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宿迁市宿城区罗圩初级中学,江苏 宿迁 223800)
学科核心素质教育迎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展开,是素质教育的深化与个性化表现。而要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则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进程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由教师带给他们的各种课堂体验,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了解到道德与法治的意义与内涵,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这种思想看待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联系实际,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拓展教学内容,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事件、现实案例等元素加入教学进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讨论欲望,促使其主动与教师展开沟通,双方在不断交流意见的过程中完成对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应用,领略到知识的魅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对具体案例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教师在安排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应适当结合教材知识点内容,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件提取出来进行说明,并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讨论小组,对日常生活中涉及的违法现象和违法活动进行总结,引导他们想象“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遏制,那么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之后对结论进行说明,让他们明白只有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建设人民的道德观念,才能使社会安定,为国家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证。
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身边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呈现复杂化、分层化趋势,因此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具体环境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思考。这对于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融入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现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自己遇到的问题。之后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引导他们的思考方向,从事物的表象出发深入其内在,把握问题的本质,深化学生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用理性的精神看待周围的事物。
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为例,这一节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到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认识到违法行为造成的危害,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提前使用信息技术制作相关课件,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违法行为的种类以及违法行为会受到的惩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向学生展示一些描写监狱生活的纪录片片段,用音乐和视频营造紧张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监狱生活的痛苦,坚定其守法意识。
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必须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成长经历出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再是对知识的机械性记忆,而是彼此围绕课本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现“由此及彼”的思维拓展,不断深化所学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的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到未知,在讨论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想法,交换彼此的思想。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保持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质疑和反思行为进行鼓励,并让其他人也尝试通过同样的方式反复对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使其成为一种认识新知的方式,让理性精神渗透在整个讨论过程中。
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为例,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的意义,并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结合道德内容提出一个较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如果法律已经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并设置了明确的惩罚标准,那么再来提倡道德是否有意义?大家都遵守法律,按照法律的规定做事就可以了,道德的存在是否是不必要的?”预留出一段思考时间之后再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这一时期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答案,安排他们将答案写下来。之后教师讲解课程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道德行为、法治行为与现实生活情况,引导他们思考二者的区别。在授课完成后,教师再次提出之前的问题,与学生互动。这一互动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展开。为节约课堂时间,可由学生作为正方,支持道德在社会中的存在,教师作为反方,反对道德的存在,二者在辩论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道德与法治的区别,认识道德行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深化他们的见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之前的问题,将自己的答案写到纸上,对比两次答案的差异,反思答案出现差别的原因,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理解理性精神在思考问题时发挥的作用,使其逐渐内化成为学生思考方式的一部分。
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到,伴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其思维情感方面得到了极大丰富。为了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他们的情感体验,并以此为主要关注点开展情感教育,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他们的情感,提升其学习体验,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一名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为今后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为例,这堂课的授课目标为让学生正确看待在国家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他们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拓展授课内容,加入对过去历史的回顾与总结,让学生看到在过去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战胜了多少困难,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社会经济水平,让学生看到在发展进程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课件播放相关纪录片,其内容可以是科技发展,也可以播放一些红色电影的片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在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周边环境优势,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将平时所学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为其创造丰富的法治环境,在参与的过程中坚定他们对中国法治建设的信心。
以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理解权利义务》为例,这一单元授课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激发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内容,将一些简化的法庭审判程序教给学生。随后在课堂举办模拟法庭活动,鼓励学生自行分组并选择案例,根据案例和司法程序设计具体台词与动作,通过扮演庭审过程中的不同角色使其对整个法庭庭审程序的记忆印象更加深刻,了解整个审判过程,提升他们的法治意识,为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
融入时事政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学校越重视,效果越好。因此,学校领导应意识到开展时事评论活动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这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能起到很好的正向迁移作用。学校可以一个月组织开展一次时事评论活动,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时政材料,例如青少年犯罪、校园欺凌等,从法律、道德、人性等不同的方面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运用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评论和分析,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产生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教育氛围,能够活跃教学气氛,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现在互联网发展迅速也相对成熟,学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筛选时政信息,在网页或者软件输入关键信息即可,随后通过宣传栏更新党政思想,利用电子显示屏或者校园微信公众号专栏以视频、图文等多种形式更新当天或者一个星期内的时事热点。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又可以保证时事政治的时效性和综合性,同时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在规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在教室观看《新闻联播》,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中央的重要会议,获取的信息也更权威,教师在引用时事政治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校的财政部门要规划好相应的经费用于图书室时政相关书籍和期刊的适时更新,为师生提供正规、丰富、影响力大的时政素材,使师生在浓郁的校园氛围之中养成关注时政的好习惯,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学习习惯,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就要有关注时政热点的意识和行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时政素养,身体力行更能让学生信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需要正确指引;对于喜欢追星的学生,面对明星代孕、偷税漏税的新闻,教师应分析深层原因并普及法律知识。这样既优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又提升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让学生自身在关注时政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时政的分析能力,这样才会有更大的热情关注时事热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和情感,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时事热点的氛围。教师要教授学生获取时事热点的途径,在课堂中引用时政材料要告诉学生出处,让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这样更好地提高自身核心素养。
要使时事政治有效地融入课堂,学生就要有关注时事热点的意识和行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阅读时政信息,把收集到的时政素材记录在笔记本里,并积极地与教师、学生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的时政思维。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和收集时政信息,以便教师在融入时政信息时,能够紧跟教师的思路,回答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加强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教师在谈论时政话题时应用通俗的词汇进行讲解,引用案例应积极向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主动地关注时事热点,不仅可以增强时政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自身的政治敏感度,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变化。
时事政治具有广泛性、时效性的特点,所以教师要精心选取时政材料融入课堂。部分教师在融入时引用的时政信息不够贴切课堂教学,以及自身对时政知识的构建不够全面,导致学生不能产生共鸣。教师应提高时政处理能力,整理分类对教育有意义的时政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APP、光明日报、央视新闻等官方平台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真实可靠的时政信息,主动与经验丰富的同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再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知识点融合度高的时政材料。教师要关注本地区的时事热点,把学生最熟悉的时政资源作为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引用时政资源时要避免展示一大段文字,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展示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视频、时政图片,或者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情景再现,或进行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实际生活的、与知识点关联度高的时政作为素材,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教学效果才更有帮助,此外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培养初中学生法治和道德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主动性,从思维方式和具体行动两方面出发,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体会和感受,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育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宝贵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