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冯烁旭,韩路
(哈尔滨广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有世界工厂之称,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世界贸易发展的洪流中,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为了更好地在世界强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培养人才,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来应对越来越频繁的国际贸易交往。那么在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怎么才能够更好地使国际贸易专业“接地气”?本文通过具体研究,提出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针对这一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将在接下来介绍几点方式方法[1]。
国际贸易,顾名思义是指参与国际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国际贸易专业就是指在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发展实际,结合世界贸易规则和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世界大国的交易规则、交易秩序,尤其是主要经济体、主要国家、主要地区相对应的贸易习惯及规则,掌握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法规,能够从事国际贸易交往的专业人才[2]。
如何做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社会及企业的实际需要?就需要学校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完备发展,各类学校都在急速扩招,将更多的适学人员吸纳进校园里,这一做法不仅提升了全体国民的整体素养,也减少了社会上闲散人员的数量,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力量。无论你的成绩如何,各类院校都向你伸出橄榄枝,期待你进入校园接受系统而专业的教育。但是如此大规模的扩招,各种民办学校的出现,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很多的学生家长还未完全了解国际贸易专业的具体内容、学习的意义、未来的就业机会、发展的前景,便赶着经济热,盲目地选报。尤其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进步,许多的院校都顺应时代潮流创办了国际贸易专业。各大学校只顾吸纳更多的生源,全然不顾自身是否拥有专业的教学软硬件设施,是否拥有专业的师资力量、是否拥有完善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体系。这使得,国际贸易这一专业要求较高的学科,成为了万金油,不论文科、理科都可以选报,不论专业学校、综合类大学、大专亦或是职业学校都可以开设。进一步造成了学校将学生送出校门后,便不再考量专业的就业率、对企业的对口率[3]。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国际贸易公司招不到能够迅速上手开展工作的专业人才,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却纷纷无法就业,找不到工作,甚至干起了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工作。
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全新理念破土而出。作为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来说,更应该首当其冲,迈出探索和运用的第一步。应用型本科学校经常会在学生大二或者大三时期,组织大家去企业实习。这一现象在许多的电气化维修、车床等专业技术学校表现尤为突出。学生们经常会去学校对接的企业车间进行实习,实地操作学习,积累经验,熟悉技巧。
在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也可以借鉴和模仿这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职业学校在开办国际贸易专业的同时,结合本专业的教学特点,创办对口产业,在教授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投身到对应的产业、企业中去,切身地感受国际贸易到底是在学什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如何操作?
学校不能一味地接收学生,而不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在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时,要制定产业与教育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的制度。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章程。严格规定每年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次企业实习机会。寻找有社会责任、有社会担当的企业,与之加强合作,强强联合,共同结成“对子”,固定时间为企业输送实习学生。综合评估企业的专业能力、社会评价、资质水平、企业文化等等,仔细认真的考察后达成合作协议[4]。
送学生们去实践,既要有针对性,针对这一学年本专业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工作实际需要,搭建桥梁,连通学生和企业的对接。也要兼顾人文关怀,不能只追求专业,而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不能因噎废食。新闻上时常报道,有的学校给孩子们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将一批批的学生送往某某大厂、某某车间,看似学校十分负责,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则暗藏利益交易。许多企业在从学校手里接收学生后,将其带往偏远的厂房车间,提供十分简陋的住宿环境,甚至宿舍里没有基本生活设施,孩子们只能打地铺等。这都是学校没有担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不能影响合作企业的正常运行。公司是一个大集体,堪称为一个个小社会,在企业实习意味着你已经不是一个学生,而是专业的社会人,那么不能因为是实习生,不需要承担责任,而浑浑噩噩,耽误公司工作的正常开展。
规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每个学年需要完成的社会实践学时,设定学分制,激励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社会实践。并将该内容作为一项必修课程对待,学生必须在每个学年完成一次真实、有效地社会实践,并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老师会时时关注学生们的学分情况,对于没有及时选择社会实践课程的学生要及时提醒,监督其尽快选择该门课程。
在完成社会实践后,学生要按时上交社会实践实习日记,以及企业填写的学生实习期间情况调查表,并在最后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综合评价。学校通过实习日记、调查表以及企业的评价来判断该生的这门必修课是否达到合格水平,是否可以取得相应的学分。如果学生无法提供这些材料,或者得到的企业评价不合格,那么该学生的这门必修课没有成绩,需要重修,拒绝重修或者重修依然不合格者,在毕业时将会面临无法毕业、亦或没有学位证书的风险[5]。
通过设立学分制的硬性规定,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将自己的知识运用于实践。通过材料审查,确保每个学生的社会实践真实、有效,不存在弄虚作假的情况。通过学分重修,与学位证挂钩,给学生弥补过错的机会,也希望引起学生们对于社会实践重要性的重视。
对于资源丰富、有经济实力的学校,可以寻找有专业资质、实力雄厚的企业,联合创办对外贸易公司,为本校学生每年提供便利的条件,能够在学习之余,在本校创办的企业中进行实习。让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了解实务与理论的差距,更好地理解、运用国际贸易相关内容,查漏补缺,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今后踏入社会打好基础。
联合创办企业,能够做到直送学生到企业,避免了学生去其他企业的程序复杂,等待周期过长的问题。
在联合创办的企业中,学校可以发挥教育主体地位,结合教学进程,校企合作,细化教学内容及工作内容。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无法解决的专业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学校,老师在课堂教授时,就可以有针对地对大家遇到的难题进行讲解,及时解开困扰学生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实习的顺利进行。
在教学的同时,可以开设一些公开课程,聘请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专业人才来学校开办讲座,鼓励学生前往学习。如:外资企业的高级管理人,聘请他们在周末等闲暇时间,来学校开设讲座,给学生们讲述自己的外企工作经历,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外贸易中遇到的趣事等等。提升学生们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培养他们的兴趣,开阔眼界与视野,更多渠道地了解世界贸易规则。
聘请名誉教授等师资,在学校课程计划中,专门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寻找一批优秀的专门人才前来授课。如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给学生们讲讲对外经济贸易中,需要注意的规则,不同的国家之间所秉持的不同交易法则,需要遵守的一些国际惯例、国际习惯等等书本上无法接触到的知识。
在实习的企业中,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素养强的职业人作为实习工作的指导老师,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及时给予指导,运用“传、帮、带”的方式,作为学生的指路明灯,为实习工作指明方向。
高校联合企业的模式,在为实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际贸易专业的科研水平。学校教学与企业发展相碰撞,激发出新的活力。学校可以利用学生们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困难等数据,制定有可行性的课改方案。在国际贸易的专业教学上,探索出新的方式,研究出新的模式,提升本校的科研水平。
在联合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学校转变了自身的身份,由“教书匠”变为“商人”,在这一全新的身份下,接触到了本身无法触及的领域,发现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形成问题报告,教师可以以此问题为核心,结合所学进行整理、复盘,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改善方案。学校结合改善方案,装订成册,成为具有专业性、可操作性的实务指南、实务操作手册,进而指导实践。
招生范围的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水平、素养参差不齐。
要实现理论知识成功转化为实践能力,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尚未发生质的改变,学生自小便紧盯学习成绩,忽略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到了大学校园里,突然轻松的氛围,没有那么紧张的分数竞争,让习惯了被约束、被管教的学生失去了自我约束能力,放飞自我。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逃课的学生,在校园里玩耍的身影,图书馆里好学的学子屈指可数。平时不学习,考前靠突击的氛围浓郁。这种松散的学习态度,对于以后步入社会十分不利。要想培养出专业人才,必须改变学生们松散的状态,加强学生们自律意识、服务意识、实践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步入社会后,迅速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不被社会所摒弃。
学校要鼓励学生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引导他们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将自身所学用于实践。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平时接触的知识非常的抽象,听起来十分的“高大上”,课本上充斥着国际经济知识,对外贸易规则,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无法在生活中找到适用、甚至于应用的机会。知识只能停留在纸面之上,学生们的学习流于表面,无法深入理解。
校企结合后,企业提供机会,学生热情参与其中,拥有了将所学与现实结合的机会,让他们不再觉得“虚无缥缈”,有了真实感。让知识落到了实处,难以理解的课本知识,有了现实的具象反应。
对于自愿为学校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通过税收手段等方式,减免企业税务征收;对于提供实习机会并在学生毕业后直接录用的企业,在当年企业社会保险缴费时,给予费用补贴,减轻企业的支出负担。学校和企业合作,可以在企业设立教育基地,挂牌成立校企合作办公室,为企业颁发有担当的优秀企业荣誉,增强企业的社会荣誉感,帮助企业提升社会评价,多措并举鼓励企业积极加入校企合作。
国际贸易专业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何做好这一专业知识的传授,并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基于国际贸易专业的特殊性,高校需要结合实际,继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开辟新的教学思路,拓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本文通过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背景的分析、目前存在的现状,探索研究出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新模式。通过产业和教育相结合,校园和企业合作,多方面地推动国际贸易专业的长足发展。学校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吸纳引进创新型人才,建立专业性强、创新能力高的教学人才队伍。学校立足于自身实际,或自己创办产业企业,或联合企业共同创办,或借助于企业的力量,将企业作为专业知识实践的定点单位,为学生到企业实践创造条件。学校结合现代00后的个性特点,制定社会实践学分制,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有序选择社会实践课程,做到不漏一人,人人都要去实践的效果。学校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鼓励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支持学生参与企业工作,为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