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慕仪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明确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在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战略的高度强调了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意见》明确了此方面教育的基本思路、基本内涵及对主要育人目标进行了顶层设计[2]。这预示着各级各类学校要聚焦自己的学段和类型特点对劳动教育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更预示着新时代劳动教育需要不同于以往的新路径,尤其是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更要在路径突破上下功夫。
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培养高尚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端正的劳动观念、涵养健康的劳动情感,了解和懂得当前生产技术知识,掌握基础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创造幸福感、增强获得感的育人活动。因此,劳动教育是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充分体现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多元综合育人导向。实施劳动教育关键在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活动,比如日常生活、生产或服务性劳动等等。学生通过出汗出力、动手操作,既接受体力锻炼,又磨炼意志毅力,并能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为奠定良好劳动品质打下基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他强调“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他在时代的坐标中,提出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精神”;此外,他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3]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劳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比如,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等重要论述,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强化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态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强化诚实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家国情怀,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劳动品德;通过实践劳动掌握技能,获得知识,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4]。
在《意见》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在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这三个方面提出的目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劳动最光荣、最伟大,进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同时在劳动中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敢于创新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付出收获的喜悦,感受美好生活的创造,从而产生热爱劳动的思想;通过劳动实践,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劳动知识,增强大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时代劳动教育,更突出强调其思想性。
要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首先应该梳理我国教育方针演变的历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过程。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顶层规划教育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国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为工农服务,为当前革命斗争与建设服务”,因此,将“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定义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5]。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8 年),针对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当时的教育方针,要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让劳动者有文化、有觉悟。1961 年《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颁布,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完整表述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三育”为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2017 年),1995 年3 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此部法规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强调了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等等,鼓励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输送更多的优质接班人,同时强调了教育事业作为现代化服务业的一部分,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落实素质教育,同时明确了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重新修订之后,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等“四育”确定为教育方针。
新时代,教育方针进一步丰富与完善。2018 年9 月10 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要求,体现了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新思想,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劳育”的明确加入,其意义深远[9]。
“劳育”从作为其他四育的载体和手段,包涵在“四育”之内的元素,到独立成为教育方针、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维度,与四育平列,强调了其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现途径的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素养的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彰显的是其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基础作用”,也必然能够有效地加强劳动教育本身。
2.2.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适应生产、建设、管理等需要的优秀人才。为顺利达成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强化了对学生知识的讲授以及技能养成的力度。长期以来,在高职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五育发展与重视的程度不均衡的局面,尤其是忽视了劳动教育重要性的现象,因此,在高职院校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高校类型。应把劳动教育作为夯实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摆在重要地位。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各高校虽然设置了一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但是依然普遍存在着对劳动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将劳动教育排斥在课程体系之外,用讲座替代课程,用活动替代劳动教育,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中的思政价值,没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规则意识。也有部分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但是又过度注重理论知识,以理论教授课程作为实现劳动教育的途径,教育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做不到知行合一,学生懒得动手,不会动手,无法实现知识的转化,没有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2.2.2 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意义
首先,劳动教育是涵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根基。《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相关问题,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形成长效培育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培育方法,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和实务创新等方面的精神[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职业教育,不仅要着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敬业守信优良品质的涵养,还内在地包涵了要重视学生崇尚劳动的精神的养成。因此,学生爱劳动、能劳动、会劳动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一切职业素养要素中最为根本的要素,没有对热爱劳动的品质的培育去谈职业素养培养,只能说是舍本逐末。
其次,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高等职业院校是以适应新技术变革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根据特定技术领域实际工作的职业岗位(群)要求,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才能使学生把书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学习有效结合,在实践中学会创造性劳动,获取更高的劳动技能,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由此可见,劳动教育在高职教育中不可或缺。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落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高职院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依照国家此方面的文件,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意见》中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高职院校要结合实习实训课进行此方面的教育,课时不能少于16 学时,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可以结合其他学科专业特点,融入劳动教育,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品德[11]。文件中还明确了课程要求,指出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明确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由此可见,实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堂依然是主渠道,课程建设依然是首要任务。
首先,要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着重开发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培养的课程,例如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要注重劳动现代精神内涵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民族精神的结合,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建立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次,要不断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和劳动教育育人价值,构建完全融入专业教学的劳动实践教育体系,实现高职劳动教育全学科贯通。《意见》也指出: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的其他课程,也应当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2]。高职院校要通过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效融合,设计规划出体现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职业技能素养的同步提升。比如,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让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融入到专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当中,学生一边可以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另一边能够接受劳动方面的教育,实现学生劳动素养与专业素养同步提升。
再次,劳动教育必须要遵循育人规律,推动高职三年的全学段贯通。加强全员全过程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富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内容,探索职业体验型、探究型的沉浸式劳动教育模式,学生在亲身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对职业实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还能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生涯的有效发展,也能够引导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分工越来越细,人工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12]。
2)以综合测评为抓手落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近些年,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大学生,高职院校也把综合测评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大学生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发挥了综合测评的育人导向功能。高职院校也积极探索和制订了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形成科学、合理、符合高职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机制,因此,以综合测评为抓手,以劳动教育评价为切入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仅能完善劳动教育的体系,更有助于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细化落实,推动劳动教育的质量提升,增加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劳动教育评价要始终将量化成绩和公正评比进行结合,并作为评价的统一标准,进行定岗、定则以及定任务等多种考核方式,按照学生对于劳动态度、表现以及劳动思想来把控学生的成绩,之后再根据具体的劳动次数以及质量来评定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此同时,还要将劳动成绩加入到最终的综合成绩中。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地了解到学生在劳动中的收获,还可以在劳动中看到学生存在的不足,以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同时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老师也可以在测评中得到更多的信息,从而进行改进,保证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3)以社会实践为延伸落地高职院校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相互融合,共同纳入教育体系当中,进行综合性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2]。所以,劳动教育必须要打通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要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物理教育场域,形成劳动教育立体空间格局。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性的社区志愿服务等,以社会实践为触角,深入社区、家庭,将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得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延伸。
校外社会实践带给学生的是一种真实的生活体验,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依靠自我劳动生存与创造的成功,还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珍贵品质,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群民意、深刻理解人生,增强对自我发展以及成功的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力和智慧的付出,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换言之,社会实践不仅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更是一种公民品质的培养与展示。