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17 02:41徐春艳
读写算(下) 2022年3期
关键词:节奏感节奏音乐

徐春艳

(宿迁学院附属学校,江苏 宿迁 223800)

音乐学科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加强学生音乐素养。而在音乐学科中除了音乐基础知识、音符、音调外,对节奏的掌握也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节奏训练,以此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除了乐曲、音乐文化知识、音乐鉴赏能力外,节奏感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音乐技能。小学音乐教师应当重视节奏训练,促进学生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及音乐素养共同发展。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节奏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及作用。

首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节奏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节奏感更好地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乐感,引导学生通过节奏的不同变化加强对音乐的感知。

其次,节奏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读谱、识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部分。通过节奏的训练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乐谱,加强学生对音乐旋律的记忆,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技能。

再次,节奏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入节奏游戏,利用游戏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而游戏恰巧是学生最喜欢并且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节奏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同时,节奏训练强调对学生感官的引导,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节奏训练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应用节奏训练进行教学引导

单一、生硬的教学引导方式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对音乐学科的学习兴趣,学生主动学习性则会很难被调动起来,运用此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更是难上加难。针对此教学现象,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运用节奏训练的方式将学生快速带进课堂教学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节奏训练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了解节奏感在生活中的运用,拉近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大鼓小鼓》教学为例。《大鼓和小鼓》是一首充满童趣的日本歌曲。演唱时要注意唱出大鼓声音的强和小鼓声音的弱,需要学生把握好歌曲的节奏与歌曲中的力度对比。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采用“听”歌曲的旋律、节奏、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的方式,从而掌握大鼓和小鼓的特点。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要以激发起兴趣为主,在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基础上,利用节奏训练加强学生节奏感。教师首先运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如,有对双胞胎,住在山两边,说话听得见,相互难见面。用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仔细听辨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然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播放轰隆隆的雷声、呜呜的风声、汪汪的小狗叫声和喵的小猫叫声,让学生猜测这些生活中的声音并进行模仿。在学生对声音有了一定的感知后,紧接着教师就能加入节奏训练的游戏开展节奏感教学活动。教师先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然后引导学生用手脚表现大鼓声、小鼓声。“咚咚”跺脚两下,“嗵嗵嗵”拍手三下,运用身体感知音乐节奏的变化。

(二)应用节奏训练进行音乐鉴赏

学生音乐综合能力不仅体现在唱歌技巧、音乐文化素养方面,还体现在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方面,学生要能通过自身拥有的音乐鉴赏能力准确掌握歌曲中表达的意境与演唱者、词曲作者想表达出来的内在情感。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好的音乐可以引起听众的共鸣。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获得音乐的美感,提升自身内在音乐修养,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对音乐节奏以及旋律的深入教学,使学生通过掌握音乐的节奏及旋律的表达形式,促进音乐的感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加入节奏训练内容,充分发挥其优势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例如,《拍皮球》是一首欢快的儿童歌曲,平拍五声F 宫调式,曲调活泼、跳跃,歌曲富有儿童情趣。歌曲为一部曲式,第一、二乐句为规整乐句,第三乐句为扩充乐句,衬词“嘭嗵”的运用使歌曲更加形象有趣,生动地描绘了孩子们在一起玩皮球游戏的愉快心情。依据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重点”的理论,本次教学的重要内容将以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体验为主,让学生在探索、实践的环境下,引导学生不断对音乐拥有新的体验,对音乐的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情感都能有所提升,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体验,感受音乐的乐趣与律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拍皮球运动,首先邀请学生一起根据歌曲模仿拍皮球的动作,看哪一组的学生动作又整齐又有节奏感。然后在跟随音乐拍皮球的基础上,教师为学生加大游戏难度,根据音乐有强弱规律的拍皮球,看哪组同学听得认真且拍得整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带领学生感知了音乐的节奏,还通过实践增添了课程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增强学生音乐感知力与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三)应用节奏训练提升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力是指表现音乐内容的能力,是演奏或演唱者通过音乐思维、运用高超的技术,将音乐作品的内容表达出来,并感动欣赏者的能力。音乐表现力越强,所要表达的音乐内容越深刻,也就越能感染欣赏者。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节奏训练加强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提升,组织学生利用节奏训练进行表演,提升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以《幸福拍手歌》教学为例。歌曲《幸福拍手歌》是一首流传很广的歌曲,C 大调,四四拍,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旋律流畅、气氛热烈,是一首带有表演性质的歌曲。歌曲第一、第二乐句为二度模进,演唱结束后有两拍空出,让演唱者表演动作。第三乐句前半部分仍为上行二度模进,但后半部分改为下行,然后第四乐句结束在主音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感觉。歌曲弱拍起唱和连续同音进行的附点音符是其特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名为《如果感到幸福的话,你会做什么?》的节奏游戏。教师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用以上的节奏进行提问,要求学生用动作回答教师的提问。在学生掌握了游戏方法后,为了加强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及节奏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问,让学生运用节奏方式进行提问,被提问的同学也以同样的节奏进行回答,这样的方式既熟悉了歌曲节奏,也可以为之后的创编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应用节奏训练强化音乐创造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还要加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并通过节奏训练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创造机会,例如让学生尝试创作节拍等方式加强学生节奏的感知。

以变化的“节奏”教学为例。前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乒乓变奏曲》《生日快乐变奏曲》等变奏曲,让学生了解到“变奏”这一音乐表现手法,变奏形式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一概念。简单的变奏是在原旋律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小小的装饰音,而复杂一些的变奏则是将节奏、旋律、调式调性等都作出改变。这一创编活动的主旨是让学生了解“变奏”手法之一“变化节奏”,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变奏”创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出示几种固定节奏,再围绕学生熟悉的音乐素材,让学生体会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并将自己本节课所学进行分享,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提升学生旋律创编能力及节奏感。教师首先带领学生一起复习学生熟悉的童谣儿歌《小星星》,带领学生一起唱一唱歌曲的旋律。然后教师再出示《小星星变奏曲》的旋律,让学生先聆听后观察谱子,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请你数一数在这段音乐里《小星星》的主旋律演奏了几遍?每一遍都给你了什么样的感受?”进而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变奏。紧接着教师出示节奏,让学生每个节奏拍两遍。学生在初步感知了节奏后,再出示八分节奏、附点四分节奏的卡片,让学生跟着节奏卡片感知节拍的不同。在学生对变奏了解和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再让学生尝试创编“变奏”,请学生创编一条新的节奏,然后再将小星星的音符与节奏对应进行演唱,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节奏感,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具体实施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进行节奏训练

节奏训练作为小学音乐教学重要教学内容之一,教师要通过对节奏的讲解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而在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针对音调、音符、音乐学唱、音乐欣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忽视了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教师在学唱歌曲前应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展开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节奏加强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教师针对节奏感的培养,如果始终采用说教的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将相关的节奏知识以具体、趣味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聆听了解到节奏的变化。

以《数蛤蟆》的教学为例。本课面对的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好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模仿力强,能模仿教师的简单节奏;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音乐的认知还很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辅助学生对音乐进行认知是很好的手段。在听辨歌曲环节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由于对音乐的认知还非常少,对于乐谱或者声音是否相同,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反而对文字、色彩这些直观的因素更敏感。教师在课程的开始通过播放动画《数蛤蟆》将学生带入到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而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认识节奏,将音符用小青蛙的头像表示,四分音符对应一个小青蛙头像,八分音符对应两个小青蛙的头像,而乐谱中的十六分音符对应四个小青蛙头像。再出示由小青蛙头像组成的节奏谱子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进行感知。在学生充分感知了节奏后,然后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这次就用“呱”代替拍手的方式,让学生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节奏训练,对音乐的节奏有个充分了解的同时还能提升趣味性。

(二)利用打击乐器进行节奏训练

打击乐器是以敲、拍、打等方式发出声响的乐器,打击乐器不仅能够作为和声加入音乐中,还能加强音乐的节奏感,为歌曲创建节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要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充分感知乐曲的节奏,教师就可以加入打击乐器,让学生利用动手实践的方式感知节奏的变化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个学生手上采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进行节奏训练,条件较简陋的学校就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如桌子、碗、杯子等物品进行敲击感知节奏,使打击乐器充分发挥其作用,辅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教师在采用打击乐器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开始就从较难的节奏入手,可以从一些简单、单一的节奏入手逐渐增加难度,以免太过于复杂的节奏训练使学生难以接受,并降低学生的实践兴趣。

以《鲜花爱雨露》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以鲜花爱雨露的比喻导出“我们爱老师”的主题。歌词简单、生动、活泼,寓意深刻,歌曲旋律流畅、优美。为了克服单纯节奏训练的单调,教师就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将二分音符节奏比作老爷爷走路,四分音符节奏比作爸爸走路,而八分音符节奏比作小朋友走路。“看!大路上来了一位老爷爷”这时教师引导所有学生拍打“X—”这一节奏,边拍边讲“走哦~走哦!”教师再讲:“小红的爸爸是一位年轻的解放军,你们看!他走路多精神啊!”小朋友就拍打“X X”的节奏,边拍边讲“走、走”,然后教师再说“瞧!小红高高兴兴地放学回家了”小朋友就拍打八分节奏,边拍边讲“跑、跑”在讲解了拍手方式后,教师就可以出示节奏“XX X|XX X|XX XX|X—‖”让学生被爷爷、爸爸、小红带入到节奏中,从而掌握节奏的拍手形式。在学生初步了解节奏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三角铁、沙锤、碰铃进行表演,四分音符对应三角铁、二分音符对应碰铃、八分音符对应沙锤,让学生尝试用这三样打击乐器敲击第一乐句,然后将学生分为6 人一小组的形式进行排练,最后再进行表演,并运用让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小组。

(三)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节奏训练

虽然节奏训练已逐渐被教师所重视,并且节奏训练的方式也被广泛地运用进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节奏律动、打击乐器等形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丰富多样的节奏形式加强学生节奏的感知,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音乐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教师不应当将视角仅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应当延伸至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加强节奏训练。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比赛。学生通过学习对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节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熟练地将其应用到音乐作品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基础知识,不同程度的音乐知识融合到竞赛中,通过让学生完成指定的节奏题目以及对应的旋律完成竞赛。本次竞赛不仅整合了学生所学知识,更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在检验了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复习,促进了学生对音乐节奏知识更深入地理解。

四、结语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举措之一,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节奏训练的应用,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推动节奏训练,促进学生节奏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节奏感节奏音乐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YOUNG·节奏
音乐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低段学生节奏感的培养——以《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为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