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晶晶,贾梨淙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 杭州)
伟大抗疫精神是对抗击疫情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精神升华,有其鲜明的深层逻辑和价值意蕴,是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生动表达。将伟大抗疫精神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对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提升大思政育人政治引导力和价值塑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国家主席深刻阐释指明了伟大抗疫精神的核心要义和深刻内涵[1]。作为新时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应对灾难考验和历史发展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又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需要不断弘扬和践行[2]。
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尺度。“夫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无论是黄发垂髫的幼童还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无论是生活不便的残障人士还是怀胎八月的待产孕妇,国家将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列为头等大事,是国家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牢牢坚守的第一原则,是融入民族根基和情感血脉的道德坚守。挽救人民的生命,捍卫人民的健康,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举国同心,“大局为重”的情感厚度。14亿中国人都经历过“宅生活”,大致一座城、小到一个人,都在接到了防控命令的第一刻让生活按下了暂停键。我国两年来持续打赢了武汉保卫战、局部地区疫情歼灭战、多点状散发疫情防控战等,取得良好成效。中国人“说宅就宅”的超高配合度,震惊了世界,也让中国成为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世界的奇迹。还有一群不宅着的人,他们是被守护的群体,更是站在身后的护盾力量,从驰援一线到应援后方,从捐赠物资到为祖国加油,国家守护着人民,人民也用有力的言行守护着国家。“人民至上”和“国家至上”在这种相互支撑、互为呼应中更为坚实,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阻挡。
舍生忘死,“敢于牺牲”的行动力度。疫情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吓退中国人民,一群群医护人员、科技工作者、军人战士、党员干部义无反顾走上前线,与疫战斗。让世界惊叹的另一种中国速度同步上演着,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迅速建成,方舱医院的迅速开设,托举起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绿色通道;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挺身而出,不分昼夜,跨越千里,奋力坚守在排查、检测、转运、封控、保障等战线上,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顾大局、识大体,讲奉献、能牺牲,书写了“心有大我、志诚报国”的奉献精神。
尊重科学,“理性光辉”的思想深度。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科学、坚守真理,我们从建党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用“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对待疫情,用科学知识和科技手段精准判断形势。一方面,及时调整全国总体防控策略,做出了果断封城启用应急性超常规防控、转变防御理念回归常态化防控、分批为全民免费接种等决策;另一方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激发内生发展潜力,释放强大发展动能,为疫情防控提供根本支撑。
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灵魂温度。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人类命运联系得空前紧密,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都不可逃避。中国作为遭受疫情冲击的第一个国家,从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出发,积极应对和攻克疫情难关,为世界抗击疫情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3]。我们本着公开、透明、负责的态度,向世界各国分享病毒基因序列、诊疗方案和救治经验等关键信息,克服自身疫情防控巨大压力向200多个国家地区提供医疗物资救援,我们用行动诠释了中国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愿望、决心和行动,践行着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抗疫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建设的伟大历程中所产生的先进文化,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上下一心、成功共同抗击疫情、实现不寻常战争胜利的经验智慧,它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具有不可比拟的教育功能。
大学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气质、格局和价值。进入大学的学生们闯过了“高考”题海,开启了独立探索世界的阀门,也因有着更多的疑惑、问询、思考,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了引领思想、涵养道德、塑造人格的重要职能。伟大抗疫精神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所迸发的强大精神力量,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的精神追求,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熔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最生动的表达[4]。学习伟大抗疫精神,是大学生读懂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汲取百年党史中的优良传统和精神力量,激发奋斗前行内生动力的应然要求。
高校思想课程内容距离学生较远,是当前思政课存在的短板之一[5]。做强课程质量,需要不断用科学、健康、有效的先进文化来丰富课程内容,突出时代性和实践性来引起学生的广泛共鸣。新时代抗疫斗争实践是青年一代耳闻目睹、亲身参与的,其中涌现出的亿万中华儿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全力投入所书写的故事,是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升华于抗疫斗争实践的伟大抗疫精神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我们尊重科学精神、秉持科学态度,让科学理念和专业精神为政策决策、病情治疗、技术攻关等提供重要支撑。在疫情防控各方面全过程信赖与利用科学技术,所践行的中国尊重与弘扬科学精神的发展理念,是引领大学生脚踏实地、勇攀科学高峰的强大实践力量。
此次抗疫斗争在“物质丰裕、生活便捷、信息传递快速”的新时代,人们在享受舒适生活外,对文化精神层面的需要更加迫切。部分大学生在社会结构复杂化、利益格局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环境下,出现了思维惰性明显、价值取向功利、集体观念淡薄、心理状态不佳等问题,亟需提升价值观教育来改善思想素质,伟大抗疫精神恰好回应了这种需求。新冠肺炎疫情对人类来说是一场磨难,然而自古磨难出英雄,在抗疫斗争中“90后”“00后”青年们展现出的站得住站得稳、有担当有风骨、不退缩不让步等品质,是中国人民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的最好呈现,是感召大学生最天然、最真实、最鲜活、最深刻的时代强音和远航灯塔。抗疫斗争是大学生亲历的为数不多的重大斗争,同龄人在一线和病毒殊死较量等场景具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和价值引领作用。
伟大抗疫精神,同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一脉相承,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6]。推进抗疫精神融入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既是弘扬和丰富抗疫精神的应然要求,也是增强高校育人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思政课作为一门集“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于一体的专门性课程,在高校发挥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7]。它不是专业性、信息类课程,教师精通了某门专业、熟稔了某项技术就能胜任,它对思政课教师有着更多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很多重要指示,让“思政课”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好的思政教师要做大先生,有“三尺讲台、万里江山”的大情怀,要能“把握大时机、运用大课堂、提炼大主题”,在“大思政课”建设中起主导性作用。思政课教师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抱团取暖、共同努力。一是挖掘抗疫精神和各门核心课程内容的融合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都有分别的契合内容[8];二是在伟大抗疫精神等重要专题上建立专门磨课小组,保证固定充足的学习讨论时间,分系列共同收集资料、整理内容、交流心得、实践研究,讨论授课教案和讲义要点;三是磨课小组继续共同参与到现场教学中,对成员现场表现进行记录,课后进行互相指导、反复讨论,通过反复磨课的方式将课程内容讲透,让价值观引领在思政课堂上“活起来”。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青年的斗争从未停息,甚至变得更为激烈和尖锐。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作为青年首要的也是要了解我们所处的“两个大局”交织、“两个一百年”交汇的时代,在时代背景下审视和感悟伟大抗疫实践。一是把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行比较,在疫情这一新变量的影响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成就与其他国家抗疫之乱进行比较,挖掘国内疫情防控阻击战成功背后的付出与底气,在纵向、横向的比较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讲清楚时代背景下我们做出的各种决策部署,讲清楚在全球没有可借鉴经验情况下,“封城”等选择背后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进而结合“四史”学习教育,引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等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酷的伤害和极大的考验,同时也应给我们带来深刻反思。反思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我们不仅是生活在自己的地球,而且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反思“生命究竟是什么”,讲清楚我们在经济压力极大情况下仍然要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的原因。
伟大抗疫斗争是亿万中国人共同参与的实践,这种切身参与便于课程中运用更多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社会生活是校园教育的延续,需运用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实践式等方法和手段,让思政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起来[9]。一是“寻找”身边的故事,自己收集的“故事”更要贴近实际、易引起共鸣,抗疫斗争中有着许多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也有着许多亲身参与抗疫斗争的“身边人”,他们是“思政课实践”的真正主角,他们的抗疫行动应该得到弘扬和鼓励,让学生去收集、聆听、挖掘身边人的抗疫故事,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讲述”动人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故事还原进现实课堂,复述展示出来,通过这些实践方式的设计,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责任与选择的贯通,在演绎别人的故事中实现“与自我的对话”,做到激发情感共鸣、引发情感碰撞;三是“延伸”身边的故事,真实可信的抗疫故事背后,是为了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理解人生的价值,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可做可为,体悟“国之大者”的应有担当。
抗疫精神中最打动人的除了国家以外,就是个人。个人的不俗表现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具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这些精神有着大量的事实列举,不需要枯燥的说教,可以让学生在与事实材料的对话中甄别和判断,感受人生会面临的道德两难、价值体验、情感冲突,这些体验启迪学生去发问“如果面对同样的情形,我会怎样选择,我会怎样做”这种启迪才能让这些宝贵的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培养好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和文化素养[10]。一是立足于“小我”的家国担当,无数“平凡的个人”冲锋在前、团结奋战、闻令而动、昼夜不息,他们以普通人的身躯筑起了保护社会大家庭的钢铁长城,在尽责“大”家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价值,教育引导广大学子勇于担当奉献;二是立足于“共同体”的人类自觉,中国抗疫形势最艰难时,国际社会组织为中国提供了支持,国内疫情转好后中国又转向为世界各国开放提供各种援助,世界人民携手抗疫,书写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谊与担当,教育引导广大学子坚定理想信念;三是立足于“硬核”的科学技术,爱国与担当不是一腔热忱,更需要真才实学与过硬本领。“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这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科学、严谨求实的清醒判断是制定措施、有效防控的根本保证,教育引导广大学子增强本领才干。
在亿万中国人共同参与的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疫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育人价值。作为中国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抗疫精神内容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值得深入挖掘。依托伟大抗疫精神这一主线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寻找主题契合点、打造多维实践体系,可以从价值引领、生动教学、实践导向等方面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真正帮助思政教育实现满足时代之要、践行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