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于汇率变动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的大小,在此可插入我国从古至今从闭关锁国到改革开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些变化,让同学们感悟到只有自己国家强大才能不被其他国家影响,不处在被动的位置,激发学生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热情与斗志。

4.2 教学理念思政

教师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提炼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把追求学术真理的现实价值、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等融入课程教学”,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教室、进学生头脑。教师也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和时机,探索有效融入方式和渠道,实现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品德修为、文化自信等的内在融合。注重启发式、融合式、讨论式教学,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断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学生要树立开放包容的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敢于并乐于接受新理念的思想,在课堂中多思考多发掘问题,在课后积极查阅相关文献,关注国内外时事,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深度剖析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在课程中思政,更是要在生活中思政,让思政教育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4.3 教学方法思政

辩论研讨,案例教学激发学生“思政力量”。

如在课堂中引入:“中国和美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原本应该通过自由贸易互利共赢,但自2018年以来,两国贸易争端摩擦不断,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频繁在社交媒体发出抨击中国的声音,他的这些批评是有道理的吗?美国真的在中美贸易中受损了吗?”等讨论话题,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可要求学生们自主报名,进行课堂陈述。“正方辩题是开放自由贸易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反方辩题为开放自由贸易有害于一国经济发展,请学生们根据各自的辩题,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课堂辩论。”

这种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的教学可以贯穿《国际经济学》课程的九大章节,教师在讲述学科知识点的同时,还会带领学生探究理论与实际贸易过程中的差别,帮助大家厘清国际贸易与各国政治经济的关系,加深了学生们对国际贸易复杂性的认知,从而教会我们更加多元、辩证的看待国际经济局势。这种课堂讨论的方式不是硬往上扯的思政教育,而是真正让知识“活”起来,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到了课堂之外的东西。

而这种课堂以外的东西,则需要教学团队需日思夜想,不断否定、千挑万选,力图打造和呈现给同学们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思政力量”,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准则,学会讲好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故事,阐述中国经济理论规律,激发学生们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

复盘打磨,案例教学引导教师“守正创新”。

在尝试加入课程思政的元素之后,可收集一些同学们反馈各式各样的课程建议,并及时汇总所有信息,教学团队集体可研讨这些建议的可行性,以及这些建议背后反映出的课堂“不解渴”现象,探讨挖掘背后的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并且及时“复盘”授课体验,共同打磨出更优的课程思政的案例故事。

猜你喜欢
经济学思政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