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开展网络思政的挑战及对策

2022-03-17 02:54许劲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圈层思政教师

许劲草

(海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1 融媒体环境的特征

融媒体并不是一个具体实在的媒体,而是媒体融合过程中媒介形态的统称。“多种媒体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利用互联网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这些既有共同点,又有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媒介生态发生重大变化。融媒体向着平台化、生活化、创新化方向演进,各类新型媒体搭载先进技术手段,融入社交、信息、娱乐、民生服务等功能,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尤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日益显著。

(1)信息融合多样,内容空前庞杂。当前,各类新兴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传统媒体持续在互联网发力,各类社交、娱乐、生活服务平台快速发展,互联网空间的内容呈爆炸式增长。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89亿。[2]互动是互联网的重要特性,UGC模式,即用户原创内容成为互联网信息的重要来源,各类自媒体传播大量信息,同时网民的评论、转发甚至点赞也成为新的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融媒体环境下人们被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包围。

(2)技术迭代迅速,用户对媒体依赖性提高。近年来,新兴互联网应用层出不穷,基本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搭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实现了全方位的影响。为了争夺用户,各大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商业媒体加大投入,对特定对象进行精准广告投放,并利用不断优化的算法推荐技术为用户画像,了解用户,以达到留住用户的目的。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2小时,[3]青少年沉浸互联网的问题突出。

(3)网络亚文化盛行,监管滞后性显现。大量互联网平台的出现,给网民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同时由于网络匿名性的特点,一些表达缺乏理智,甚至突破道德法律界限的行为开始增多。随着我国管网治网水平的大幅提升,网络上的各类违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打击,但是网络亚文化问题没有得到明显改观,监管难度较大。网络亚文化的心理机制是寻求认同和盲目从众,主要表现是挑战主流、崇拜符号、追求个性、博取关注等。

2 融媒体环境下网络思政面临的挑战

(1)模式之困——虚拟空间对教育体系的消解。思政教育过程是一个主客体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具有明确的对象性和非对等性特征。传统的思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有利于思想灌输。然而虚拟的网络空间消解了传统的教育主客体关系。首先,思政教育的场域变得空前复杂,网络舆论瞬息万变,教育者的声量被各种声音削弱,其次,连续性的教育模式难以继续,网络时代受众的时间被冲散,碎片化阅读成为主要的信息接受方式,网络内容呈现短平快的特征。“教科书式”的教育内容很难得到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侵蚀课堂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教学效果。再次,网络思政效果评价机制难以建立。当前,许多思政教育者积极开展网络思政,网上思政工作量大、难度高,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持续学习和产出内容,及时回应诉求,这就需要相关制度保障。但是,当前部分学校没有将网络思政纳入工作评价考核范围,影响了思政教育者创新开展网络思政的积极性。

(2)方法之困——快节奏网络生态下的实践困境。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思政成为近年来思政工作的重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在中国知网搜索“网络思政”关键词,相关论文达4500多篇。围绕网络思政创新、全环境育人、网络思政实效性提升、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网络思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和经验。网络环境快速变化,平台迭代频繁,网络思政呈现理论研究多,实践经验少的特征,尤其是可复制的经验不多。大多数教育者只是在传统思政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探索“+互联网的模式”。在技术层面,不同属性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则、用户特征、传播机制都存在差异。例如许多教师开通微信公众号与学生互动,但普遍存在文章打开率低、持续产出能力弱、粉丝粘性低等问题。面对困境,部分教师只把平台作为答疑解惑的互动渠道,部分教师尝试开通抖音、B站等其它平台,开始新的探索。在内容层面,教师创作的“网感”不强,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思政工作的能力不强。互联网语言区别于传统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也有较大差异,其内容丰富、变化迅速、视觉感强,需要表达者善于学习,深度融入互联网青年群体,有较强的的好奇心,具备优秀的叙事说理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定力。

(3)圈层之困——主流表达遭遇文化鸿沟。在互联网时代,开放性和互动性的属性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也带来分众化、群体化、圈层化等后果。“圈层文化”是当代青年网络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网络亚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圈层化”是在网络生活空间中由于信息获取定制化、个人社交圈子化、交互关系层级化而形成的特定圈层中进行社交活动与信息交互的现象。[4]“圈层文化”的盛行给不良思潮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互联网圈层中,相同价值追求的人更容易聚集,一旦错误思想形成声势,就具有较强的排他性,挤占接受外界信息的空间,形成“信息茧房”和传播内循环,消解主流话语体系,思政教育的难度增加。

3 守正创新探索网络思政的有效路径

3.1 发挥网络思政考评机制作用

青年学生深度融入网络,思政工作的重心就应该在网上。建立网络思政考评机制,激发教育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是提升网络思政水平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将网络思政工作纳入思政教师日常工作范畴,明确工作内容,量化考核项目,确立评价机制,突出对实效性的考察。要注重网络思政与课堂教学、线下思政之间的协调适配,确保内容价值观的统一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以实效作为考核标准;其次要建立奖励机制和容错机制,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网用网,创造性地开展网络思政,例如建立工作室“团队作战”,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合力开展网络思政。对于有积极示范意义和良好影响的典型案例,纳入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最后要有计划地开展培训,系统提升教师网络素养。通过举办培训班、网络思政案例大赛等活动,提升思政教师网络素养,推广先进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形成浓厚的业务学习氛围。

3.2 打造场景化网络思政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5]适应互联网传播规律,打造网络思政新模式是当前的必然选择。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牢阵地意识,创新开展网络思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和高校一道探索构建稳固有效的网络思政教育空间,针对特定青年群体开发思政场景,打造网络思政闭环。较早开展场景化网络思政探索的是易班。易班定位为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全国性大学生网络互动示范社区,具备服务性、社交化、互动化等互联网特征,提供教学管理各类服务,搭建了师生网上直接沟通的平台,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并作出反应。但是易班也存在强制师生使用、体验感差、功能单一等问题,引起部分青年学生的抵触情绪,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遵循互联网传播规律,尊重青年心理特征,围绕平等化、服务性、参与感打造场景化应用。易班等类似平台应该弱化管理属性,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功能模块,提升用户体验,借鉴抖音、B站等成功经验根据用户画像提供定制化服务,引导青年学生自主管理社区,辅导员积极参与沟通,形成良性循环。当然,平台不是固定唯一的,可以利用各类时兴的应用软件开辟思政模块,以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以负责任的互动引导人,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鼓励人。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打造网络思政空间的过程中扮演核心角色,积极回应学生问题,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教育引领青年。

3.3 打造网络“意见领袖”打破圈层鸿沟

打造网络“意见领袖”,就是在“大思政”的背景下,鼓励思政教师多关注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积极在网络发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形式多样的网络表达中,吸引青年学生关注,以此打破固有的圈层鸿沟,达到育人目标。打造思政“意见领袖”,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政教师必须苦练内功,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适应互联网传播的表达能力,擅于讲故事,关注现实问题,从社会现实和思潮中捕捉生动素材,开展理论阐释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简单照搬;第二,思政教师要主动研究社会思潮,切实增强网络思政的针对性,对青年群体心理特征和网络舆情有基本的掌握识别能力,尤其是对侵蚀青年的不良思想开展深入研究,探索破解阻断不良思想传播蔓延的有效途径;第三,打造思政“意见领袖”,高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发挥主体性,尊重其主观能动性,允许教师试错,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网络思政能力水平。

猜你喜欢
圈层思政教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最美教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思政课“需求侧”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