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剑云
(广东文理职业学院,广东 湛江)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师德建设,也越来越重视思政课建设。因为思政课课程性质的特殊性,更加凸显思政课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政课教师师德应如何从自我实践、自主探索的角度实现师德的自我提升呢?
思政课教师是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既要成为时代新人,同时也要培养同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教师既要自我教育而不断成长,也要教书育人而不断成就。人生要“立德”,工作要“树人”,这就是教师生涯的题中之义。新时代,给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提供了大有可为的舞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盼。
幸福与自由,是每一个人的追求。但凡不讲道德、不求美德的生活,往往蕴含着危机,而当事人并有可能失去自由和幸福。譬如,2021年11月教育部公开曝光8起违反师德的典型案例,其中有四起的主角就是高校教师。他们都被给予党政处分、被调离教学岗位、被撤销教师资格……这些一定不是幸福的果子。唯有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提高师德锤炼的自觉,通过拷问良心的自主实践和积极的理性探索,思政课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才能真正完成职业使命并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幸福[1]。
一是要对标“16个字”,即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二要做到“4个有”,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三是达到“6个要”,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四是要思齐,积极向类似曲建武、张桂梅等道德模范、时代楷模学习看齐,学习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崇高师德。
1.要强化学习。这里的学习,是指“大学习”,包含对师德知识理论的吸收,师德情感的培育涵养,也包括践行师德的各种历练磨砺。师德,表面上,是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实际上,它是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认知观念、情感情操和个人品质。第一,学习师德理论。一方面,要学习前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最高领导人对高校师德尤其是思政课提出的师德规范要求,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一方面,要从理论深度、信仰高度,去探寻为什么要这么干,为什么不能这么干。思政课教师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诚践行者,理应具有良好乃至崇高师德。“要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才能讲得有底气,讲深讲透,才能有效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2]。师德的践行与马克思主义的弘扬,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二,要涵育师德良心。师德良心,是对自身道德言行进行自我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没有践行道德义务而产生愧疚自责,或者如果因为履行道德义务而产生一种心安满足,这些都是师德良心的表现。教师的劳动,可以用有形的各种规章制度来考核,譬如教学进度、教案课件检查,随机听课评课、教学督导、教学视频监控等,但是一切外在的考核方式要时时刻刻都发挥监督作用并管理到位,貌似不太可能。因为这些“硬性”东西不能覆盖所有场域时空。因此,每一位老师在课前备课的用心程度、在上课时传授知识的用情程度、与学生交流时对学生的关心程度、批改作业时的认真程度等大量工作主要靠的是一种教育良心。第三,要磨砺践行师德的意志。践行师德,离不开一种克服困难、承担教育责任的勇气和毅力。这种个人意志过程,是在各种诱惑干扰中坚守信念并付诸行动而习得的。
2.要加强修养。这里的修养,是动词。包含修、养两个行为。何为“修养”?《辞源》的解释是:“修”就是“切磋琢磨”,“养”就是“涵育熏陶”。第一、如何修?四种方法:切、磋、琢、磨。切,就是剖开璞石,发现玉,即明明德,把玉的光芒,把美德彰显出来。磋,即去掉杂质,涤荡污垢,获得纯玉,使我们变得纯粹美好。琢,是根据玉的特征和社会的需要所下的雕琢功夫,即就是根据师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估,自我修正,自我雕琢。磨,即进一步精致邃密加工,不断改进。通过打磨,到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第二,如何“养”?两种方法:涵育、熏陶。第一,是涵育,即用美好的言行、心态、思维来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化为美好。第二,是熏陶,选择有利于道德修养、有利于专业成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在环境中浸润、熏陶,最后达到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局面。总之,不断学习,不断修养,是师德力量之源,营养之素,奠基之石。学习之深厚,修养之高实,决定师德自我实践路径的行之长远[3]。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也是师德实践的主干道。师德必然通过教学来呈现。
1.要做到“敬”业,努力使得每一次课都是激情的。“敬”,首先是对生命的短暂性、不可逆转性的敬。典故“墨子悲染丝”,讲的是墨子看到质本洁白的蚕丝被染得五颜六色,不由得悲从中来。每一次教学,就像染蚕丝一样,都是一次不可逆的过程。“敬”,还表现在对教育复杂性的敬。教育实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师生双方在精神上是不断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不相同,每一种教育场景情况均不相同。因此,就要求教师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虔诚而用心、认真而投入、严谨又激情去教学,这就是因“敬”生“情”。这种激情,是语言上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妙语连珠,滔滔不绝,而不是有气无力;这种激情,是神采飞扬,表情丰富,语言生动,而不是枯燥、呆板、无趣、无味[4]。
2.要做到“实”业,努力使得每一次课都是精彩的。这里的“实”,取动词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使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干货满满。二是指教师要不断充电,使学识、素养深厚扎实。第一层意思必须以第二层意思作为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教学之精彩。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是否具有深厚的学识带给学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一个知识渊博、学识深厚、谈吐不凡、见识卓越的老师,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推崇,会让学生对教师充满敬佩之情,对知识充满渴望与渴求。这样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自觉地引领着学生,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相反,那些没有底蕴不足,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是不会受到学生欢迎的,甚至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教师专业本领上的要求,往深一步讲,也是师德的一个基本要求[5]。
3.要做到“创”业,努力使得每一次课都是立异的。“创”,即教学创新。它表面上看是一个技术活。实际上,它是一个崇尚师德的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哲学、工作常态。因为敬业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在工作中有所创新。譬如,“立体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五环”教学法(讲解回应、视听展示、辩论点评、激情演讲、分享布置)、“十字”教学法(听、说、读、写、看、唱、思、辩、演、展)等,都是教学创新。可以说,通过创新和独特个人教学风格的打造,可以体现了教师对工作精益求精、高度负责的敬业态度。
教书育人的场域可以说是无所不在。在课余生活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言行这本无声教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从而锤炼自己的师德。
1.以言励志,激励学生成才。教师要善于在课间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珍惜大学生活,思考人生“方位、方向、方法”问题,利用教育契机勉励学生努力做到“技行天下”,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报效国家。勉励学生铭记“德塑人生”,注重修养,锤炼品性,在日常细节中,涵育自己的人文气象,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尽力追寻出彩的人生梦。
2.以行助人,助力学生发展。在工作之余,力所能及地关心学生,给学生传递温暖,甚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无疑也是放大思政课教师人格格局的很好做法。教师帮助学生,可以从物质、资金上的帮助,更可以从知识信息上、特长技能上、未来规划建议和引导上、情感关怀上给予学生帮助。这种非物质性的“无形”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更加有利。譬如,思政教师可以组建政治理论学习微信群,无偿给部分需要专升本或者考研的学生进行线上考前辅导和咨询;有一定特长的思政课教师,譬如具有书法特长的教师,可以尝试创作一些以书法为元素的思政教学资源,将其引入课堂展现,让思政课带上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以此吸引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的兴趣交流中,把教书育人的服务做好,这也是师德实践的重要内容[6]。
1.校内兼职,考验的是教师的奉献精神。有些教师对职业缺乏认同感,重功利、轻奉献,有些教师对所在学校缺乏归属感,只关注自己的职业前途,对职业前途有利的工作就积极配合,对职业无关的学校工作漠不关心,甚至一部分教师只把工作作为跳板,这样的工作心态必然会使他们丧失基本的责任感和应有的工作热情。对于上述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师德建设,要从评聘、薪酬、待遇、福利、职业发展等人事机制上不断创新,增强教师的归属感、稳定感、幸福感;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工作中存在的积极要素,把各项非教学工作当作是锻炼自己“内职业生涯”素质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一来,对工作的负面情绪就少了很多,进而也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向更高层次的奉献境界迈进[7]。
2.校外服务,考验的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服务社会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有机会走出校园,为社会直接服务,这是高校教师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个人品牌,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好平台。人是社会人,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不仅是我们践履职业道德规范的经历,更是我们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一次次丰盈。
3.教研科研,考验的是教师的治学态度。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它包含两个“严谨”。一是严谨对物,用科学精神对待学术;二是要严谨对人,用民主团结、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教科研团队。
思政课教师无论在校内校外,都要接触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人际是有影响力的。首先,我们要学会选择和自己交往的朋友。《论语》提到,友有益者、损者之分。美国著名教师雷夫·艾斯奎斯(RafeEsquith)有句名言:“不要与讨厌教学的人为友,他们就像是学校里的病毒,要尽量回避”。这些经典和人物都告诉我们,砥砺师德,涵育人品,益友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和朋友一起,要多围绕品行的提高、学业的精进、工作的得失交流和讨论。《论语》也提到,如果和朋友整体聚在一起谈论的话语都和义理毫不相干,相互间喜欢卖弄小聪明和好行小恩小惠,这样的人,终难成大器。这样不仅无助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专业成长,而且可能消磨自己的上进心[8]。
总而言之,思政课教师应不断加强修养和学习,夯实师德实践的路径基础,通过在教学、教育、校内外工作、生活等各种场域中,明确师德提升的必要性、把握方向性,提高自觉性,一路向前,就能提高自身师德水平,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出彩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