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颖志,刘炳,沈良秋,陈建文,张飞宏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2017 年12 月,基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形势,国家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1]。针对教育行业来说,关于“课程思政”的理解一般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个广泛的理念,适用于高校开设的所有课程。另一种则认为课程思政理念适用于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所有课程,包括实践课、专业课和公选课等,但主要目的都是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发挥育人效能[2]。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全国各高校相继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之相关的研究和文章也越来越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本科高校,同样要坚持正确的培养育人导向,坚定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分析和研究民办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对民办高校全方位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本科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九大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随着国家对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提上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课程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国各家高校都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专业课程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因此教育部提出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本科教育全过程的理念[4]。目的在于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格局,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中,并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来科学合理地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为了当下高等教育的难点[4]。因此,自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对推进实践课、公共课、专业课等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很好地进行结合,形成合力,发挥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尤为重要[5]。
民办高校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能够将各类课程中所隐藏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为各学科的建设发展推波助澜。提高课程思政建设能够显著强化大学生思政教育,将专业课程所具有的育人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与思政课教育形成合力,推动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的共同发展[6]。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逐步提升。为了突出自身特色,提高竞争优势,一些民办高校选择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视程度大幅度提高,而对学生价值引导、情感认同以及思想素质培养的关注则相对缺失,在相关领域投入的资源也很少,以至于忽略了思想政治元素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7]。作为民办高校的教师,以本校为例,第一,总体理解为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老师的职责,在非思政课程上进行课程思政的难度大,表现出较明显的畏难和抵触情绪;第二,部分老师也才刚刚接触课程思政的概念,对课程思政的实施和理解不到位,比较疏浅;第三,对纲领性文件的学习不到位,理解不深入,使得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工作比较被动和艰难,这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的价值和功能发挥。
自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到如今尚不足五年,而课程思政概念的明确提出则是在2017 年,我校真正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间不足两年。换言之,现今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依旧处于先期探索阶段,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相对较浅,部分教师甚至还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意义更是知之甚少。而且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并未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根植于心,没有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特点发挥,导致其与各学科教学难以形成有效融合,因为理念根基薄弱,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价值观引导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助力也十分有限[8]。
课程思政建设要求高校在巩固思政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拓展专业课和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功效,形成合力。但结合实际教学来看,虽然在教学设计的目标中体现了情感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形式相对单一和守旧,甚至比较生硬和刻板,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课程思政,没有将思政元素结合实际专业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未能体现课程思政的实效性,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的大力发展和改革,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民办高校卓有成效,但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重担更多是落在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老师身上,学校教师队伍中缺少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带头人,并且很多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老师并非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仅依靠他们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将严重影响课程思政在各学科中的实际教育价值[8]。本校目前只有少数学院开始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少数学院中也只有少数教师真正将课程思政写进教学设计中,从本校教学改革项目、科研课题申报、教学成果奖中的显示来看,课程思政工作的力度还是不够的。
民办高校所吸纳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时难度较大。民办高校所录取的学生相比公办院校来说,大多是综合素质相对比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能力也比较差[9]。加之社会的传统认知,与公办院校相比后,使得民办高校学生比较缺乏自信,生源现状也给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程度的阻碍。
课程思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就是其他所有课程都要与思政理论课保持同向同行。作为民办高校,必须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使其基础价值功效能够获得充分发挥。高校所有教师都应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育人意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所[3]。只有教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通过提高教师的认知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敏锐度。尤其是本校的医学专业,拥有开展课程思政最好的平台和基础,同时也是专业所必需,教师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充分提高思想上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将更有利于营造课程思政的育人环境,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课程思政概念自提出到现在时间比较短,概念比较新颖,一些发达城市在全国率先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效果明显,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1]。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应该集中师资和精力,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打造一批先行队伍,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和价值引领的能力,把传授知识和思想引领教育自然地嵌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体现各门课程的育人价值[10]。本校在这一方面尤为重视,有专门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以马列部教师队伍为核心,延伸到每个学院每个专业。学校每学期召开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大型讲座多次,学习文件并转化成与专业建设中相匹配的指导思想,一些学院还将课程思政的案例汇编成册,印制成案例集;同时培育一批省级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在课程思政队伍的建设上提供切实保障。
无论是公共课、专业课还是选修课,如果深入挖掘,都蕴含着许多的课程思政资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课程和专业的性质、特征,针对性地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并灵活地融合到课程学习讲授中,真正把各类课程设计与思政教学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共同育人合力[11]。教师在进行思政元素挖掘时,尤其要注意素材的延续性和丰富性,并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平台利用的充分性,既保证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又能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公众号、微信、学习交流群等多种平台进行共享,相辅相成。在具体授课中,要将思政的元素融入到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方能体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真正有效的融合。本校注重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通过督导评价、同行听课、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对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和效果进行多方位评定,结合现代教育平台,深度挖掘各学科的课程思政资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实践资源,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都保持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呈现一流的教学效果[12]。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学生在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特点,他们乐于交际,也富有情感,有优势也有劣势,因此民办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13]。提升课堂吸引力,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实时性相结合,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然后需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悟道取代灌输,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思政课程教学更加容易被现代大学生所接受。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用新模式教学代替以往单一、效率低下的传统方法,用红色经典、颂红色党史等内容来贯穿课程,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中去,让党员教师发挥其模范作用,给学生作出更好榜样,使学生感受到近距离的精神力量[9]。使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如:对分课堂、BOPPPS 教学法、PBL 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将课程思政的元素紧密地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多参与,多思考,多实践,才能多创新,最终真正体现课程思政的实际教育意义。
教育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成效是用来检验高校所有工作的标准,教育的任务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14]。作为新一代的青年,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没有了信念和理想,精神上就会“缺钙”,而高校的责任就是教育新一代青年茁壮健康的成长,课程思政的目的无不体现当代教育的目标。作为民办高校来说,课程思政工作要取得成效并非朝夕之事,这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同学的共同参与。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质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针,有效地结合思政元素,充分发挥德育和各项专业教育之间的合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体现民办高校的综合实力尤为重要。让课程思政贯穿教育始终,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创新方法,摸索民办高校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方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合格担当者,方能实现高校教育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