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接受论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2-03-17 06:37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美文学思政

洪 芳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科目,是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阵地。如何挖掘英美文学课程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西方文明文化,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英美文学课程以英国和美国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介绍英、美两国的文学起源和发展过程,讲授英美文学史上重要文学流派和经典作家作品。课程内容繁多,涉及历史、哲学、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在拓展学生西方文化知识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帮助学生透过文学现象认清西方社会制度本质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批判意识和人文素养,避免英美文学课程成为西方文化的传声筒。

目前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从教学对象看,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缺乏系统的英美文学知识,不能把握和识别英美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和糟粕。西方文学作品包含宗教信仰和很多唯心主义思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第二,从师资看,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教师过分重视学生文学知识的传播,把注意力放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巧上,对思政内容引入文学课堂重视不够。第三,从教学内容来看,英美文学蕴含的思政资源没得到有效挖掘和发挥,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育人合力。经典英美文学作品有的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有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罪恶,有的弘扬人性的真善美,都是英美文学课程思政的好材料,关键在于如何进行课程设计,把这些资源融入到思政教育中。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英美文学课程的关系

(一)英语专业发展现状

合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发展已有几十年历史,所培养学生受到安徽及周边省份相关行业的欢迎,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英美文学课程是英语专业必修课,是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涉外服务行业,学生需要全面了解西方文化才能适应国际化的行业标准。

(二)英美文学课程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1]。文学对于人的精神、性格、观念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文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历史和文化洞察力和鉴赏力。文学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论拓展能力,促使学生从工具式人才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英美文学课程是塑造高素质商务外语人才重要途径。英美文学课程在丰富学生英美国家文学和历史知识同时,还能让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对文学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文学发展的各种动态,让学生有宽阔的胸怀和视野来看待世界、看待文学、看待自己。在学习文学的过程中学会辩证地看待各种现实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增加文学知识同时,提升思想认识。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面对英美文学中形形色色的观点,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学生会盲目跟风,偏离人生轨道。任何国家的青年学生教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课程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2]”。英美文学课程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书育人的目标应该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融合到每天的专业知识传授中。英美文学课程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文化修养,更关注学生内在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三、读者接受理论

联邦德国文学史专家、文学美学家姚斯(H·R·Jauss)和伊瑟尔(W·Iser)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读者接受理论。该理论主要阐释作者、作品及读者之间的关系,强调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读者接受论是以读者的阅读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主的理论体系,建立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象学与阐释学理论基础上。姚斯和伊瑟尔认为,美学研究应关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对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也要予以重视[3]。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如果我们根据翻译的接受者而不是翻译的各自形式看待翻译,我们就引入了另一个视角,即翻译的可理解性(intelligibility)然而,衡量这种可理解性的标准不是词汇或句子本身语法结构等语言形式,而是看信息对接受者产生的整体影响”[4]。

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教学,文学教师作为文本和学生的桥梁,如果不能很好地解读文学文本,传达作品思想,在教学中熏陶和影响学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和情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思政教育问题。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读者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鉴于此,英美文学中的各种经典作品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地解读和对学生正向地引导。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成为学生意识的一部分,是他们构建世界观的重要元素。因此,学生如何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至关重要。读者接受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性和批判性的反应。

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英美文学思政课堂

(一)修订课程标准,使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建设契合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英美文学课程在以前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把立德树人放在课程目标首位。在讲授英美文学作家、作品以及各时代的理论流派的同时,从不同侧面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比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的“五个热爱”和“六大教育”。[6]结合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饱含家国情怀的民族性作品的讲解。英美文学课程把习近平新时代思想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思政本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唐德海等,2020:53)[7]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经典作品阅读的实践者。课程设计把学生作为首要考虑的要素,放在课堂的中心位置,从读者视角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步骤,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

(二)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使教师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中坚力量

肖琼、黄国文认为,“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要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够理解课程思政意义和其重要性并有能力在实践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外语教师队伍”[8]。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十九大报告,《中国文化自信解读》等资料作为备课学习资源,将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正能量信息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拓展学生的政治视野。教师应积极参加课程思政学术会议,拓展思路和视野,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补充教学内容,挖掘文本中与立德树人契合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学识和德行修养,为学生做出表率,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德育水平和德育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师从学生角度来开展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文本思政元素,使优秀作品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抓手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指出,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9]”。英美文学教材中的文本都是世界文学的传世佳作,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英美文学教学要把握中国立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这是“牢固坚守学校阵地”的具体表现[1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读作品,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例如,16世纪英国文学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对当时英国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地揭露,作者谴责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各种腐败、犯罪,还提到臭名昭著的“圈地运动”,揭示“羊吃人”的社会。同时幻想出一个理想社会乌托邦。但作者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虚构的乌托邦里还存在奴隶。他设想的劳动只包括农业和手工业,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方向,奴隶的存在意味着仍然有剥削和压迫。他无法说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理想社会建立的途径。通过解读文本,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罪恶,通过对比,他们对自己国家更有信心。不同时代作品都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分析,在解析作品同时,可以联系社会实际,从作品分析和现实对照中找到我们的“四个自信”,增强大家的政治认同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围绕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政治觉悟与思想水平,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12]。

(四)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从读者接受角度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信息化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视觉文本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使得文学阅读方式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教师要顺应时代变化,学会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课内精选上课内容,课外通过资源共享形式帮助学生提高文本阅读效果,让学生自主领略英美文学的魅力,得到人文熏陶。[12]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充分搜集资料,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课堂知识传播环节设计有趣的故事,提出有思考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主动探求文学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和思考,形成认知突破,使教学形成积极的互动,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学生在文学文本阅读过程中得到教师充分的重视,他们按照自己的认知能力、对文本的理解力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生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来开展课堂教学丰富了课堂角色,拓宽教师课堂教学思维,使文学课堂更人性化,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读者接受理论的核心思想促使文学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在文学课堂中要扮演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教师对文学文本的解读给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学生对于文学文本的阅读也丰富了文本的生命,课堂讨论更是赋予文学文本更多的可能性,重点是方向的把握。学生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汲取精神营养,获得成长,养成批判性思维,文本也在学生和教师的阅读中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五、结语

英美文学很多作品是探索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文学作品和现实的世界,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例如,在赏析浪漫主义作家作品时,学生们对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拜伦、雪莱的诗歌所揭示的黑暗社会现象和他们的斗争精神很有认同感,在享受诗歌的美学之外,他们的精神也得到滋养,他们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更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解读和表演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戏剧时,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剧本,读者可以从这部戏剧看到爱情的纯真和美好,女性的智慧和勇气,朋友间的肝胆相照,商人的奸诈和贪婪,也可以看到种族的歧视和压迫。学生从不同人物身上看到不同的人性,善恶对比下他们必然学会分辨和选择。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自我之歌》和《我听见美国在歌唱》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浓烈的爱国热情,诗歌中对于普通劳动人民的歌颂非常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教师根据诗歌在设计课堂话题讨论时,提出如何处理“小我和大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学生会在思考中找到自己的答案,在文学文本的学习中体味到爱国和奉献的精神。

英美文学课程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基础的同时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课程思政的新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把“育人”目标放在首位,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是英美文学课程的关注重点。英美文学课程思政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课程不仅要挖掘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普世价值观和伦理观,更要站稳中国立场,帮助学生审视文学世界里的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成长为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政治素质的商务人才,为国家和世界的和平、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英美文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需要文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我与文学三十年
英美常见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