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2-03-17 06:37孙景芳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中华民族

孙景芳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的贺信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1]。”2021年4月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强调了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要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由此可见,培育工匠精神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培养杰出时代工匠的重任,要积极探索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在关联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姜义华、朱子彦主编的《中华文化通识》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天人合一,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第二,重民思想,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三,和合中庸,以‘和’为贵为美的精神;第四,经世致用,实践理性的精神。尤其是发轫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里的经世致用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积极入世、注重现实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取向,其突出的是“用”,而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诠释了“行”的意义。“用”和“行”必须有高尚的人品、人格和人道,必须有崇高的气节和操守精神,其表现在具有百折不挠的奋发精神,敬终如始、自我革新的忧患意识,“舍生取义”“刚正不阿”“扶正压邪”的人生观念,可以使人们陶冶情操,涵养情怀,深化境界。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在古代,所谓工匠主要指的是手工业者,包括木匠、石匠、铁匠、铜匠等,如最早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最早建造房屋的巢氏等。我国历史上不乏如鲁班、李冰、沈括这样的能工巧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他们在其工艺领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用自己的智慧,不仅解决了同时代人的生活需要,也彰显了自己的价值,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自觉磨炼手艺,熟能生巧,巧而生精,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精湛技艺,非凡创造,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形成“求真”“尚巧”的精神品质,我们将这些具有高超技艺的手艺人身上所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称为“工匠精神”。于是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诸如鲁班、张衡等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人物,还有撰写《梦溪笔谈》的沈括,编写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等。这些能工巧匠所形成的求真务实、严谨细致、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并且拥有家国情怀的精神品质就是具有中国独特文化内涵的“工匠精神”。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融合与发展

工匠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熠熠生辉,体现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品质。挖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定能大力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化,实现传统民族精神的现代超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4]。“现代的工匠精神从哪来?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里来,从中华优秀基因里来”[5]。

“培育工匠精神,必须有对传统工艺、传统文化的恪守,唯念初始,方能致远”[6]。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经世致用、精益求精、专心致志等思想蕴含在工匠精神中,如荀子《劝学》中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铸剑鼻祖欧冶子吃苦耐劳,善于思考,发现铜和铁的不同之处,成功冶铸出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龙渊”(龙泉剑),从此中国进入冷兵器时代;隋代造桥匠师李春,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存世1400多年,堪称奇迹;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工匠,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对高超技艺的不懈追求和对工具、工艺的革新创造令人敬佩,他身上所体现的工匠精神被称为“鲁班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庄子》中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中充分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蕴含着道技合一,追求卓越的精神,很好地诠释了带有中华文化传统烙印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高职院校加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应该把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真正的工匠应该具备极强的专业性,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真正的工匠精神也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体。因此,新时代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要把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己任,高职院校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掘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内涵。

进入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迎来了新契机,职业教育的对象也越来越庞大。社会的发展对日益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一庞大的群体,职业教育任重道远。但是受传统的职业卑贱高低的思想影响,部分学生认为选择职业院校只是他们的无奈之举,由于这种思想作祟,他们很难具备工匠精神,导致高级技工千金难求。这一现状令人担忧,也说明人才培养和人才发展的不平衡,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需要社会认可,企业做出改变,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等之外,也需要在职业教育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为国家培养高层次技能的人才。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文化品格,它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华文化博大深邃,绵延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感情、意志和能力,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孕育涵养、成长发展起来的,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引导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前进,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有着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而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

培育工匠精神,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华浩如烟海的灿烂文明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增加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因此,要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前沿阵地,大力弘扬诸如文学艺术、建筑水利、中医中药、传统工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习得中,让学生们深刻领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

(一)发挥学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职业教育与社会各方面联系特别密切,培育工匠精神自然离不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7]。学校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强制性等特点[8]。但是目前学校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充分,所以要制定完整的政策和措施,强化学校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选择与自身学校各专业相匹配的传承内容,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利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教室等公共空间进行展示,采用快捷、直观、生动的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人文素养。条件允许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大课堂,鉴赏诗词曲赋,赏析经典著作,研究中华民俗等,使学校真正成为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空间。此外,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把学习场所与工厂融为一体,把优秀企业文化根植于校园文化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感悟工匠精神的魅力,追求卓越,努力奋斗,力求成长为大国工匠。

(二)发挥教师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师者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同时也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教学是一种技能,也是一项技艺,只有达到技与艺的完美结合,由技入道,道技结合,以德育人,以技教人,才能培养出具有匠人气质的学生。教师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热爱职业,关爱学生,钻研业务,不断扩充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成为具有匠人精神的独具“匠”心的“教书匠”。在教学中教师一要回归原典,进行国学和经典阅读,因为文本的经典阅读、文化典范的熏陶和礼仪文化的熏习,是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行之有效的途径[9];二要发挥独特的人文学科育人优势,充分挖掘文化经典中的思政元素;三要加强与专业课的融通与协作,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润物无声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传承天人合一的思想,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生根发芽壮大,无疑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而“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方向,体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把握世界的思维模式,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10]。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天人合一”是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精神,“天人合一”的精神观照,为古代文人创造了一个自由思想的文化空间。中华传统文化中精神的升华、思想的超越、情操的陶冶、真理的感悟,无不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古代经典诗词不仅带来了唯美的精神享受,也构筑了人们永恒的精神家园。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精选中华优秀文化内容,优化传承路径,可以通过自制课本剧、文学社活动、举办文学讲座以及参加校内外演讲、朗诵等比赛发展学生的整体能力,传播中华人文精神。在综合活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学生“高尚”“和谐”的人文精神。

(四)传承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以人为本的重民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悠久传统,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人本主义精神。职业素养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来,包括技能、道德、意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无可替代的提升道德涵养,以及进行思想教育的作用。职业教育以课本为主但不拘泥于课本,组织学生学习实践,培养学生爱国爱乡,关心民生,以人为本和仁者爱人的思想,刚正不阿的品格;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以传统文化的熏陶来培育工匠精神,强调人文品格与技能品格并重的职业操守,对于今天的职业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传承经世致用的思想,培养学生专业精神

经世致用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积极入世、注重现实、重功效和实践理性的价值取向,它包括自强不息的精神、正道直行的人生观念、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专业精神意味着需要孜孜不倦地研究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力图匠心独具,精益求精。

高职院校要善于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今依然鲜活动人的历史事迹,为培养学生专业精神提供的丰富的源泉。比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等手工业种类有30余种,很多匠人们在艰苦原始的条件下,依然坚持严谨细致、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直观地呈现了工艺的精巧、技术的熟练、产品的精美;明代李时珍在学医和行医的过程中,发现历代本草书中存在不少错误,于是决定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深入各地实际考察,采集标本,收集单方,有时还做药理实验,他还很重视吸收和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历时二十多年终于完成这部医学著作。

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意蕴深厚,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和探索,学生寻找身边的传统工匠,鉴赏中国传统工匠展现的精湛技艺,通过访谈、查阅资料、撰稿等方式组队合作完成项目作业,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形成工匠人物传记、工匠技能介绍等相关作品,领悟传统优秀文化和工匠精神的精髓,亲身体会工匠精神的内在品质,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传承创新,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产品。部分学生甚至可以成为传统技艺的接班人,成为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和谐因子之一”[11]。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在培育工匠精神中要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加强培育工匠精神,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千百万名高职院校的学子们要牢记历史使命,要以大国工匠为标杆,匠心筑梦,匠心圆梦,确立技能立身、技能报国的理念,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中华民族
90后大工匠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风采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工匠神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