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教学中的师生认同

2022-03-17 06:37王小莉沈倩倩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态师生班级

王小莉,沈倩倩

(滁州市第二中学,安徽 滁州 239000;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以往教育教学偏差的修正,也为教育工作者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更好地按照教育规律教书育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高中生已进入青年初期,随着其生理心理的发展与成熟,他们对班级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诸因素中,应把师生认同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心理学中的“认同”,是指个体为了消除自己的挫折感和焦虑状态,转而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发生的认可和倾慕。师生认同,则更多地表现为教师接纳并喜爱自己的学生,学生热爱并敬慕自己的老师。师生之间的认同感,是班级精神文化的灵魂,是最具内驱力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在班级刚刚成立之初就精心培育,耳濡目染,引导学生心领神会,习惯成自然,推进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形成[1]。

一、师生认同是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高中阶段,学生学业负担不断加重,随着高考的逼近,心理压力也日益加重。优化教育教学中的心理环境,增进师生认同感,对激发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发展的主动性,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参与课堂,这是师生认同的基础

教师尊重学生,就是强调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他们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追求的人,不是考试机器。在教师的眼里和心中,每一个学生都是重要的,没有孰轻孰重,也不应厚此薄彼。中外教师学研究有个共同的结论:一个学生能否融入课堂,能否在课堂上有积极的学习行为和专注力,取决于他对这个教师认同和喜爱的程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高度融入,第二种是若即若离,第三种是置身事外。观察和研究表明:课堂上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生,大多获得了老师的青睐与重视。在课堂教学中,这部分学生安全感高、归属感强,他们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参与积极性高,能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教师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后两种情况的学生,由于没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因而他们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甚至是多余的,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仿佛与己无关[2]。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教师不适当的只言片语,以及不友好的细微表情,都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进而内心产生压抑和不满,如不能及时化解,长此以往,不仅会干扰他们的学习行为,甚至对他们的个性特征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仅彰显教师的修养,也影响着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影响着师生课堂参与的效率与质量。

(二)教师赏识学生,学生才会自信自强,这是师生认同的精髓

有一项调查表明,很多科任老师甚至班主任,居然说不出自己的学生有什么优势,因为他们对学生评价完全被分数排名束缚了,所思所想,都和成绩有关,乃至于“见分不见人”,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每个学生都期望获得教师的肯定,教师要把对学生独特个性的肯定,对学生付出辛劳的喝彩,对学生微小进步的夸赞变成习惯,并升华为教育艺术。

按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结构理论分析,每一个学生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教师只有摒弃成见,细心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并加以肯定。这不仅有益于学生亲近教师,从心理上认同教师,更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潜力的释放。很多成人回忆学生时代,最刻骨铭心的,就是老师当年的鞭策和鼓励,一句句暖心的话语,成了他们一生中自我激励的源泉[3]。

(三)教师理解学生,学生才能走近教师,这是师生认同的保证

每个学生因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社会文化影响及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在发展中必然存在着差异。立德树人所追求的不是以一时的分数论英雄,而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可持续性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以分数排名,给学生贴上各种不适当的标签,已经被时代抛弃。

每一个学生,早晨背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他是一心向善的,充满积极向上的念头,也许他们的学业成绩不是最佳,但他们非常希望老师能够一视同仁。一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学校、课堂有排斥心理,是因为教师没能理解和善待他,他们对教师的教育行为不认同。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在学校表现不够好,作为教师,肯定是着急的、不满的、甚至是“恨铁不成钢”的;在这种情景下,真正高明的教师不是让他们破罐子破摔,变得愈来愈糟糕,而是千方百计阻止他们下滑的速度,使他们不至于更糟糕。

二、师生认同的关键是提升教师的影响力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自我评价中,容易以他人,特别是以教师对他的评价作为主要依据。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受冷遇的地位,体验到的是孤独和落寞,就会在自责与愧疚中,消解了对班级、对教师的认同。因此,教师正确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在师生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提升影响力,关键要对学生有友善的态度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以“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为题做调查,在九万多个学生参与的问卷回答中,确定了12种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特点。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排序在第一位的,不是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技能,而是期望教师有友善的态度。

很多高中教师由于学科排名的压力,在对学生的看法上,不知不觉中有了选择性:学习成绩高一分,则高看一眼;学习成绩低一分,则低看一眼。与学生交往过程中,随着分数的变化,教师往往表现出忽冷忽热、忽喜忽怒的情绪化倾向。

社会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着所谓“学渣”的称谓,这是一种带有歧视性、侮辱性的评价,是对成绩暂时落后学生的一种伤害。这种认知和观念,一旦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传递出去,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就会归零,曾经的苦口婆心也会付诸东流。

(二)教师提升影响力,需要倾听学生的声音

教师教育学生,很多情况下要做一个忠实、积极的倾听者。所谓忠实的倾听者,就是在学生表述他们的问题时,不要轻易打断,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地说出来。鉴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在看问题的全面性、深刻性等方面,肯定有其幼稚之处,即使错了,教师也不要立刻给予批判,而应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学生打开心扉倾诉的过程,既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动态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过程。

所谓积极的倾听者,就是在倾听的过程中,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不会假听、误听和有选择地听。听的过程要有鼓励的眼神,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要及时跟进,予以肯定。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教师能够倾听自己的心声,这个过程已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三)教师提升影响力,强调耐心细致、诲人不倦

对学生有没有耐心,是师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耐心,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年龄特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急功近利,不揠苗助长,把浓浓的爱意溶入殷切的期盼中,撒下种子,浇水施肥,去芜存菁,静待花开。

耐心,要求教师做到“诲人不倦”。教师教育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尤其对待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要持之以恒,循循善诱,滴水穿石,不言放弃。

教师的耐心细致,诲人不倦,还要更多地转化为洞悉高中生内心世界的素养,提升“共情”能力。首先,通过观察学生的现实表现,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体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换位思考,更准确地理解各类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最后,把自己感同身受、深思熟虑的想法、建议和情绪传递给学生,获得积极的反馈。

三、师生认同的着力点是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态

高中班级的集体气氛,学生士气,人际关系等等,都和师生认同度息息相关。增进师生认同,有助于改善和调整学生不良的学习心态,有助于增强学生发展的自觉性,克服盲目性。

(一)帮助学生改变厌学的心态

当前,大量的急功近利和一厢情愿充斥在教育过程中,这是导致高中生产生厌学心态的主要原因。

改变学生的厌学,一是要控制课堂教学中的信息量。学生一节课,应该有回顾,有新知识的学习,有课堂中的消化理解,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接受的内容过多,就可能力不从心,欲速不达,造成生理和心理的紧张,降低学习带来的兴趣和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是要努力改变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疏离状态。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情绪低落,感觉麻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往往会使教师思维反应迟滞,言词生涩,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教师要善于利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调控学生的专注力,避免我讲我的,你听你的。

第三,要坚决避免心理伤害的发生。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淡、对学生的诉求不以为然、语言粗俗、甚至让学生出丑,凡此种种,都会造成学生心理对立,行为冲动,对课堂和老师产生厌弃之情[4]。

(二)引导学生缓解焦虑的心态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17.2%,重度抑郁7.4%。高中阶段重度抑郁的检出率在10.9%—12.5%。这意味着高中生的重度抑郁高达十分之一以上。

学生的抑郁,很多情况下是由焦虑引发的。学生进入高中以后,焦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学生、家长甚至学校,都在为不能确定的未来而紧张和恐惧。缓解焦虑,必须成为强化师生认同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首先,教师要关注自己的焦虑程度,拒绝“内卷”。教育需要有适度的竞争,但更需要各方面的合作。如果过度关注学生、班级的名次,教师就难免在他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产生的浓烈的焦虑情绪。教师急躁的情绪,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学生。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心平气和,理性分析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成长、发展中,做到胸有成竹。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挫折要积极关注。学生在成长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父母对他们提出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常常会转化为情绪上的焦虑。作为老师,要积极地关注和发现学生情绪的变化,经常从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感受。有一句话说的好:老师和家长需要孩子努力学习,但是孩子需要什么呢?回答好这个问题,有助于强化师生认同。

第三,要改变过于强调学习时间的心态。动静相依、劳逸结合才能使大脑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味埋头苦学而不得法,则会使大脑因过度疲劳而产生“自我抑制”。况且,在大脑兴奋水平处于低潮时仍拼命苦读,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收效甚微,得不偿失,长此以往甚至会引起睡眠和精神障碍。

(三)指导学生优化考试的心态

高考是大事,但不是人生唯一的大事。学生全面发展,除了需要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科院心理所专家曾做过一个课题,研究了200位省、市、县高考获得第一名的学生,结果发现:影响高考成功的20个因素中,第一位,考生考试中的心理状态;第二位,考生考前的心理状态;第三位,学习方法;第四位,学习基础。结果显示:考试中的成功,与考生调节好心理状态密不可分。而考生的心态,与教师的心态又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

优化考试的心态,首先要降低对高考过高的期望。脱离现实、脱离考生实际水平和能力的过高期望,往往会适得其反,最终非但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愿望,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许多不堪设想的后果。

其次,要改变对卷面成绩过于重视的心态。有些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忽略考试对教师、学生的检查功能。在考卷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补缺补差,如何调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才是根本的问题,愁眉苦脸、怨天尤人、甚至大发雷霆,都是于事无补的。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关于班级文化建设,要研究的问题和要做的工作都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如何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学生成人成才,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毋庸置疑,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今天,应把改善师生关系、强化师生认同作为着眼点和着力点,只有化解了师生之间的心理冲突,教育才能生机勃勃,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心态师生班级
班级“四小怪”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班级英雄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还是“看掐架”心态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