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莉
(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平凉)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的职业与就业方向展开,是基本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既是保证学生能力达到行业水平要求的基本方法,也是应用型人才培育的核心路径。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教师同样要把握体育教学在学生职业发展中的影响,进而完善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强化学生的就业潜力。据了解,相当部分幼儿园迫切需要专职体育老师,从目前形势来看,国家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社会对幼儿教育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与幼儿园体育教育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以前的培养模式已很难满足时代的需求,社会的变革对体育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客观上需要我们适当调整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促进幼儿健康是幼儿教育的根本,而积极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则是促进幼儿健康的重要手段。众多研究表明,3-6岁幼儿生长发育旺盛,适度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脑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反应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也能使幼儿的骨骼和肌肉更加强健,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同时能更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态度、能力、个性的和谐发展,塑造幼儿活泼、开朗、乐观、忍耐的性格、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幼儿愉悦情绪,对幼儿一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意义。近些年,各地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教育已成为许多幼儿园追求的办园特色,幼儿园体育教学师资呈现明显“专职化”趋向[1]。
高素质幼儿园体育教师必须热爱幼儿、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优秀人格和较高人文素养,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体育综合技能和较高人文素养,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规律,具有较强的体育综合技能和较突出的体育特长,良好的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素养,急需由具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资质的院校有针对性地专门培养。
目前,幼儿园体育教师的来源主要为体育院校毕业生和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体育院校毕业生,单项体育技能突出,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缺乏了解,不具备学前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素养。这两类毕业生在胜任幼儿园体育教育工作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之绝大部分毕业生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思想不稳固,导致职业流动频繁,影响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体育教育专业(幼儿园体育教育方向)可以吸引更多男生就读,解决男性幼儿教师严重短缺的问题。根据2020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幼儿园教职工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男性,即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约为1%。有研究表明,幼儿园普遍缺少男教师导致幼儿人格发展欠缺,出现“阳刚之气不足”而“阴柔味有余”的现象,这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常规的学前教育课程中,专业技能类课程大多数为歌、舞、琴、声,让大多数男生望而却步,不愿意报考,从毕业生源头上导致男幼师的紧缺[2]。
与其他专业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对理论教学内容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理论上的建设与发展,帮助学生具备良好而扎实的体育认知,包括各类运动项目的了解、体育规则、健身知识、幼儿运动注意事项、体育精神等,以此帮助学生具备学前体育教学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目前的学前教育体育课程中,理论教学内容既在课时上比较少,又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教学设计,教师往往在学习到某种运动时,才会单独讲解其相应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理论掌握不足,甚至存在较大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运动技能的教学方面来说,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同样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在于内容上,教师将传统的田径、乒乓球、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但真正适合学前儿童的体操类、舞蹈类、游戏类、健身类等运动内容却相对比较缺乏,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技能,但在职业发展中却难以真正凸显其作用与价值。另一方面,在实际指导过程中,教师习惯性采取示范——训练——比赛等模式展开,既缺少兴趣导向价值,又不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目标,导致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不足,而掌握的运用技能又无法强化自身的就业潜力。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其目标在于培养幼儿教师,即引导学生成为优秀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教学和活动组织能力,进而才能在职业发展中展现自身的优势与素养,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在该方面的教育内容处于空白,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设计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通过课堂模拟、活动训练等方式,让学生具备幼儿体育教学和指导的基本能力,甚至还可以创编幼儿运动游戏,提高幼儿体育教学的质量[3]。
对于体育课程而言,运动实践能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根本内容,学生应当通过体育课程,掌握各类运动的专项运动技术与原理等内容,比如对于田径、篮球、健美操、武术等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但是鉴于学前教育的职业导向,学生未来将主要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内容,而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主要以游戏、简单体操类、跑步等基本运动形式为主,因此学生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展运动技能。第一,学生需要掌握利于提高身体素质的体育技能,比如跑步、跳跃、运动游戏等方面的;第二,则要具备拓展性的运动技能,比如健美操、啦啦操等。由于幼儿对于运动技能的要求较低,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教学深度可以简单一点,但必须做到广泛覆盖。
在体育课程中,理论基础也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必要内容,尤其在学前教育中,学生将来从事的教育类工作,决定了他们必须具备更扎实与广泛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体育及其文化相关的重要内容,比如对于田径、球类运动、各项运动会等相关的知识、各种体育竞赛的规则、体育欣赏的方式等;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认知,包括安全健身、科学锻炼、安全行为等,以保障学生真正运用体育运动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最后,教师还有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幼儿体育运动的知识,包括各年龄段儿童的运动水平、适合的运动内容、身心发展状态等。
此外,体育教学能力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关键内容,从宏观来说,学生必须能够掌握体育教学设计、活动组织、计划制定、运动技能讲解示范、幼儿体育水平评价、幼儿运动保护等各方面的能力,以此才能在幼儿体育教学中完成有效的教学目标。从微观来说,需要学生具备针对性设计与管理的能力,能够结合幼儿的兴趣和运动需求,设计相应的体育课程与游戏项目。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察指导、教学帮助、口令指挥、身体示范与语言组织能力等,以此真正让学生具备指导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3]。
基于上述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应当达成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推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通过对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问题、原理以及开展方式进行了解,把握教学改革的落足点,通过对教学内容、形式、方法以及手段等方面的完善,进而达成职业导向的教育目标。
在理论教学板块,体课程教学的改革应围绕“学与用”的结合展开,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相应的体育知识,更要通过实际参与的过程,理解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并且能够将知识运用其中,既保证自身运动的安全性,又能得到最大的身体锻炼收益,同时还能在幼儿运动教学中,让孩子们更加健康、科学地成长。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学与用”之间的关系,将幼儿身心发展、体育运动、科学建设、体育文化及欣赏等相关的知识,融合到相应的体育项目与活动之中。例如在田径训练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准备活动,而在该环节中,教师一边可以示范引导学生扭动关节,活动筋骨,让身体开始处于预备运动的状态,一边还要为学生讲解热身运动的基本规范与科学道理,甚至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说出不热身直接训练导致身体承受的安全风险,比如抽筋、岔气等,以此真正让学生意识到热身运动的重要性。
从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职业的要求结合来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应当深入把握两类运动技能的培训和指导。首先,应当开展以身体素质建设为核心目标的运动项目,主要包括对学生跑、跳跃、投掷等运动能力有着锻炼价值的运动类型,以此促进学生的体能、平衡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发展。其次,还要开展兴趣拓展类的运动技能课程,主要包括符合学生兴趣、具有体形塑造等功能的体操类、形体类、球类等,以此引导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运动技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必修与选修两种体育课程,在一年级阶段开展必修课,学生必须完成身体素质训练相关的课程,比如长短跑、跳高、标枪等,并设立相应的比赛活动与考核标准,真正实现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双重发展;在二三年级中则要开展选修走班制,开展各种球类、体操类等课程,一方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让他们具备自主选择项目与内容的权利,另一方面则要渗透幼儿体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内涵,促进学生兴趣与职业协同发展[4]。
从职业发展与能力要求来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必须在体育课程中发展体育教育能力,通过实践教学的演练以及模拟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在体育教学、运动项目组织、比赛策划、体育游戏创编、健身运动指导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具备幼儿体育教师的水平。
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发展意识,并注重学生能力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协同建设。首先,教师要把握教育能力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选择不同的融合方法。比如在田径类课程中,教师就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为基础,引导学生根据幼儿身体素质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避免幼儿发生过度劳累与疲惫的问题。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方法上的变形,提升学生的教学与组织管理水平。比如在学习各种球类运动时,尤其在进行站技术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小先生”模式,优选出表现良好的学生作为小先生,进而由小先生作为领导组织者带小组发展,以此磨炼小先生的教学指导与小组管理水平。其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在体操类运动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幼儿的肢体能力以及儿歌等,开展啦啦操或体操创编活动。
此外,在教学评价方面同样需要改革与优化。教师要采取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模式,在教师评价中要设置三个板块,分别针对学生的体育理论、运动技能以及教学水平三个方面,体育理论主要通过笔试进行考查,运动技能主要结合教学过程与能力测试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在参与运动中的积极性,小组内表现出的价值与动能,团队比赛中的作用以及实践测试的水平标准等,以此认定学生的运动能力。教学水平则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考察与观察进行评价,比如在“小先生模式”中,扮演小先生的学生在集体中的呼声、实际引导小组的成果等。通过上述三方面评价的整合与协调,从而真正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出更专业、直接的建议[5]。
综上所述,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围绕职业导向展开教学设计与改革,通过对理论、运动技能、教学水平等三方面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实现对学生培育的综合目标,促进他们职业水平与身体素质的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