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咚咚,张敏,刘瑶瑶,吴琼,张蒙
(1.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食品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南 郑州;2.河南工业大学 就业创业中心,河南 郑州;3.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郑州)
粮油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储藏的粮油是服务国家宏观调控、调节稳定市场、应对突发事件和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重要保障,一直以来都被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1-3]。
粮食的储藏与储备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隋唐时期回洛仓一个仓城的粮食储藏量都已达到3.85亿斤[4]。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建立了完善的粮油储备体系,是我国保民生、稳供给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历次自然灾害和传染性疾病暴发期间,国家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在保障人民正常生活,保障市场稳定,凝聚民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加强国家粮油储备顶层设计,深化粮油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对政府粮油储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粮油储存和调运基础设施网络,国家储备基础和实力不断增强,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6-7]。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重要性,强调“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在总书记的号召下,粮油储藏行业在不断地补短板、找不足,发挥科学技术在粮食储藏过程中的伟大创造力,牢牢把握“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大方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不断加强,粮食储备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储备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粮食的安全、营养、健康等品质需求越来越严格,这就要求在粮食大规模、长时间储备的同时,需要越来越有效、越来越有力、越来越绿色的储备高新技术做支撑。
在这个过程中,对粮油储藏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强烈,并且在当前的粮油储藏专业队伍中,一直存在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同时,在一些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也有存在着不少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创新能力不强、专业技术能力提升困难等情况,有一部分人还在采用“凭经验”“找感觉”开展粮油储藏工作,队伍结构不但老龄化,一些年轻人在专业创新水平上还有待提高,在粮油储藏专业实践中,不能很快地适应现代化、智慧化的方向,不能适应现代化粮库对粮油储藏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快速、高效、实用的培养出粮油储藏行业的专业化人才显得尤为重要[8-11]。为此,对粮油储藏行业专业创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急迫,尤其是在以下几方面:
随着国家及地方粮油储备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粮油储藏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粮油储藏领域的攻坚克难已经到了越来越白热化的阶段,难啃的骨头越来越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越来越难以解决,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与技术能力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与之对应的具有专业粮油储藏知识的人才却没有大量增加,且高层次具有创新思维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是稀缺。以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储藏方向为例,该专业每年有本科毕业生约90人,除去进一步深造的每年约60人参加工作,每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约10~15人,博士毕业生约0~2人。河南工业大学作为唯一一所在粮食储藏领域具有完善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的高校,招生指标相对较少,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更是缺乏,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更是缺乏规模效应,不能有效支撑全行业的发展。导致在服务行业需求过程中,急需要提升人才的整体质量,加强全部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其快速高效地投入粮油储藏领域的科研创新中去。
粮油储备作为国家重大国家战略之一,能不能服务好、支撑好全国的粮油储备事业,是教育科研领域最为重大的课题之一。目前,因为粮油储藏专业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奋战在全国粮油事业上的人才资源主要来自工学、农学、管理学等学科,对粮油储藏相关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问题等研究不够深入系统、把握不够全面到位,在粮油储藏领域的创新创造上容易造成基础理论不扎实、后劲不足,不能全面服务于国家粮油储备的要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针对一些国家缺少完善的粮油储备体系以及相应的储备基础知识,我国不断组织举办了粮食行业援外培训项目、援外建设项目等,进行粮油储备领域援外工作,使他们从最基础、最民生的领域开始提高自主能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中国智慧。这些都需要高层次专业创新人才,从事相关工作,他们的技术能力不但直接影响着技术传播的效果、还直接代表着国家形象。
我国庄严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粮油储藏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当敢当重任,奋力推动低碳新技术、新工艺在储备领域的应用推广。目前,推广应用的低温储粮、充氮气调、内环流等技术所涉及粮油品质监测、低温获取方式、仓房气密性、杀虫氮气浓度、保温隔热等技术分别涉及粮油储藏学、粮油品质检验学、储藏物害虫综合治理学、材料学、工程力学、热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需要在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创新、加工、创造。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使他们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地开拓进取,统筹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粮油及物资储备领域,促使高层次专业技术创新人才尽快熟悉、掌握粮油储藏相关的理论与知识。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粮油储藏专业方向作为我校乃至全国特色比较鲜明的专业之一,是我校产学研合作比较紧密的专业之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套高质量培养体系,除了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还不断发挥学生在专业实践、科研、创新、服务等方面的意识与能力,在不断加强学生对粮油储藏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不断强化理论知识对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生产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与反馈效果,加大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
在以往的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使用过程中,多重在对学生生产实习、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几个方面的应用,学生达到基地后在参与模式上也比较单一,比如以参观为主,以实际参与劳动为辅,这种模式对一些主动学习的同学有一定的效果,在实习结束后的粮油工厂设计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实习的具体内容,融入自己的仓储工艺与设备的设计过程中[12-13]。但是,对于一些被动型获取知识的学生,实习效果一般,在以后的应用培养过程中,这些学生一般不记得曾经自己的实习内容,对一些实习细节更是毫无印象。
针对该问题,我系一方面是加大了在教学科研基地的实习频率,另一方面也不断改变实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除了一般性讲解介绍,还加强了现场实践及考核要求,对一些需要掌握的细节等,反复强调性提及,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着重演示练习。除此之外,应该加大与粮油仓储企业人员的交流频次,除了现场讲解,还不断加大座谈范围,使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我系探索实施了学生在部分教学科研基地的集中实习。在粮食储备库的收粮季,会有较频繁粮食的出仓、空仓清理、粮食入仓、扦样、检验、通风等工作,粮油检验、粮油仓储工艺与设备应用频繁,此时正是检验粮油储藏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好时机,我系一般安排这个时期前后进行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针对粮食储备库的规模具体安排实践学生人数,采取小组制、学校企业双导师制等策略,使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加强课堂基础知识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中的创新应用,并利用课堂上介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学习采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综合创新能力培养。
另外,在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使用过程中,除了对学生的培养外,我系还将其应用到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力度中。由于本专业对基础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要求较高,加上很多青年教师并非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很难理解到位,缺少实践经验、缺乏工程理解,较难较快的融入行业、促进行业发展。在实践过程中,粮油储藏系的所有青年教师都在我校的教学科研基地实地实践学习了半年以上,实践了粮食出仓、扦样、检验、入仓、储存全过程,对粮油储藏的生产实践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在此背景下再慢慢熟悉专业基础知识,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较大的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对学生培养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附带着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对于促进跨学科的专业融合,促进粮油行业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在教师科研过程中,更多的是对研究生的指导,本科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参与教师的科研程度还比较低,这会不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出现所谓的“眼高手低”现象。这一方面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全面考虑周围实际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缺乏全面考虑问题的意识和能力[14]。
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不断加大学生在教师科研实验室中的参与度,一方面是使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具体研究内容开展相关实验,首先实现“跟得上”,实现将书本基础知识、文献中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验成果,实现学生操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在之前实验的基础上发散思维,自我开展研究,实现学生自我想法的实践突破。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层面举办的“挑战杯”“互联网+”等多种创新型学科项目竞赛,在参赛过程中树立“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科研项目为主导”的运作模式,不断鼓励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基础,以服务项目进一步发展为目标,跨学院、跨学科组建研究团队,创新科研方式,不断深化教师的科研,甚至自我承接相应的科研项目,解决企业或社会的实际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学校在科研上的专业知识、科研条件等为基本支撑,自主选题、自主管理、自主科研,这些是促进学生不断地利用所学基础知识,不断地吸取最近研究成果,实现自我突破的过程,是学生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将理论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生产实际问题中去的过程,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最直接的提升与检验[15]。
这些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效率,还能够促使他们不断地思考新方法、新工艺,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理论知识的不足,强化知识学习的靶向性、紧迫性,及时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也带着问题,使他们更快的植入创新意识,进而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
在我们之前的产学研过程中,多采用科研成果直接转移给企业的做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对企业需求不够清晰,解决问题时可能会脱离实际,同时,成果转化率也较低,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与高效发展。此时,将学生直接放在解决企业疑难问题的最前线,将相关科研直接放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使学生第一时间明确,到底什么样的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实践过程中,到底什么样的创新想法能够实现企业的工业化生产,到底怎么改进才能产生收益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这种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学生创新创业发展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进一步成长中会有更高的效率[16-18]。
如果一味地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怎么创新,怎么实现创新,而没有现场案例,难免让学生感觉创新的门槛比较高,望而却步,而把学生放在企业科研过程中,使其自己针对发现的问题,想办法、找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解决问题,在无意识下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一个个想法落地、产生价值的过程,从而更有信心投入到创新创业的大潮中去。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尤其是在粮油储藏这个相对传统的行业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在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加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参与科研,尤其是参与企业科研的过程中来,使他们完全融入科研创新大潮中来,才能使他们放下观望之心,完全融入行业创新创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