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艳丽
(广东省顺德市德胜学校小学部)
自2015年以来,我校开发并实施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融智课程”,该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抓手,用主题活动承载课程内容的开展。教学中,通过“情境引领,激发求知;梯度训练,探寻方法;课间律动,调节思维;总结提炼,形成能力”四个环节,将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相融合,以主题式的情境带动课程的推进,实现了情境与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教育功能,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课堂教学特色。
“双减”背景下,如何将“融智课程”的课堂教学特色延伸至课外,设计好低年级的作业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我们设计并实施了小学低年级数学“融智”课后作业,使其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提高数学学习质量的有力抓手。实践证明,其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在于更好地应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融智”课后作业的设计主要是将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融入其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借助简单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真实情境下的体验与参与活动,渗透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这样有“温度”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领悟算理和算法,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增强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切身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任何一种技能或者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兴趣,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能够走进生活随时随处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研究数学,时间久了数学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和生活本能,而不是额外增添给他们的学习负担。如在一年级的数学知识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吃饭的时候根据学习过的内容,摆碗碟、数筷子、分配茶具,理解“生活中的数”;在学生走进公园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比较每种植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理解“生活中的量”;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在购物的真实情境中使学生提前认识元角分、了解如何用小数表示价格、学会用人民币完成付款等,这些技能练习得多了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本能。
如何通过作业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数学实践呢?在学习完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内容后,我布置了这样课后作业:
1.带着爸爸妈妈逛超市。第一步,给爸爸妈妈介绍超市里各种商品的价格。第二步,根据价格提出一个“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数学问题,解答并讲一讲计算的过程和算法。
2.在超市游戏的基础上加入更多的物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给爸爸妈妈推销货品,同时,帮助爸爸妈妈计算好价格,经历买货付款的过程。
本次作业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学习过的“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或模拟的情境)中认识人民币、认识价格,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问题,以此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完成“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后,教师还可以结合学习内容,以“实践活动”为抓手,设计如下的体验式作业。
活动一:请你动手拿出15粒花生,分别分给爸爸、妈妈和你自己,想一想怎样分最公平?
活动二:请你把12支铅笔分别装进3个笔袋,想一想怎样分就会同样多?
活动三:请你拿出18粒豆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平均分给6个人,每人分几个?请你先思考,再动手分一分,验证你的思考是否正确。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倡“做中学”。这样的作业设计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能够通过参与和体验了解数学现象,总结数学规律,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及内容。同时,这种实践体验式作业还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多维度与多种训练方式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更能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操作经验,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持续和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沉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构成中逐步积累的。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融智”课后作业的设计,还能将学习内容统整在一件事、一个问题、一项任务中,注重以“任务”驱动和引领学生去探索,让学生“沉浸式”地展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和练习。
例如,在学习完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购物”一课的内容后,教师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设计如下以“任务”驱动学生综合练习的开放性课后作业。
任务一:跟着爸爸妈妈走进超市逛一逛,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请你用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任务二:走进日常生活,用我们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一比谁是最厉害的生活小能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下你解决了哪些生活问题吧!
以上作业就是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生活,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去超市逛一逛,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时的计算价格、用人民币付款等。同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发现的数学知识记录下来,在全班进行分享。这种以任务为引领的探究性作业,在设计时特别注重情境的开放性、过程的实践性、探究性,这样的作业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他们对这样的探究充满了期待。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学生也获得了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获得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再如,在完成“观察物体”这一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及时设计“我和爸爸妈妈比眼力”的游戏任务。任务的内容应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开,任务的开展则基于给学生和家长的准确知识探索指引——第一步,选择一样喜欢的物品摆在桌子中间;第二步,爸爸妈妈和学生分别站在物品的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第三步,学生给爸爸妈妈说一说自己看到的物品是什么样的,猜一猜爸爸妈妈看到是什么样的物品;第四步,和爸爸妈妈调换位置来观察验证是不是说对了;第五步,蒙上学生的眼睛,爸爸和妈妈分别描述自己看到的物品样子,请学生猜出爸爸妈妈分别是站在物品的哪个位置在观察的;第六步,打开眼睛来验证自己是否说对了,然后可以继续换物品、换人蒙眼睛来猜一猜。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作业在布置时特别注重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前后呼应,在设计时特别注重以知识衔接为契机,抓准“时机”,引导学生适时探索和练习。
这样的作业既关注了学生对具体数学知识的巩固与拓展,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教给他们数学学习的方法。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亲子互动的游戏中感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并为后续的课堂学习做好认知与经验的积累。任务驱动式作业充分体现了作业的即时性、趣味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地爱上了数学。
小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阶段,是培养良好作业心态、习惯和兴趣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受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的限制,作业的完成更需要家校通力合作,共同辅导。鉴于家长对学校数学教学认知层次不齐的现状,“双减”背景下,可知、可控、可感的“融智”课后作业,能够有效“连结”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利用“全家总动员”的方式引导家长高效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
例如,在学习完“100以内数的认识”后,我设计了一个“扑克牌中的数学游戏”活动,以“游戏规则”的形式出示作业指引和要求。游戏规则如下:一是与爸爸妈妈一起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谁胜谁就可以抽出三张扑克牌;二是将抽出的三张扑克牌背面朝上;三是再进行一次“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获胜方先抽出两张扑克牌,其数字组成两位数,在白纸上记录下最大的数是多少和最小的数是多少,然后,失败方抽出两张扑克牌,其数字组成两位数,在白纸上记录下最大的数是多少及最小的数是多少;四是比一比两个人抽到的扑克牌上的数字,谁的大就积1分(每三个数字抽两轮,接着再抽三个数字重新组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自行决定游戏时间,获胜方得奖励,奖励方式提前与学生沟通好即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有趣的亲子互动,将作业游戏化、寓教于乐,不仅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喜爱,还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应用了数学知识、学会了数学学习的方法。这样的作业形式让家长掌握了有效陪伴的策略,有效“连结”起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确保了教育的一致性。
有研究认为,视频是知识可视化诠释的一个重要媒介,通过视频的播放能够更好地呈现出动态的画面,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有限的知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更好地为学生呈现知识。以此为鉴,我们的“融智”课后作业借助“可视化”的视频媒介,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使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和反馈“可视化”“共享化”。
学生的每一次作业都是一件完整的作品,是一次成果的分享和交流。学生不仅可以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作业,还能借助微信的“视频号”将作品的共享面进一步扩大。这样的作业能让学生在反馈中把数学思考的路径和方法完整地表达和呈现出来,能使隐性的数学思维和生活经验通过作业的形式显性化,能将静态的文字内容用动态的形式进行再现与传播,能更加直观、形象、生动、系统地帮助学生实现数学知识的内化,从而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和实施小学低年级数学“融智”课后作业,能够给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一个支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发散数学思维,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玩中练”。同时,它也能够给家长的辅导和跟进提供一个有力的抓手,教给他们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有效陪伴的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