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和合理念解读赛译《水浒传》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2022-03-17 06:25钟再强
关键词:赛珍珠杂合归化

赵 羽,钟再强

(1.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1167;2.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通,226019)

由于自幼所受中西双重教育和特殊人生经历,赛珍珠很早形成了极具时代前瞻性的文化和合理念,其英译《水浒传》翻译策略于此和。正如她所言,她尽可能把原著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完整再现给读者;为保证译文通畅,注释与脚注均舍弃[1]。此举凸显她对中国文化精深体认,超越了所属时代。

赛珍珠英译《水浒传》(以下简称赛译)近60万字,于1933年在纽约出版,随后“蹿”上了美国权威“每月图书俱乐部”排行榜,销售甚旺, 已再版10余次;国内外对于《水浒传》的研究也相对“火爆”,集中于探究《水浒传》主题、弑杀习惯等外部研究。现今在美国见到的《水浒传》英译本中90%以上都是赛译,其已成为美国各大院校中国文学课指定教材。虽如此,赛译在国内却饱受诟病,甚至一度沦为“误译”代名词。究其根源,乃赛译“庐山真面目”不为人知所致。虽不断有学者为其“正名”,但收效甚微。

我们认为,只有把握赛珍珠为实现其文化和合理念而翻译《水浒传》的用心,在文本细读基础上科学分析和总结,才能揭示赛译别具一格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公允评价赛译创造条件;也希望通过探究赛译《水浒传》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为现今的中国文学外译提供借鉴。

一、赛译中采用的文化和合翻译策略

归化异化概念可追溯到古罗马时西塞罗和贺拉斯等所提及“字译”与“意译”之别,但正式提出却源自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施氏指出,“翻译方法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2]74前者被称“疏离”,后者被称“入籍”。他力主翻译应该“疏离”,把“读者送到异域”[2]75。

西方译界从18世纪中叶以来便把尊重源语文本异质成分作为一种指导原则,在19世纪西方译论中形成一种潜流,一直影响到20世纪,纳博科夫甚至达到“字字对译的地步”[3]。

然而,当时西方译届所要规约“仅限语言形式”,因而“除施氏提到要给目的语读者传达源语文本的意象外,其他几乎很少涉及文化因素”[3]。

1995年,韦努蒂对施氏“翻译二分法”进行进一步归纳,将“疏离”称为“异化”,“入籍”称为“归化”。韦氏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是“接受外语文本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4]。虽然韦氏与施氏翻译主张基本一致,都提倡异化,但很不相同:施氏理论源于德国阐释学,而韦氏将翻译置于后殖民语境下体察,使其异化主张掺杂了相当政治因素[5]。韦氏明确提出“抵抗式翻译”概念,大力宣称异化目的在于抵制英美文化霸权泛滥。事实上,以上二者都认定归化异化“处在话语权力两个极端”,实“无法调和或妥协”[6]。韦氏观点得到了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等其他后殖民学者赞同,在中国译界产生较大反响。

在中国,虽自佛经翻译起就有“文质之争”,但译界开始关注并论及归化异化,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与瞿秋白等就直译意译孰优孰劣之辩论。鲁迅强调:“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呢?” 他力主“翻译须有异国情调”,即所谓“洋气”[7]。鲁迅所说“洋气”和“异国情调”即“异化”。那场辩论中,论战双方倾向于把归化异化视作完全对立翻译策略,“他们往往激烈地批评一种策略,支持另一种策略”,讨论焦点集中在“这两个策略优缺点上”[5]13,归化异化被认定水火不容。虽然当时讨论翻译语言形式,但与政治也相关,因论战双方即为左翼学者和右翼学者。此外,从鲁迅驳斥梁实秋《“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标题来看,政治因素已牵扯其中。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场辩论至今,国内译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不再把归化异化看作二元对立,认为翻译中完全归化或异化不行。翻译受到经济基础、意识形态、诗学等多种因素制约,任何译者在翻译时都不会出现泾渭分明的简单选择,好译本必然是归化异化综合运用的结果[2]80。从互文角度看,“语言间透明地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交流也是不可能的”,实际上,翻译中归化异化仅程度问题,“任何一个比例结合出来的译本都是原文的一个映射。”[8]

无独有偶,主张归化异化势不两立的韦努蒂,可谓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由于过分与政治议程挂钩,其异化主张在西方译界饱受质疑,基本动摇了“韦氏翻译理论本身”[9]。2008年《译者的隐身》再版,韦氏否定了以往强调的归化异化二元对立,力图把以往强调的“政治议程”变通为一种“道德策略”[2]79。韦氏的变化表明西方译界将归化异化视为二元对立时代终结,也凸显将翻译问题完全政治化有偏颇。

虽然评论界已视归化异化为对立统一,但并不能掩饰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仅从翻译结果来探讨问题,忽视了译者主体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彻底“将译者这一能动因素置于翻译中明晰文化意识的两极之间,也就是说,译者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时不是归化,就是异化,反之亦然;纵是归化异化并举,也依然是泾渭分明”[10]15。这种局限性“关注只是译者文化意识两极化状态下的文化与翻译研究,对译者这一能动主体是如何处理文化因素的实际情形明显关注不足,看不到归化异化相互演变、相互转化过程中译者发挥主体作用的细节与详情,也就不能较好解释文化与翻译这一母题下的诸多翻译现象,最终也不利于清晰地揭示文化传统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运行轨迹”[10]15。

不难看出,只有破除归化异化为两极间对立“线段型”,将译者视阈、文化取向、意识形态、翻译诗学、目标读者等纳入动态过程,才能真正揭示译者在翻译中采用的策略。诚如纽马克指出:“评论者应该从译者本人角度看待译文,了解译者翻译目的和翻译过程,尽力弄清楚译者为什么要那样译;许多情况下,一些在外人看来明显‘误译’实乃译者有意为之。”[11]

一些研究者已意识到归化异化理论所存缺陷并提出补充。如姜秋霞等在探究《红楼梦》翻译时发现,虽杨宪益与霍克斯总体翻译策略具倾向性,但绝不能将两位译者的翻译策略简单定格为异化或归化;在归化与异化两极间还存在“同化”和“淡化”现象[12]。孙致礼也发现,“异化并非是万能的,译者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把握分寸,切不可将异化推上极端,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译者不去仔细揣摩原文的真正意义,而只顾在形式上机械地仿效原文,采取‘字字对应’译法,结果导致了生硬牵强、貌合神离的译文。”[13]鉴于归化异化处于对立统一状态这样事实,顺延“伪异化”思路,是否也存在“伪归化”现象,即在翻译时抛弃了原文形式又舍弃了原文内容的译文?这一现象值得探究。虽然异化归化理论影响甚大,但还需发展却是不争事实。相信随着译界对翻译策略探究不断深入,这一理论会逐步完善。

循着以上思路,我们对赛译《水浒传》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了详细考证,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理解赛译《水浒传》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方面仍存在部分误区。

二、 赛珍珠的文化和合理念与文化负载词翻译

(一) “尽可能直译”原因解析

在赛译译序中,赛珍珠这样阐述其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我尽可能直译。我的努力旨在尽可能地保留中文原汁原味,以使不懂中文读者至少产生一种正在品读原著感觉。……我已尽力保留原著意义及风格,甚至到了不惜将原著中一些了无生气部分尽可保持原味地步。”[1]ⅰ

“由于中文名称对西方读者永远是难题,在翻译过程中我对原著唯一武断改变仅在于人名和地名处理上。按中国传统,一个人会有几个名字;但在译著中,每个人我从头至尾用一个名字。对于原著中专有名词,我采取了用英语字母拼写方式;而对于绰号我尽量将其翻译过来,虽这种处理意义不大,解释起来也颇费唇舌。有时我也在译作中删去原著中一些人物绰号。”[1]ⅰ

从以上可体察赛译策略:第一,“尽可能地采用直译”以“保留中文原汁原味”,使西方读者产生“正在品读中文原著感觉”;第二,在翻译中对“人名、地名”做了一定程度改变,每个人物“从头至尾只用一个名字”,专有名词“采取了英语字母拼写方式”,而将人物绰号尽量翻译成英文,有时也刻意省去了“原著中使用的一些绰号”。我们在研读时发现,“直译”实无法揭示赛译的翻译策略,因为除“直译”外,赛译还有大量音译、意译、释义等,也有少量略译及漏译。赛译对原文中一些核心文化概念采用了多角度诠释策略,仅用“直译”表述似乎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既然多种翻译方法在赛译中并存,那么赛珍珠为何阐明其翻译策略是“直译”呢?我们认为,只有结合赛珍珠翻译《水浒传》时的历史情境才能真正厘清此问题。虽然自佛经翻译起就有文质之辩,但中国真正出现归化异化之争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那场直译意译优劣大辩论。对于在1933年出版的赛译来说,赛珍珠无法找到比“直译”更合适术语描述其翻译策略。此外,赛珍珠描述其翻译策略时,用“尽可能地采用直译”这样表述,暗示除“直译”外,她还有其他选择。赛译翻译策略并非完全直译,既给研究者留下相当阐释空间,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体察和评价赛译,也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归化异化辩证关系极具启示。

(二)文化和合理念指导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威尔斯强调:“若客观评价译者,只能在熟知译者对其所译文本态度基础之上,即必须了解译者翻译目的和各种决策。”[14]威尔斯提醒我们,揭示译者翻译策略不仅要研究文本,更要结合译者翻译目的在内的多种因素。结合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用心,并通过对赛译文本认真探究,我们发现在“尽可能直译”背后,赛珍珠在翻译时采用了“凸显差异、有意杂合”的文化和合理念翻译策略。

所谓“凸显差异、有意杂合”,是指赛珍珠为改变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那种负面的印象,进而实现其文化和合理念理想诉求,翻译中一方面力图最大限度保存原著体裁形式、语言风格及文化内涵,尽可能使用异化手段;另一方面,为保存《水浒传》一些文化概念,又有目的地采用了异化归化互为补充加深读者对汉语语言风格或文化概念的了解。需强调的是,赛译中“凸显差异”与“有意杂合”互为补充,二者密不可分。如张志强等所言,“赛珍珠并非像一些论者指出那样一味地‘异化’,更不是将中国事物一味地向英语‘归化’,而是两者并举,并行不悖,有的地方归化,有的地方异化,更多的则是归化异化混在一起,即‘杂合’。”[15]

三、赛译重点文化负载词汇翻译表征

在翻译过程中,赛珍珠未将异化归化对立,有所侧重,虽非平分秋色,但也并行不悖,发挥各自作用。“凸显差异”是赛珍珠翻译时首选,可能情况下,她会尽量使用直译或音译把这种策略贯彻;对于“有意杂合”,有时是为实现特定目的为之,有时是迫不得为之,因此这一策略又可分为“主动杂合”和“被动杂合”,其中“主动杂合”所占比重较大。囿于篇幅,仅以赛译词汇翻译为例进行举证。

赛珍珠的双语能力及其双重文化身份,她在词汇翻译方面的举措显然有备为之。“汉语文字意义的丰富多样及形式上的独立自足,使构词原理及搭配机制等与英语相去甚远”,而赛珍珠“试图展示的正是汉语在这些方面与英语的不同之处”,因而不可避免地使赛译在词语层面具有明显“中国式英语”倾向[16]105。考虑到读者接受,在翻译特色词汇时,赛珍珠又有意地将异化归化并举,并行不悖。

我们先看赛译在词汇翻译方面“凸显差异”情况:

例1 连打三四顿,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第17回,第288页)

赛译:Then he was beaten thirty or forty strokes, so that his skin was split and his flesh protruded and the red blood streamed out. (1937: 286)

例2 ……白胜面如土色,就地下取出一包金银…… (第17回,第286页)

赛译:Pei Sheng’s face turned the color of clay, for from the earth they pulled a bundle of gold and silver! (1937: 286)

例3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第十五回,第256页)

赛译:Yang Chi said, “You two who speak thus are simply passing forth wind...” (1937: 255)

在例1中,为凸显“皮开肉绽”之义,赛译极尽异化之能事,把“皮”“肉”“血”等词直译。“皮开肉绽”在金批本中一共出现6次,赛译均照例1方式直译,不做任何阐释或改动。对于很多其他词汇赛译基本上采用了同样方法。如例2“面色如土”,赛珍珠将“面”“土”“色”等形象照字面译出。纵观金批本全文,“面色如土/面如土色”共出现5次,赛译处理方法均是直译,与例2雷同。对于“放屁”的翻译,目前还未达成共识。其实,从例2可看出,将“放屁”译成“pass one’s wind”并无不妥。“放屁”在金批本中共出现14次,赛珍珠都直译成“pass (forth) one’s wind”;否定者紧紧盯着不放的是钱歌川所及第31回在“放屁!放屁!”上的误译。“试想,如果西方读者上下文屡次读到‘pass one’s wind’,他们真会理解成‘生理现象’么? 答案不言自明。”[16]125“赛珍珠对‘放屁’一词字面处理,一以贯之地体现她展示文化差异的翻译观”,而对于第31回“放屁!放屁!”翻译,“其不妥之处仅在于‘Pass your wind’因缺乏其他语词辅助而变成祈使语气,但这与赛珍珠翻译策略无关,只需作一点小小修正——如改为‘You are (simply) passing your wind’——同样不失为直译典范。”[16]126

再看赛译中词汇翻译的“有意杂合”:

例4 林冲告道:“小人虽是粗卤军汉,颇识法度……”(第7回,第150页)

赛译: Ling Ch’ung replied humbly, “...Although I am but a coarse fellow, yet I do know something of the law...” (1937: 193)

例5: 林冲道:“上下要缚便缚,小人敢道怎的?”(第7回,第158页)

赛译: Then Ling Ch’ung replied, “Sirs, if you want to bind me, then bind me. How can this humble one complain?” (1937: 149)

例6: 那汉道:“小人姓刘,名唐……”(第13回,第230页)

赛译: That fellow replied, “This small man is surnamed Liu and named T’ang...” (1937:225)

从例4可看出,自谦语“小人”一词,赛珍珠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了杂合处理。例4中将其译成“I”,前者突出为自己申冤情状,后者凸显官高一级假客气;例6干脆将“小人”译成“this small man”以描绘该词原貌,类似于将“好汉子”译成“a good Son of Han”,也是赛译受否定者诟病处。

例7 宋清答道:“我只闻江湖上人传说沧州横海郡柴大官人名字……”(第21回,第357页)

赛译:Sung Ch’ing answered, “I asked those people on rivers and lakes and they said, ‘We have always heard of the good name of the great Ch’ai Chin near Ch’ang Chou.’...” (1937: 369)

赛译:Wu Sung said, “All my life wandering as I have by river and lake ...” (1937:472)

例8 杨林便道:“……江湖上人都唤他做火眼狻猊……”(第43回,第719-720页)

赛译: Then Yang Ling answered, “...he is called by men far and wide The Red Eyed Lion...”(1937: 783)

例9 邓飞道:“……弃家逃走,在江湖上绿林中安身……”(第43回,第720页)

赛译: Teng Fei replied, “He left his home then and he escaped to the robbers in the woods and hills...” (1937: 783)

例10 石秀道:“……天下江湖上,皆闻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招贤纳士……”(第45回,第756页)

赛译:Shih Hsiu answered, “...The Opportune Rain, Sung Chiang, is there now and he receives all good fellows who come to him under Heaven...” (1937:828)

例11 李英道:“江湖之上,二位不必推却。”(第46回,第769页)

赛译:Yet Li Yǘn said, “Nevertheless, pray accept it, Sirs.” (1937: 845)

例12 宋江答道:“不才何足道哉!江湖上义士甚称吾师清德……”(第57回,第935页)

赛译: Sung Chiang answered, saying, “So worthless as I be, how can I make any answer to this? Among the society of men I do constantly hear of your great virtues, my teacher...” (1937:1037)

“江湖”在金批《水浒传》出现87次,是一个重要词汇。据王学泰考证,“江湖”一词有三个意思,一是“大自然中江湖”,二是“文人士大夫江湖”,三是“游民江湖”,而“明确地把江湖看成是江湖好汉杀人放火、争夺利益之处,应始自《水浒传》”[17]。深谙中国古典文学的赛珍珠,当然知道“江湖”在《水浒传》中真正内涵,所以她在译文中从方方面面对“江湖”进行了诠释,有直译如例7和例8;有释意如例9和例10;有省略如例11;有意译如例12。但赛译将归化异化并举的文化和合理念翻译策略至今仍被很多人忽略。

四、对现今中国文学外译的启示

赛译历经近90载,迄今已再版10余次,堪称中国古典文学外译经典,其前瞻性文化负载词翻译难能可贵。赛译《水浒传》对文化负载词的恰当处理,对当下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其价值不仅在于赛译本身展示的跨文化词汇交际意义和指向,更在于“赛珍珠作为两种权力关系不平等的文化桥梁而自觉选择打破这种权力关系的一种文化与历史责任感”[18]。因此,全面而客观地揭示赛译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既有利于我们体察赛珍珠为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所做贡献,理解其文化和合理念,从而对赛译《水浒传》历史价值有更深层次了解,也有利于我们体认赛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立统一,重新思虑两者间辩证关系,这对于当下如何更好地译介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透过赛译《水浒传》中文化和合理念影响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我们可以体查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洞见及其作为文化和合理念者的情怀。这种和合翻译观所展示的不仅是译者的良苦用心,更是其“四海之内皆兄弟”,视“天下为一家”的博大胸襟和气度,而这种胸襟和气度已跨越时代的藩篱,在人类间冲突日益演变为文化博弈的当下更具警示意义。以此观之,赛译《水浒传》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无疑对我们重新审视翻译中归化异化的对立统一,更好地从事跨文化交流和传播事业极具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赛珍珠杂合归化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归化(双语加油站)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